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末年刘裕通过平定孙恩、桓玄、南燕、卢循、巴蜀、后秦等一系列割据势力,建立了东晋以来的不世功勋,同时也掌控了东晋朝廷的军政大权,为篡夺皇位奠定了基础。然后他指派心腹杀死晋安帝,又逼迫晋恭帝让位,终于登上了皇帝的宝座。东晋灭亡后,刘裕以宋为国号,史称刘宋,开始了中国古代南北朝时代的历史。很少有人知道,刘裕其实是刘邦弟弟刘交的后人,算是汉朝皇室后裔的旁枝。如此一来问题便出现了,刘裕称帝建国为什么没有沿用“汉”为国号,而采用了“宋”这个春秋时代的旧国号?
关于这个问题自古以来的文人就有很多解读,不论是专注于历史的学者,还是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都有自己的说法。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对于这个问题的解读就更多了。有人比较支持史书的说法,认为刘裕出生在彭城,春秋时属于宋国,所以用宋为国号。也有人认为刘裕称帝时汉朝已经灭亡两百年了,刘氏在民间的影响力不足为凭,所以刘裕没有用汉为国号。还有人认为刘裕是汉朝刘氏的旁枝,法理上没有资格继承汉朝法统,所以不能用汉为国号。这些说法看似很有道理,但并不具备必要性,逻辑上并不影响刘裕立国的关键要素。
既然这些说法都不是关键要素,刘裕是处于可用可不用的状态,那为什么他还是没有用汉或楚,而是选择了宋呢?结合史书上的资料,分析其中的原因,可以发现刘裕选宋为国号,其核心原因并非上述所说,而是政治上的需要。刘裕在政治上比较特殊,他虽然处于门阀政治盛行的时代,却用与民修养生意和大力打击豪强门阀的政治策略治国。为了支持这个策略,用汉或楚作为国号都是不妥的,这既容易丧失寒门阶层的支持,又会被门阀士族所拖累,使国家内部阶层矛盾加深。可以说选用宋作为国号,是刘裕政治上平衡各方势力的考虑。
很多人有个误解,认为刘裕建国时距离汉朝两百年了,所以刘氏在民间已经失去了威望,不能为刘裕提供助力。实际上是汉朝灭亡虽然久远,但刘氏在民间的势力并不小。早在西晋刘渊建国的时候,就自称汉朝后裔,目的就是为了借助刘氏在民间的威望和势力。
虽然魏晋之后刘氏不再为皇族,但这个家族之庞大比当时的世家大族不遑多让。刘氏统治中华大地近五百年,得益于刘邦称帝之初的郡国并行制,使得刘氏在各地分封了不少诸侯王。虽然后来经过汉景帝和汉武帝的削藩,这些诸侯王的势力逐渐凋零,但是他们在各地却留下了庞大的刘氏家族。
在两晋的时候比家族势力的庞大,门阀士族肯定强于各地的刘氏家族。但是比人多势众,门阀士族比刘氏家族还是差一筹的。实际上当时各大门阀士族和刘氏家族有着盘根错节的关系,在地方上相辅相成。从势力上看,两晋时期的刘氏虽然不是门阀大族,却也人才辈出,算是中低端的小士族。就刘裕所处的时代而言,在东晋朝廷中就有不少来自于刘氏的官宦子弟。刘裕是刘邦弟弟楚王刘交的后人,与他齐名的刘毅出身于沛国刘氏,这可是刘邦起家之根本。而刘裕的左膀右臂刘穆之也是刘氏后人,祖上是刘邦长子齐王刘肥。
实际上从东晋建立开始,皇族司马氏和各大门阀就已经和刘氏建立了很密切的关系。比如建立北府兵的是陈郡谢氏,而北府兵的第一任领兵大将刘牢之正是出身与彭城刘氏,与刘裕同为楚王刘交的后人。刘裕年轻时候落魄不堪,常常好赌而赖账,被放债的人扣留。但王谧则非常看重刘裕,主动结交并帮其还债。这个王谧则正是门阀大族中琅琊王氏的后人,爷爷是东晋开国宰相王导。东晋号称“王与马,共天下”,由此可见琅琊王氏的势力。这样的高门大族子弟能看上刘裕,刘裕又岂能是普通的寒门之士?
