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作为唯一被封侯的唐代诗人,他官运亨通的诀窍在哪里?

作为唯一被封侯的唐代诗人,他官运亨通的诀窍在哪里?

作为唯一被封侯的唐代诗人,他官运亨通的诀窍在哪里?

在所有的边塞诗人中,高适的官运最好,晚年被册封渤海县侯,食邑七百户。七百户土地和粮食都归高适,富贵有余。病逝后,还被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忠,这是难得的殊荣。

为什么高适的官运这么好呢?这跟他的性情和才能有关,高适既不信佛,也不信道,而是遵循儒家经世济民的思想,是一个颇有政治智慧的诗人。

图:高适画像,陈少梅绘|图源网络

高适的家世显赫,他的祖父是安东都护高侃,曾经生擒突厥可汗,讨伐高句丽,战功赫赫,因此升任左监门卫大将军,晋封平原郡开国公,是高宗时期平定边疆的大功臣,死后谥号“威”,还被特赐陪葬乾陵。

他的父亲高崇文曾任广东韶关的长史,但在高适十五岁时就病逝了。高适的生活,此后变得清苦。他二十岁左右到长安谋生,看到长安城的士家子弟,骑骏马挥金鞭,流连美人处,出手斗金,而自己却在偏僻的地方苦苦读书,于是作了《少年行二首》,既讽这些挥金如土的世家子弟,也有自怜的意思。

图:高适《少年行二首》|图源网络

最后一句,“有才不肯学干谒,何用年年空读书。”可以一窥高适年少时的性情,他个性很骄傲,也很拧巴,既不肯干谒,也看不上科举考试,当时,没有门第的穷家子弟才会去科考,世家子弟则是走门荫、举荐的路子,即使家道中落,高适还是想被举荐。

但是,已经门第没落的高适,很难被举荐,很快就在长安呆不下去,于是搬到河南商丘,耕田自足,生活过得很艰苦,有时甚至穷到要去乞讨。

公元731年,高适二十八岁,他开始有了参军的念头,于是去干谒朔方节度使李祎,以及幽州节度使张守珪,想在他们的幕府里谋差事。幕府是节度使出征时,设置的最高指挥机关,组成人员包括掌书记一人,行军司马一人,判官二人,参谋无定数。节度使有权自主征召幕僚,不过人选要上报朝廷,也属于朝廷官员。

而且,只要得到节度使赏识,升迁是很快的,安禄山就是张守珪一手提拔上来的。在幕府里,掌书记和判官最有机会升迁,出色的掌书记会被朝廷提拔,做谏官和御史,判官则最有机会成为节度使。封常清原先是哥舒翰的判官,后面因为能力出色,被提拔成了节度使。

图:封常清,唐蒲州猗氏(今山西临猗县)人,唐玄宗时期名将。天宝十四年(756年1月)十二月,唐玄宗听信边令诚谗言,杀害了封常清。|图源网络

当幕僚,门槛相对比较低,是很多无门路之人,进仕的路径之一。

高适先到朔方,写了首长诗《信安王幕府》投赠信安王李祎,称颂他平定奚、契丹叛乱的功劳,顺势推荐自己,但没有结果,于是又跑到幽州拜访张守珪,也没有被重视。

这次的边塞之行,虽然无功而返,但他写了不少边塞诗,其中以《蓟门行五首》写得最出色。蓟门即蓟丘,现在北京一带,张守珪管辖地,边防奚、契丹。在这里,高适看到了肃杀的战场,力量强盛的胡兵,也遇到了伶仃的老兵,缺少粮食的士卒,以及想建功立业的兵骑,心中有所动容,于是怀着关切的心情,把所见所闻记录了下来。

