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夏启继位,武力夺权的肇始

夏启继位,武力夺权的肇始

历来朝代更迭都伴随着武力,“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而天下誉之。”(韩非子《说疑》)即在使尧舜禹禅让时代也不概莫能外。

汤、武王分别建立了商朝、周朝毋庸置疑了,从韩非子记叙来看是大禹建立了夏朝。“夏传子,家天下”,从《三字经》对夏朝的描述来看,夏启继位于禹从而创立夏朝。

关于夏朝,究竟是大禹创建,还是夏启开创?夏启继位又经历了什么呢?一起走进《史记》,看看司马迁的记叙。

建夏,大禹并非第一人

“帝舜荐禹于天,为嗣。十七年而帝舜崩。三年丧毕,禹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氏。”——《史记·夏本纪》

司马迁与韩非子观点相似,从《史记》记叙内容来看,帝舜禅位给大禹之后,大禹登基即位,创建了夏后。这与历史书上学习的内容相当。

家国概念在古代是有区别的:家是指卿、士大夫的封地,国则是指诸侯的封地。

黄帝又称为有熊,帝颛顼又称为高阳,帝喾又称为高辛,帝尧又称为陶唐,帝舜又称为有虞。在古代又有“用国为姓”的习惯,所以黄帝又称为有熊氏,尧舜被历史记录为唐尧虞舜。

所以,司马迁说“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明确从黄帝一直到舜、禹都有国号。这就明确禹创立夏后并非先例。只不过禹死启继,父子相承,世袭制成功取代了禅让制。

然而,“父死子及”,夏禹与夏启并非第一人。

“帝喾娶陈锋氏女,生放勋;娶娵訾氏女,生挚。帝喾崩而挚代立。”在《史记·五帝本纪》中,司马迁曾提及帝喾死后,其子挚继位。这应该是父子相承的第一例。

只不过,“帝挚立,不善,而弟放勋立,是为帝尧。”帝挚虽然继承了父亲帝喾的帝位,但是因政绩不显,从而被弟弟放勋取而代之。放勋就是传说中大名鼎鼎的帝尧。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王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从帝喾之后的传位,历史教材中这段话很值得商榷。

立嗣,提前培养与临危受命

尧舜禹时代,以禅让的形式获得继承人的资格。那么,夏启以世袭制取代禅让制能够成功,又存在什么机缘?

尧在位时较早地确立了继承人。“尧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摄行天子之政”,七十岁的时候,帝尧发掘人才虞舜,让他代理天子处理政务。根据推测尧活了118岁,可以说培养虞舜接班给予了充分的时间。

“帝舜荐禹于天,为嗣。十七年而帝舜崩。”同样,帝舜较早的确立了禹的继承人地位,十七年之后才撒手归西。况且,大禹除了帝舜十七年的培养,还有治理水患十三年的基层历练。三十年的从政经验,已经能够很好的掌控大局。

大禹与尧舜在继承人安排上却存在明显的区别。

“帝禹立而举皋陶荐之”,大禹登上帝位就把皋陶确立继承人。“而”应该起承接关系,表示时间较快。究其原因或是皋陶对大禹上位有襄助之功。

“且授政焉而皋陶卒”,“且”在此处为副词,解释为“将要”。大禹将要把权力移交给皋陶,岂料皋陶一命呜呼了。“而后举益,任之政”,随后又确立益为继承人,并让他处理政务。

司马迁用字很讲究,尧传位舜时“摄行天子之政”,舜传位禹时“乃豫荐禹于天”(《史记索隐》解释为“告天使之摄位”),要么是代理帝王职权,要么是提前立嗣。可是禹选择益,既像是随意选择,且又并未完全授权。

“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以天下授益。”大禹在东巡时不幸亡故,此时才将天下交给了益,这似乎有点太突然。益仓皇之下掌权,也学习舜、禹谦让一下,岂料“诸侯皆去益而朝启”。

嗣子,被排挤出权力核心

虞舜在确立继承人之前,嗣子丹朱已被帝尧否决了。“放齐曰:‘嗣子丹朱开明’”,帝尧臣子放齐推荐嗣子丹朱聪明、通达事理,可以继承帝位。

“吁,顽凶,不用。”帝尧直接否决了放齐:你丫闭嘴吧,丹朱过于强暴太凶恶。帝尧否决了丹朱继承权,另外九子也没有合适人选?