所以说在东晋时刘氏并非如很多人认为的那种落魄,只是与高门大族相比不太光鲜而已。他们也算不得是真正的寒门,生活上和受教育程度上远超普通的寒门子弟。所以这些刘氏子弟进入朝廷后既有自己的能力,又得到了关系密切的高门大族支持,很快在朝廷和军队中站稳脚跟。就刘裕崛起的过程而言,同族的刘穆之和王氏的王谧对他的支持是非常重要的,否则他也不可能掌握北府军的兵权,控制东晋朝廷的军政大事。可这种家族盘根错节的关系虽然有利于刘裕的仕途崛起,却对他的篡位称帝造成很大的阻碍。
如果刘裕用“汉”作为国号,那就代表他继承了汉朝法统。可他又是旁枝刘交的后人,并非刘邦直系,地位上就比较尴尬了。而且如此一来他如何处置遍布天下的庞大的刘氏家族,就成最麻烦的问题。刘裕继承汉统,则意味着天下刘氏皆为宗室皇族,这样一来他必须要给予这些皇族封地或特殊待遇。天下刘氏何其多,人数比各大高门大族加起来还多,他管得过来?这样的大族出现,必然会引发东晋现有门阀士族的集体抵制,如此一来他还如何顺利登基?东晋是门阀政治的社会,刘氏成为宗族会冲击这个社会体系,造成东晋内乱。
实际上这些刘氏族人与刘裕也不完全是一条心,有像刘穆之这样支持刘裕的,也有像刘毅这样想与刘裕争夺天下的。而且这些族人大多与门阀士族关系密切,在一条利益链上,与刘裕的执政思想格格不入。刘裕执政是想要走民本政治的路线,扶持寒门与门阀士族争夺国家大权,大力打击门阀政治对国家资源的垄断。为了这条路线刘裕先后实行了义熙土断等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内乱后的东晋逐渐恢复了国力,自己也掌控了国家大权。如果重新用汉为国号,则意味着被刘氏拉响了门阀士族的阵营,这与他的治国方向和策略完全背离。
刘裕想要称帝,最大的阻碍是各家门阀士族,所以他必须要赢得寒门的支持。他所掌控的北府兵就是以寒门为主的军队,朝廷中也扶持了大量寒门子弟当官。即便是靠向刘裕的门阀士族子弟,也是在族中不受重视的旁枝末节之流。如果他以汉的国号称帝,必然被刘氏所拖累,迫使他远离寒门阵营。即便如此他也无法完全得到门阀士族的支持,不但无法坐稳皇帝的位置,反而会引发灭国大乱。他不以汉为国号,在法统上不继承汉朝,这样就不必为刘氏家族负责,也就不会牵扯到门阀大族的利益链中,政治倾向性更为中立和灵活。
类似的道理,刘裕也不能用楚王刘交的封地为国号。刘交是刘邦灭了西楚霸王项羽后册封的,这个国号来自于春秋时期的楚国。实际上刘邦当时分封刘交时将项羽的楚国一分为二,另一位封给了荆王刘贾。如果用楚作为国号,不但会牵扯到汉朝法统,还能扯到荆王刘贾的后裔,这和继承汉朝法统没什么两样。再加上桓玄叛乱时已经建立过伪楚国,刘裕再用楚国就不太合适了。这会给人一种刘裕灭了桓玄,就是为了继承楚国和谋朝篡位的感觉。这样就显得刘裕的皇位来得不正,政治和礼法上缺乏足够的支持度。
用宋为国号,与汉朝的礼法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宋是春秋时代的古称,并不在汉朝诸侯王分封的序列里面。即便是同为楚王刘交的后人,都没法用礼法的程序要求成为国家的宗室皇族。如此一来只有刘裕本人的直系亲属才是宗室皇族,成功地将各方的刘氏宗族排除在外。少了各种盘根错节的利益链牵扯,他又能将自己打扮成白手起家的寒门家族,于是得到了寒门子弟和破落士族的支持。有了这些支持,刘裕就能与各大门阀士族分庭抗礼,坐稳皇帝的宝座。而很多人提到的刘交的旁系关系、汉武帝留下的谶言等等都是不重要的旁枝末节。
还有一种说法是因为在篡位前刘裕被封为宋公和宋王,所以才以宋为国号。这种说法流传很广,实际上是倒果为因的混乱逻辑。刘裕在准备篡位时,就已经先想好走什么程序了,而不是等当上了宋王才考虑篡位。不论是被封为宋公,还是宋王,都是他步步篡位的程序,这个程序是效仿曹操的办法。只是曹操把最后一步留给了曹丕,而刘裕自己完成最后一步罢了。从正常的政治逻辑上看,是因为有了篡位的心思,才会当宋公和宋王,而不是当上了才想着篡位。这种逻辑与后来隋唐宋的逻辑不同,是不同历史背景所决定的,不能混为一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