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视点】
校园欺凌是威胁校园安全的一大全球性隐患,鉴于欺凌带来的巨大且不可逆的危害,探索欺凌的防治策略已成为教育工作者持续关注的焦点。
社会情感能力作为理解、管理和表达人的社会情感的综合能力,能够帮助学生在任务发展、问题解决和环境适应等方面克服困难、取得成功。“停止欺凌”官方公布的数据表明,支持性的学校环境在预防校园欺凌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实施社会情感学习项目正是创造这种环境的有效方法。美国“学术、社会和情感学习合作组织”已将SEL项目纳入正式课程,研究者发现,接受过SEL项目干预的学生,其社会情感能力水平更高、社会行为更积极、情绪困扰更少,这些改变直接减少了学校内的欺凌行为。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情感能力研究中心对我国中小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大数据分析发现:社会情感能力强的学生遭受欺凌的可能性更低。其中,自控力和抗压力是中小学生保护自己免受欺凌的“制胜法宝”。自控力强的学生在同伴冲突中能够全面评估风险,从而规避、化解冲突。抗压力强的学生在面对压力时能够保持平和的心态和理智的行为,积极应对,以维护自身安全。同时发现,缺乏情绪控制力的小学生更具攻击性,易激化冲突,增加其遭受欺凌的风险,信任力强的中学生通常人际基础牢固,社会支持多元,较少受到孤立,也就不容易成为被欺凌的对象。
除了对防治欺凌有直接作用外,社会情感能力还可以通过调节学生归属感间接发挥作用。我们发现:能力强的学生往往能够更顺利地融入社群,善于协作并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在社交中主动寻求认同进而获得归属感,这帮助他们极大地避免了社会排斥。即便面临欺凌,他们也敢于借助外界支持,遏止或减少欺凌行为。
社会情感能力如何在实践中加以培养?
其一,以“教学实践”为先,建设社会情感能力新载体。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采取以下举措:一是完善现有评估体系,建立学生能力发展追踪档案。根据档案掌握学生能力变化曲线,针对性地提供指导。二是制定社会情感学习指导文件,将社会情感能力教学融入学科课程,设计与社会情感学习目标一致的活动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三是教师应创设关爱、包容的课堂氛围,探询学生兴趣,激发学习动机,鼓励学生成为教育活动的主动参与者。
其二,以“支持环境”为纲,创设支持性学习校园新格局。支持性环境能为学生提供积极的成长环境,增强校园归属感。支持性的社会情感学习环境是指学校通过沟通、教育与合作来支持学生的社会情感学习。具体包括:明确学校的愿景或使命,建设一个情感上安全且利于学习的校园;加强教师间的信任,形成教学凝聚力,携手助力学生学习;建立科学的学校规则,向学生明晰违反规则的后果,并为学生的改进提供策略;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校园参与;提供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并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强化社会情感能力;主动开展家校合作,创建沟通平台,号召家长参与强化社会情感能力的教育活动。欺凌事件就像横亘在和谐校园里的一道鸿沟,校方应多面发力,织密学生安全保护网。
其三,以“家庭教育”为基,实现家校协同育人新跨越。父母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方式进行家庭教育,培养孩子的社会情感能力。例如,及时回应孩子的需求,塑造孩子的自尊自信;指导孩子在人际交往中贯彻“推己及人”原则,识别和关心他人感受;以身作则,表达对不同文化个体的尊重,教会孩子正确认识差异、自觉尊重差异、平等对待差异等。当家庭教育文化与学校的价值规范相契合时,家校之间能够建立起更紧密的伙伴关系,形成教育合力。
其四,以“社会资源”为要,健全“家校社”联动新机制。社会为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广阔平台和丰富资源。例如,社区可以定期开展公益活动,招募学生志愿者,探索欺凌防范及应对机制,在朋辈互助中提高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
校园欺凌无小事,教育当有大作为。社会情感能力培养是欺凌防治的有效手段,学校、家庭和社会应明确职责,把社会情感能力教育做好做实、做深做细,打造能力发展的强劲引擎,拉紧家庭社会的共同纽带。让社会情感能力教育葳蕤蓬勃,赓续绵延,共同擘画欺凌归“零”的校园和网络环境,还孩子一个阳光、温馨的成长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