引言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政治上分裂割据的局面。那时,政权更替频繁,战争连绵不断,社会动荡不安,地方行政沿革情况也十分复杂。曹魏时,今临沂市分属琅琊郡、东海国①;西晋时,又分属徐州的琅琊郡和东海国、青州的城阳郡、兖州的泰山郡,共19个县。北魏时,在这里新增设了东徐州后又改称南青州,下设东安郡,东莞郡等;北齐时,又改南青州为莒州;北周时,改北徐州为沂州,等等。在风云变幻的政治狂澜中,一批出身于沂蒙山区的政治家崭露头角,在历史舞台上大显身手,作出了重要业绩。
一代名相诸葛亮
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琅琊阳都人。他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三国时著名的蜀国丞相。
诸葛亮幼年时父母双亡,14岁时随叔父辗转迁居湖北襄阳卧龙岗耕读。经过刻苦学习,他积累了非常渊博的知识。后来,刘备慕名“三顾茅庐”,请他出山协助打天下。从此,26岁的诸葛亮就成为刘备的主要谋臣,辅佐他建立了蜀汉政权,并出任丞相。
223年,刘备病逝。他临终前将儿子刘禅托付给诸葛亮。刘禅继位后,诸葛亮忠心耿耿,倾注全部心血辅佐他处理军政要务。诸葛亮为政清廉,严于律己,虽为一国之相,却两袖清风。他的家中没有多余的钱财,甚至他的妻儿连替换的衣服都很少。
治蜀期间,诸葛亮任人唯贤,赏罚严明,政治比较清明。他还注意改善了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在他的努力之下,蜀国的经济、文化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诸葛亮还是一位著名的发明家、文学家。相传他改进了连弩,创制了便于山地运输的“木牛流马”等他写的《出师表》,是我国古代政论散文的重要代表性作品,为后人世代传诵。
一千多年来,诸葛亮的名字家喻户晓,被人们誉为古代贤相的典范和智慧的化身。他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品格,更是在沂蒙人民的心中闪烁着永不泯灭的光华,刘备临死时,曾对诸葛亮说道:如果刘禅这孩子不值得辅佐,你就自己当皇帝。诸葛亮却明确表示,一定忠心辅佐刘禅,一直到死。他说话算数,尽管刘禅懦弱无能,国家事务都靠诸葛亮决断处理,但是他却始终没有居功自傲和飞扬跋扈。后来,清朝康照帝无限感慨地叹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只有诸葛亮能够做到啊,诸葛亮在刘备死后,一心还是想完成先帝遗愿,匡扶汉室,这份忠诚感动天地。
诸葛亮任人唯贤,不限门第资历。如,王平识字不到10个,但能沉着应战,颇有军事指挥才能,诸葛亮便任命他为讨寇将军。同时,诸葛亮执法严明,不徇私情。如,老将马谡(su)同诸葛亮的私人关系很密切,并且一直很受诸葛亮器重。可是,他在领兵伐魏的街亭之战中,由于骄傲自负却吃了败仗。诸葛亮虽然心中万分痛惜,但仍然流着泪按律令将他处死了。这就是“挥泪新马”的故事。
234年秋,诸葛亮在率军与魏将司马懿的征战中,因积劳成疾,病于五丈原①军中,时年54岁。人们遵照他的遗嘱,将其遗体安葬于汉中定军山。
在他的故乡沂南,如今兴建了诸葛亮纪念馆;全县人民还集资塑造了一座巨型诸葛亮铜像,体现了故乡人民无尽的缅怀之情。
雄才大略的军事家羊祜在经历了三国鼎立的分裂
局面之后,西晋一度实现了全国的统一。而这一局面的取得,同当时的政治家、军事家羊(ha)有着比较重要的关系。
羊祜(221~278年),字叔子,泰山郡南城①人。西晋建立后,晋武帝司马炎雄心勃勃,企图一举消灭吴国,实现南北统一。为此,他于269年委派羊镇守兵家必争重地襄阳,与吴军对峙。
荆州、襄阳一带是三国时的主战场之一。那里的百姓倍受战乱之苦,经济呈现萧条之状,晋军中竟无百日存粮。针对这种形势,羊认为不能草率发动灭吴战争,而应当先做好细致的准备工作。为此,他一方面减轻当地农民赋税,实行屯田,积极储备军粮;一方面采取睦邻、安边政策,以争取民心,并与对面驻守的吴将陆抗互通使节,友好往来,使吴军斗志大为松懈。为破除长江天险,羊枯提出了从上游出兵的策略,请司马炎任命很有军事才能的王濬(jn)主管益州军事,作好顺流而下攻吴的准备,等等。经过几年努力,荆襄地区经济凋敝的状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军中存粮也足够10年的需用了。
276年,羊祜出任西晋征南大将军。他上书司马炎,提出趁吴国上下离心、陆抗死后其防备削弱之机,水陆并进、会师建邺的方略。但是,羊没能亲眼看到灭吴的胜利,就于278年病逝了弥留之际,他还念念不忘统一大计向司马炎陈述昊的建议。一年之后,司马炎按照羊枯生前所提出的谋略用兵,一举灭掉。庆功宴上,司马炎流着说:“这是羊枯的功劳啊!