蓟门逢古老,独立思氛氲。

一身既零丁,头鬓白纷纷。

勋庸今已矣,不识霍将军。

——《蓟门行·其一》

汉家能用武,开拓穷异域。

戍卒厌糠核,降胡饱衣食。

关亭试一望,吾欲泪沾臆。

——《蓟门行·其二》

边城十一月,雨雪乱霏霏。

元戎号令严,人马亦轻肥。

羌胡无尽日,征战几时归。

——《蓟门行·其三》

幽州多骑射,结发重横行。

一朝事将军,出入有声名。

纷纷猎秋草,相向角弓鸣。

——《蓟门行·其四》

黯黯长城外,日没更烟尘。

胡骑虽凭陵,汉兵不顾身。

古树满空塞,黄云愁杀人。

——《蓟门行·其五》

高适的前半生一直过得很不如意,到三十二岁时,才终于肯放下成见,到长安参加科考,却落第了,后来客居河南商丘,到周边游历时,遇见了李白和杜甫人,他们一起游历了山东,因此结下了友谊,高适晚年还经常援助困顿的杜甫。

公元738年,高适的一个朋友出征塞外回来,写了一首《燕歌行》给他,倾诉边疆苦事,高适有感而发,也写了一首《燕歌行》回赠,这是一首讽刺诗,谴责将领的傲慢、荒淫,导致战争失利,将士无辜牺牲,揭露了军中的黑幕。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燕歌行》

图:《燕歌行》|图源网络

这首诗让高适名声大噪,也为他日后入仕打开了大门,但他入仕得很晚,直到四十六岁才被张九皋举荐到长安考试。张九皋是张九龄的弟弟,曾经在河南商丘任职,跟高适有往来,欣赏他的诗才。

或许是长久的无人问津,年近半百的高适,早已被磨平了早年的傲气,学会了逢迎。入京之后,他写诗投赠宰相李林甫和陈希烈,但李林甫不喜欢有才学的人,只给了他封丘县尉的小官职。如果高适三十岁,那这个官职还算不错,但他已经年近半百,而县尉是一个底层官,经常要跑腿办事。

一次,高适就曾护送官兵到河北前线,路途遥远而辛苦。

河北是安禄山的根据地,当时的安禄山权势越来越大,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使,管辖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山西,幅员广阔。最重要的是,安禄山不仅有管理权,还手握军权和财政权。

因为常年打仗,连年征兵,战死的越来越多,已经无兵可征,府兵制执行不下去了,转而实行募兵制,也就是节度使自己征兵,这就造成了一个最大的危害,兵只听将领号令,不认天子。也为晚唐的藩镇割据,创造了条件。

高适到河北之后,看到安禄山底下将士的跋扈姿态,看出他有谋反之心,十分厌恶他。当时人人都看出安禄山的狼子野心,时常劝谏玄宗,但玄宗一直认为安禄山忠心耿耿,不可能反,还会处置那些劝谏的人,导致大臣不敢再劝。

回来之后,高适经常写信给朋友,表达对安禄山的看法,也发一些不满意工作的牢骚。没有多久,他就辞掉了县尉的工作。

四十九岁的高适,再度进入长安,四处干谒权贵,还曾给玉真公主投赠了《玉真公主歌》,无果。最后,在节度判官田丘的推荐下,进入哥舒翰的幕府。

说起来,高适可以入哥舒翰幕府,还是因为哥舒翰喜欢高适的《燕歌行》,颇欣赏他的才气,于是推荐他担任左骁卫兵曹,充任节度使府掌书记。掌书记是一个重要的职位,是掌管军政和民政的机要秘书,地位仅次于节度副使和行军司马。

这个时期的高适,掌握了政治场的社交规则,并且很能很熟悉地运用。

图:高适画像|图源网络

公元751年,杨国忠两次发动了征讨南诏的战争,第一次让鲜于仲通带兵,节节败退,阵亡六万将士。杨国忠却谎称打了胜仗,让玄宗继续征兵,第二次则次让李宓出征,还是战败,前后折损更是将近二十万的将士。

公元753年,回到长安的李宓,跟高适聊起战争的情况,于是高适写了一首长诗《李云南征蛮诗》相赠,在前言里,他也写明了起因:“天宝十一载,有诏伐西南夷,右相杨公兼节制之寄,乃奏前云南太守李宓涉海自交趾击之。道路险艰,往复数万里,盖百王所未通也。十二载四月,至于长安,君子是以知庙堂使能,李公效节。适忝斯人之旧,因赋是诗。”

