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王安石是个失败的英雄,变法失败了,但是思想是光辉的,最可惜的是王安石没有找到一个真正的理财专家进行合作,如果能够有个理财专家帮他计算一下,很多问题都可以解决,王安石变法的思想主要是为国家开源而不是节流,民不加赋而国用自足,青苗法可以看作古代的央行,这绝对是一个超越时代的创举,只可惜执行的时候走了样。
王安石的目标是这个能够像小微贷款一样让农民受益,但是执行过程中由于缺乏现代金融知识,产生了一系列问题,王安石为人可以分为两个方面,道德方面上无甚挑剔,这点即使是政敌也是认可,性格方面在现在来开就属于情商偏低的。
司马光为什么历史上褒贬不一,基本上贬他的都是同辈和宋史,主要原因还是变法过厉而结果太惨,因为变法过厉,所以受委屈的人太多,说些阴阳怪气的话也难以避免。
结果太差,尤其是引发的党争,在后人来看就是乱国之举,被贬损是必然的。尤其是蔡京是借着新党发迹的,这点是无论如何也遮不过的,到了近代,在他的头号粉丝梁启超的呐喊之下,王安石的评价有了比较大的反转,强烈推荐所有想要理顺这个问题的人看看梁先生的《王安石传》,前面还算正常,后半本几乎就是泼妇骂街了,如果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王安石变法的立意肯定是利国利民的,但是可行性不高,这样也就可以盖棺定论了。
如果要评价王安石,我举两个例子,莽篡汉后,积极推行新政,收天下田为王田,重新分配,大家共同富裕,然后他死了,历史上对他一直没有什么正面评价,直到近代胡适说他是改革家,海瑞出生于海南,出了名的性情古怪,当官也在自家院子里种田谋食,所有人都很敬佩他,他上疏骂嘉靖的时候大家都保他,但是申时行不用他,张居正不用它,最后在南京闲职上默默死去,但是民间各种文学创作都说他是和包拯一样的青天大老爷。
其实造成王安石,在宋史上评价不高,最主要的原因,是《神宗实录》这部官方编纂的史书中,对王安石的评价本身就低,可这本官方史书本身,却又是个不靠谱的存在。我们看当时反对王安石的是些什么人,主力当然是司马光、文彦博,这二位也算名臣了吧,但这二位代表的是谁?文彦博一句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我们说,自古以来,敢于挑战既得利益者阶层的变法者,鼓掌称颂就行了。
没有王安石变法,北宋亡不亡?亡于谁?就说北宋末,护步达岗的战绩,比比童大太监“收复”幽云十六州的战绩,北宋亡不亡那北宋说了不算呀,那是人家女真人的事。在我看来,王安石的变法利大于弊,唯一的缺点是他不通人情,不懂人性,算数也不是太好,皇帝寿命又太短了点,令人扼腕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