羊祜出于门望族,他的祖父亲都过地方上的大守,母亲是东汉大文学家蔡的七儿;姐姐羊瑜是司马懿的大儿司马炎当皇帝后尊她为弘训太后在这种家庭环境中长大的羊祜却毫无(wanku)子弟的恶习,而是崇尚俭朴,不恋利禄。司马炎曾封他做郡公,他坚不就;司马炎又下诏把泰山郡的5县划出来设置南城郡,作为羊祜的封地,羊又坚决拒绝了。羊祜还将自己的一部分佳禄收入帮助亲友或赏给部下。这在上层奢侈成风的晋朝是罕见的。
羊官高权大,因此常常有人通过各种关系向他要官做以谋私利,但他一概不子理睬;相反,对于有真才实学的人,他却极力推荐用,但从不透自己是推荐者。有人议论说:羊祜这样做未免太过于谨慎了。羊祜却谆谆告子女道:“为人臣不能树私背公!”羊祜的高风亮节赢得了人们的普遍敬仰。在他病故之后,晋武帝司马炎身着孝服痛哭流涕;襄阳百姓听说后自发地罢市三天声不绝。羊祜生前喜欢到襄阳城外的岘(Xian)山游览,他死后,人们在那里立了一座碑以志纪念。很多人一看到石碑就触景生情而掉泪,这座石碑也就被称作“堕泪碑”了。
东晋权臣王导
东晋时,曾广泛流传着一句民谣:“王与马,共天下”。其中“马”是指东晋皇帝司马睿,“王”指的就是维护东晋偏安局面的首脑人物、司马睿的重要谋臣、丞相王导。
王导(276~339年),字茂弘,出身于琅琊临沂的王氏大族。司马睿当琅琊王时,二人关系就非常密切。西晋末年,黄河流域战乱迭起,北方人民纷纷南迁。317年,王导联合南下的贵族、官僚和大地主,同江南大地主一起,拥戴晋朝皇族司马睿建立了东晋政权。王导则当上了东晋的丞相。作为东晋王朝的开国功臣,王导为稳定统治费尽了心机。当时,南方士族同来自北方的大地主官僚集团之间隔阂较大,矛盾重重。为此,王导设法缩小同南方士族的距离,他积极学习南方话,要求北方的贵族与南方士族联姻通婚等,从而逐渐调和了南北大地主之间的矛盾,巩固了东晋在江南地区的统治。王导也想恢复中原、统一全国曾发誓“戮力王室,克复神州”
王导先后共辅佐了东晋的三代皇帝。他对于稳固东晋王朝的统治,保障南方人民的生活安定和促进江南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魏晋时期,琅琊临沂王氏家族是北方最大的士族之一,曾出现过许多在全国有影响的人物。王导祖父辈的王祥是魏晋重臣,幼时以孝敬父母而闻名,他“卧冰求鲤”的故事流传很广,并因此而被后人誉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24孝子之一。他的家乡孝友村旁的小河,也由于这个缘故而改名为孝感河。
晋朝皇族司马睿初到江南时,由于才能平庸,声望不高,以至到建康一个多月后,江南士族中竟无人理睬他,因为司马睿的才能平庸,声望不高也是很正常的,但是王导深知,入若得不到南方士族的尊重和支持,司马睿的统治是不会稳定的。为此,王导与他的叔伯堂兄、司马炎的女婿、大将王敦商量之后,趁三月初三节日郊游的机会,让司马睿乘坐肩舆,排出威严的仪仗出行。而王导、王敦等名声显赫的北方士族、功臣只骑着马,恭恭敬敬地跟随在后面。江南大地主见状大吃一惊,赶忙纷纷跪倒在路旁向司马睿叩头拜见。司马睿的统治地位这才开始得到南方士族的承认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