虽然在诗中,高适谈及了战士的英勇,以及战场的惨况,但笔墨着重恭维杨国忠。杨国忠强行征兵,当时的百姓都清楚内幕,都十分痛恨他,杜甫也写诗讽刺他,高适却写诗逢迎,实在很难用高适不知内情,来替他开脱。

高适一直辗转在政治场上,也写了很多送别将士,恭迎上级的诗。

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

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虏障燕支北,秦城太白东。

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

——《送李侍御赴安西》

高适很有才能,深得哥舒翰的喜欢,经常在玄宗面前夸赞他,玄宗对他很有印象。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玄宗派高仙芝和封常清一起镇守潼关。潼关是长安的大门,一旦敌军破了潼关,便可直接兵临长安城下。

安禄山终于还是反叛了。玄宗开始对各个节度使都心存芥蒂,因此让亲信宦官边令诚监军,然而,边令诚却趁乱索贿,被拒绝后,谗言诬陷两人,导致高仙芝和封常清被玄宗斩杀。不久,玄宗又调遣在家养病的哥舒翰守潼关,提拔高适做监察御史,辅佐哥舒翰。

几个月后,安禄山攻陷了潼关,还俘虏了哥舒翰。而高适则成功出逃,还追上了正奔往蜀地的玄宗。潼关失守,主要还是因为玄宗的猜忌,再加上杨国忠等人的挑唆,在作战时,否定了哥舒翰做出的正确策略,导致潼关失守。

然而,当高适追上玄宗,向玄宗报告失守原因时,只说是监军不体恤军情,自相用事,还宽慰玄宗,说:“天子西幸蜀中未足为耻”。

如今的玄宗,只是一个年迈沧桑的老人,帝国瞬时崩塌,自己也如傀儡般,被臣子挟持着处死爱妃,曾经高高在上的天子,此时内心十分惶恐不安,最怕臣子劝他带兵打前阵,高适的话,深深抚慰了玄宗的心。高适当即被升迁为御史,陪伴玄宗左右。

天下大乱,玄宗提出要让诸皇子分道镇守,让太子李亨镇西北,永王李璘守南方。高适对时局有清醒认知,劝玄宗不要这么做。他知道玄宗已经失去了威望,皇子分道,各有权力,都可能谋反。

玄宗不听。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尊玄宗为太上皇,玄宗被迫退位。没多久,永王李璘也开始起兵谋反。

刚上任的李亨,既要讨伐安禄山,又要应对永王的叛乱,心力交瘁,叫来了高适商量对策。高适对时局做了一番分析后,告诉肃宗,“永王必败。”高适的话,让肃宗稍稍安心,立即升他为淮南节度使,带兵讨伐永王。然而,高适还没出兵,永王就败了,永王的闹剧只闹了两个月,便草草结束。

高适再一次对时局做出正确的判断,无论是玄宗,还是肃宗,都开始信赖他。

高适也是一个审时度势的人,在永王之乱中,政治白痴李白站队永王,失败后,被俘获问罪。李白曾向这位老友求救,然而他并没有伸出援手,反而是郭子仪用自己的战功,抵李白的死罪,李白才免于死难。

到了代宗时期,高适更是被重用,他被任命为剑南西川节度使、成都尹,抵御吐蕃的入侵。六十岁后被召还京,任刑部侍郎、左散骑常侍,三品官职,相当于如今的司法部的副部长,还有规谏皇帝过失的权力。后来,又被封渤海县侯,食邑七百户。

公元765年,高适逝世于长安,享年六十一岁。

如果统计一下唐朝官员生平,就会发现,在唐朝做官,其实是一个高危职业,大部分官员在三四十岁时就死了,一般不是被斩杀,就是被他人杀害,尤其是乱世,很容易被拉出来背锅。高适不仅做了高官,还可以寿终正寝,有很高的政治智慧。

来源:国馆

作者:郭言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张守珪,朝廷,长安,唐代,高适,幽州,封常清,诀窍,判官,节度使,安禄山,长安,高适,潼关,玄宗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张守珪,朝廷,长安,唐代,高适,幽州,封常清,诀窍,判官,节度使,安禄山,长安,高适,潼关,玄宗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张守珪,朝廷,长安,唐代,高适,幽州,封常清,诀窍,判官,节度使,安禄山,长安,高适,潼关,玄宗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