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为府吏,博学有才辨,议论飙发,往往屈座人。——《明史·列传·卷一百七十三》
这是《明史》中对明朝初年诗人袁凯的评价。
朱元璋登基为帝后,疑心病大犯,常常因为几个字,责罚朝堂大臣。在朱元璋登基后,加大了对贪官污吏的惩处力度,在经历了空印案,郭桓案、胡惟庸案后,朱元璋怀疑所有臣子。当时就有一个监察御史被朱元璋怀疑,他装疯卖傻,最终保全了自己的性命。
朱元璋性格大变,同他的部分部下贪赃枉法有关,同样与他的原生家庭有关。我们都知道,朱元璋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家庭,父母哥哥被饿死,他只能去往寺庙当和尚。朱元璋当过和尚,要过饭,最终才建立了大明江山。
朱元璋成为帝国的九五之尊后,天下臣民的生杀予夺,全部掌握在他的手中。可能明初胡惟庸等人做的太过分了,导致朱元璋性格大变,常常因为几个字,就诛杀手下大臣。比如郭德成是宁妃的哥哥,喜欢喝酒,为人有点不羁。
有一次,郭德成进宫同朱元璋喝酒,一高兴又喝多了。朱元璋也高兴,赏赐了郭德成许多宝物,郭德成跪在地上叩谢。帽子脱落在地,露出光秃秃的脑袋,头上仅有寥寥数根头发。
朱元璋笑着对郭德成说:“醉汉,头发没有几根,是不是又喝醉了?”郭德成只好笑着回答:“臣回去就把这些头发拔光了”。朱元璋可以说郭德成光头,但是郭德成这一回应,引得朱元璋的不悦,认为他在讥讽自己当过和尚。
郭德成被送回府去,听说了朱元璋不悦,知道大祸临头。他把剩下的几根头发拔掉,穿上僧袍,假装疯癫,整天在家里念经。朱元璋已经派遣了锦衣卫,秘密监视郭德成,看到郭德成真的疯了,才算是放过了他。
无独有偶,还有一位监察御史,同样遭到朱元璋的怀疑。这个监察御史名叫袁凯,本是明朝初年的一名诗人,因为朱元璋看重他的才华,将他招入朝中为官。袁凯进入仕途后,担任了监察御史的职务,就是负责指正皇帝和大臣的错误。
在明太祖时期,监察御史这个工作不好做,不仅容易得罪大臣,而且还容易得罪朱元璋。当时明朝勋贵们仗着自己有功,多行不法之事,袁凯看在眼中,决定为百姓发声。他上书朱元璋:
“诸将习兵事,恐未悉君臣礼。请于都督府延通经学古之士,令诸武臣赴都堂听讲,庶得保族全身之道。”
袁凯的正义之声,传到朱元璋的耳朵里,朱元璋大喜过望,接纳了袁凯的建议。因为袁凯忠心耿耿,朱元璋对他更为信任,每逢大事常听取袁凯的意见。朱元璋此后又兴起了许多大案,许多勋贵被下狱,太子朱标替勋贵们求情,遭到朱元璋的呵斥。
朱元璋曾亲自拿着一个荆棘,递给太子朱标,让他用手把荆棘给撸下来。太子朱标跪在地上,痛哭流涕,不肯执行朱元璋的命令。朱元璋感觉儿子太软弱,不能压制手下的一班功臣,于是找来袁凯,询问他的想法。
袁凯对太子朱标,替入狱的勋贵们求情,很是赞赏。他认为不应该矫枉过正,应该判处有罪的勋贵们合适的刑罚,不应该一律处死。但是他不能批评朱元璋有问题,只能两头不得罪,对朱元璋说:
“陛下法之正,东宫心之慈。”
这番话可谓天衣无缝,但是朱元璋并不高兴,而是怒斥袁凯“首鼠两端,左右逢迎”。袁凯这个官是真难当,一句称赞朱元璋和太子朱标的话,却被批评为左右逢迎。袁凯看到其他说错话的大臣的下场,知道自己大祸将至,于是开始想办法避祸。
袁凯想到了同郭德成同样的主意,那就是装疯卖傻,希望能够躲过一劫。不久后,监视袁凯的锦衣卫报告,袁凯疯了。袁凯每天穿着破衣烂衫,走在大街上,对着每个人嘻嘻哈哈。
可能是有郭德成在前,朱元璋对袁凯是真疯,还是假疯?心里有怀疑,朱元璋如何验证呢?他想得到了一个狠毒的方式,那就是用木工钻,钻袁凯的身体。朱元璋认为疯了的人,不会感觉到疼痛,而袁凯忍着剧痛,依旧哈哈大笑。
袁凯装的比郭德成像多了,但是朱元璋还是怀疑,派遣锦衣卫日夜监视袁凯。袁凯为了打消朱元璋的怀疑,只能吃下一个东西,才让朱元璋消除了怀疑,在记载中:
“使家人以炒面搅砂糖,从竹筒出之,状类猪犬下,潜布於篱根水涯。”
到了白天,袁凯假装疯疯癫癫,路过准备好的“炒面搅砂糖”,伏在地上吃了起来。锦衣卫将这个情况,报告给朱元璋,朱元璋才真正相信袁凯疯了。朱元璋罢免了袁凯的官职,让他回乡休养,袁凯在老家装了几年疯后,归隐山林,安然终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