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向来就不乏各种铁骨铮铮的谏臣,但是其中最著名、也是影响力最大的就是魏征了。魏征这个名字因李世民而闪耀,李世民也因为魏征而成为为君者的楷模,这对君臣的相逢可谓一段彼此成就的历史佳话。
正是因为这对君臣的关系如此特殊,所以有很多好事者争先想从这段关系中找出什么破绽,而且非常巧的是,这个破绽还真的被找到了。贞观17年2月,魏征刚刚去世不久,李世民就让阎立本画了那副著名的《24功臣图》,在凌烟阁24功臣中,魏征排名第二。
同年,唐朝发生了一件大事,就是太子李承乾暗中谋划造反,侯君集和杜正伦这些忠臣都参与了此次谋划,太子谋反,让李世民意识到了自己在立储事件中所犯的一系列错误,李世民留了李承乾一命,侯君集被处死,杜正伦被流放到了驩州,也就是今天的越南安城县。
亲儿子相互争斗,几乎再次上演玄武门之变,最后还搞了一出谋反,此事给李世民带来的伤害可想而知。那么,李承乾谋反,是怎么把死去的魏征牵扯进来的呢?因为参与谋反的侯君集和杜正伦其实都是魏征当年推荐给李世民的,这让李世民觉得魏征有拉山头的嫌疑。但是,我并不觉得这件事回事主因,因为魏征只是推荐,用不用、怎么用,其实是皇帝的活。
真正让李世民生气的原因并不是这个,而是魏征生前把自己当初给李世民的谏书都送给了史官。魏征这是什么意思?难道他是为了帮助史官更好地记录历史?还是他魏征想着要青史留名,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他提建议的目的就不单纯了。靠着踩君主的历史形象让自己名垂青史,李世民能乐意吗?他可能不处罚“这个可能有私心的魏征”吗?当然,我们愿意相信魏征出于另外一些不为人知的原因。
但是,要说李世民真的就因为这件事开始恨魏征了,那也是不可能的,李世民此举并不是在惩罚死去的魏征,而是为了震慑活着的大臣。或者说,李世民知道自己迟早会给魏征平反。
在实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李世民选择了立李治为太子,李世民心里对这个人选一万个不愿意,但是他不得不接受,为了给李治留下一个稳定的江山,李世民决定御驾亲征辽东,结果并不尽如人意,李世民在心理上和身体上从此步入暮年。在从辽东回来之后,李世民落寞地说:魏徵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李世民决定给魏征平反,他下令以少牢之礼去祭祀魏徵,又命人重新给魏征立起了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