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惬山之战前唐朝都做了哪些重要军事、外交准备?

惬山之战前唐朝都做了哪些重要军事、外交准备?

唐中晚期藩镇与中央分庭抗礼,征战不休。

其中有三次大规模的战争,分别发生在唐德宗、唐宪宗和唐武宗在位期间。

今天我们重点关注的是唐德宗在位时发生的“惬山之战”——“四镇之乱”中的重要战役,面对阵营内部的临时倒戈,唐廷在此战前是如何部署军力,又如何稳住吐蕃、回纥及南诏等实力强劲的“外敌”?

惬山之战的背景

“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转衰的重大转折点,数年的内部混战让唐王朝在风雨中摇摇欲坠,唐中晚期只能与河朔藩镇在对抗和妥协中扶持即将倾倒的大厦。

其中,唐德宗勉强算得上一个有所作为的皇帝。

在他即位之初,唐廷和河朔藩镇经历了一番休养生息有所恢复,双方都蠢蠢欲动,唐德宗是有一番政治抱负的,他希望恢复中央权威,改变地方割据、人心背离的现状。因此,藩镇继承的问题上德宗表现得尤为强硬。

建中二年初,成德节度使李宝臣死,其子李惟岳上表求袭成德镇,德宗不许。德宗的这一态度令其他三镇——淄青、魏博和山东南道——的实际掌权人们感到唇亡齿寒。

李惟岳能否承袭成德镇关系到其他藩镇的权力交接问题,因而,四镇接连起兵抗命,战争爆发。这便是德宗在位期间“建中之乱”的导火索。

樊文礼认为,建中之乱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始于建中二年五月,止于建中三年(782年)正月;第二阶段为建中三年二月至建中四年十月;第三阶段为建中四年十一月至兴元元年(784年)五月,划分这三个阶段的两个标志性事件是朱滔、王武俊叛唐和泾原兵变。

惬山之战的直接导火索就是朱滔和王武俊的叛变。

军事准备

实际上,惬山之战可看作是德宗平叛“四镇”期间始料不及的一场战役,在此之前,朱滔是德宗平定李惟岳的北路集团主力,战前朱滔及其治下的幽州镇表现得较为恭顺,甚至帮助唐廷拿下前期最大战果——讨伐成德镇、招降张孝忠。

德宗对奉诏出征的幽州朱滔部和后来加入的张孝忠部表现出很大的认可:“罪止元恶,馀无所问。其属将校,能以所部兵马州县来降者,便授以本职,仍如封赏。”然而,朱滔并不满意德宗的“封赏”,一言不合伙同王武俊反叛了。

德宗被二人的反叛打得措手不及,只能忍怒抽调兵力应付。瞬息万变的战场上需要指挥者随机应变,此时,德宗能部署的军力有哪些呢?

在四镇起兵反抗之后,河朔战场一直是唐廷平叛的主战场,此外,河朔、淮西和关中也相互关联和影响,德宗此时再怎么心急如焚,也只能理清局势,调动可用的兵力来阻止更坏的情况发生。

德宗思来想去,最终决定让朔方节度使李怀光担此大任。李怀光的部下加上神策军共计约1.5万余人,配合河朔战场上的中路集团大将马燧等人,可在魏博镇合力拿下朱滔、王武俊和田悦。

至于由河南诸军和防秋兵组成的南路集团,此前一直在西起河阳三城,东至徐州、濮阳,南抵陈州、许州,北接黄河的内线作战。

唐廷并没有因为朱滔、王武俊二人的反叛改变南路集团的动向,反而令其恪守防御为主的方针,牢牢掌握战略要冲和战略通道的控制权。

由此,我们能看出唐廷随着战局的变化作出的应对:中路集团协助外援李怀光等在河北地区对抗余下叛军,南路集团固守河南地区等战略要塞。

外交准备

至于惬山之战前唐廷的外交准备,可以从唐廷与吐蕃、回纥和南诏的关系入手。

首先是唐蕃关系。

德宗和代宗、肃宗不同,即位之初,他奉行“安四方以定天下”的外交政策,安抚吐蕃,吐蕃也投桃报李,遣宰相至唐廷,回应唐廷的示好,这就是唐蕃关系改善的开端。

建中二年后,唐廷和吐蕃开始就合盟一事展开商讨。建中二年十二月,吐蕃派人来唐协商敕书称谓和边境划分问题。

此时正值德宗削藩的关键时刻,为了集中解决内部问题,德宗实际上向吐蕃妥协,承认吐蕃与唐朝是平等关系,并重新划界,“吐蕃则正式放弃安史之乱后通过武力占领的唐朝土地”。

及至建中三年,吐蕃为了回应德宗遣返蕃俘的好意,归还所掠民兵八百人,和蕃使崔汉衡随吐蕃使者区颊赞入唐,有意与唐共促合盟大事。

由此看来,唐蕃双方都有意交好,打破僵局,达成合盟大业,这对焦头烂额的德宗来说是何乐而不为的事。相较之下,唐回关系就不容乐观了。因安史之乱的平定仰仗回纥甚多,所以回纥和唐廷的关系是不对等的。

唐廷对于回纥的要求也是能满足就尽量满足,然而回纥势盛气燥,加之发生了“突董事件”,使唐回关系远不如唐蕃关系。对于突董被杀一事,回纥可汗顿莫贺要求唐朝偿还马价一百八十万,即“以水濯血”之策。

既然回纥可汗不要求血债血偿,面临诸多危机的德宗自然欣然应允。突董事件是唐回第一次正面流血冲突,面对这次政治流血事件,德宗仍以大局为重,以保守让利为主,稳外治内。

小结

惬山之战是德宗调整藩镇政策后引发的重大事件之一,本质上是藩镇不满德宗侵犯他们的实质利益,对唐廷积攒的不满爆发,唐廷也无力控制心思各异的部下,各藩镇之间同仇敌忾,联合起兵对抗唐廷。

面对这种复杂的战局,德宗奉行和平友好的民族关系政策,重视与吐蕃、回纥交好,不能“后院前院”同时失火。

同时也调整河朔战场上的兵力部署,在北路集团叛变的情况下,令中路集团和援军对付朱滔、王武俊等人,南路集团碍于其战略位置,保存实力,固守为上。

德宗的应对之策大体上是可以奏效的,但看到惬山之战的结局,令人不胜唏嘘:李怀光不听马燧劝告,急功近利,治下不严,反而被朱滔、王武俊合力包围,最终以惨败收场。

希望能有所作为的德宗也只能出逃奉天,重整旗鼓。

参考资料

饶晓燕.安史乱后藩镇割据背景下的民族关系研究——以唐德宗朝为例[D].西北大学,2022年(04);

李坤.唐“建中之乱”前期河朔战场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09);

王仲荦.《隋唐五代史》;

吕思勉《隋唐五代史》.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王武俊,关系,唐朝,问题,吐蕃,军事,唐德宗,唐廷,集团,朱滔,消息资讯,王武俊,德宗,唐廷,藩镇,朱滔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王武俊,关系,唐朝,问题,吐蕃,军事,唐德宗,唐廷,集团,朱滔,消息资讯,王武俊,德宗,唐廷,藩镇,朱滔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王武俊,关系,唐朝,问题,吐蕃,军事,唐德宗,唐廷,集团,朱滔,消息资讯,王武俊,德宗,唐廷,藩镇,朱滔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