此前,推测此时帝尧仍不甘心让权。在否定丹朱同时,又否决了共工、讙兜、鲧。所以,大臣们才从民间选择了虞舜推荐给了帝尧。虞舜经过二十多年的考验和历练,终于走上了权力顶峰。

同样,帝舜在确立禹为继承人时,舜之子商均也被排除在权力核心之外。

“舜子商均亦不肖,舜乃豫荐禹于天。”“不肖”解释为子不如其父,“豫”通欲,提前的意思。帝舜了解儿子商均能力太弱,于是无奈之下立禹为继承人。司马迁用了“亦”、“乃”两个字道出帝舜的无奈。

益是帝禹确定的法定继承人,他曾辅佐大禹治水,应该是技术性官员。“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益掌握了种植水稻技术,传授给了百姓。从农转政,益在政务处理方面有所欠缺。

但是“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司马迁寥寥数语道出夏启能够凭身份夺位的关键。对比丹朱、商均,夏启政治能力稍胜一些,而且大禹自始至终从未排挤、贬低儿子夏启。

虽然益有法定继承人的资格,但是天下人更愿意归附夏启。“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等到帝禹死去的时候,虽然益已经处理政事,但毕竟辅佐大禹日子尚浅,并不掌控话语权,即益的影响力微乎其微。

所以,“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人心早已归附夏启,益也缺乏部落之间的凝聚力。

势力,继承权力的关键

在尧舜禹时代,部落联盟最高权力,即“天下之政”的争夺大概是和平的,只要诸侯认可就能获得帝位,所以韩非子用了一个“逼”字,大概是秀肌肉而已。

但是,夏启在继位之后,为平叛有扈氏不服不惜动用武力,不仅打掉了反对者,也彻底征服了“骑墙”的诸侯。《甘誓》便成了武力夺权的动员令。

“挚在位九年,政微弱,而唐侯德盛,诸侯归之,挚服其义,乃率群臣造唐而致禅。”从《帝王纪》记录来看,帝尧能够篡权夺位得益于“德盛”,所以诸侯都主动归附帝尧。

在《史记》中,“诸侯朝觐者不之丹朱之舜”,“诸侯归之,然后禹践天子之位”,“诸侯皆去益而朝启”……由此可见,权力交接是和平的,诸侯的归向决定了帝位的归属。而各路诸侯实际就是各大部落,所谓的“德盛”归根到底就是势力。虽然当时没有发动战争,但是秀一下肌肉搞威胁是肯定的。

虞舜能够登上帝位,不仅是孝道感人,而更重要的是拉拢和培植了自己的势力,任用“八恺”、“八元”,放逐“四凶”,同时任命官员,明确职责,强化统治。此前文章已作分析不再赘述。

“予众庶稻”,“予众庶难得之食”,制定了诸侯纳贡制度等等,“众民乃定,万国为治”。同样,大禹治水十三年功德遍及天下,所以才能够逼迫帝舜让位。

而夏启继位,不仅要争取诸侯的认可,还受到同族兄弟挑战。司马迁在《夏本纪》中记载了——甘战,此战既打出了影响力,也打来了凝聚力。

“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大战于甘”,《夏本纪》文末,“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以此判断有扈氏为禹之后代,属于夏启同族。夏启继位遭到有扈氏反对,启召集各路诸侯讨伐,在甘地进行了一场大战。

司马迁对夏启的战前动员——《甘誓》也作了详细记录,此战“遂灭有扈氏。天下咸朝”。这两句话另一个层面理解,当时不仅有扈氏不服夏启,各路诸侯中也有不听从于夏启的。经此一战夏启才真正获得了天下臣服。

与“枪杆子里出政权”同理,势力才是获得部落联盟最高权力的关键。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司马迁,史记,权力,武力,大禹,天下,帝喾,继承人,夏启,虞舜,知识科普,司马迁,帝舜,诸侯,夏启,虞舜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司马迁,史记,权力,武力,大禹,天下,帝喾,继承人,夏启,虞舜,知识科普,司马迁,帝舜,诸侯,夏启,虞舜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司马迁,史记,权力,武力,大禹,天下,帝喾,继承人,夏启,虞舜,知识科普,司马迁,帝舜,诸侯,夏启,虞舜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