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在各种正史野史的典籍,还是在各种小说影视剧中,朱瞻基都是朱棣最宠爱的孙子。据说朱瞻基从出生就受到朱棣的宠爱,被朱棣带在身边亲自培养,就连五次北征大漠都一刻不离。于是朱瞻基成为了朱棣最佳的继承人,被培养成为文武兼资的明君。就连朱高炽与朱高煦争夺皇太子位的故事中,都有说法认为朱棣选朱高炽是因为大学士解缙提到了“好圣孙”。因为这样的故事太多,于是很多历史爱好者不禁要问,朱棣到底看中了朱瞻基的哪点,要将他留在身边亲自的培养?本章节便就这个问题,进行一下简要的解读。
朱棣宠爱朱瞻基的故事在历史上数不胜数,很多都在民间广为流传。比如朱瞻基能够直接进宫见驾,而别的皇孙却没有这个福气。又比如朱棣为了让朱瞻基当皇帝,选择了让朱高炽当太子。据说朱棣其实很看不惯又胖又弱的朱高炽,而是喜欢像自己一样能征善战的朱高煦。还有说法朱瞻基在当了皇太孙之后,还被允许有自己的私人部队,这是朱棣对孙子的特许。这样的故事在民间越传越厉害,又被评书、小说、戏剧等各种艺术形式改编传播,使得数百年来在老百姓心目中形成了思维定势,那便是朱瞻基是朱棣最为宠爱的孙子。
于是乎就有了各种各样的传说故事,而这些传说的原因都归咎于朱棣对朱瞻基的宠爱。但是在这些故事中,却没有具体地说到朱棣看中朱瞻基的哪方面优点。朱瞻基虽然是明君,却也是明朝最为贪玩的皇帝之一。他个人在文才、武功方面并不见得有什么卓越之处,只能说是中上之资。文才方面朱瞻基是远逊于其父朱高炽的,武功比朱棣本人更是差得太远,就是与能征善战的朱高煦比起来也颇有不如。对比朱棣的孙子群体中,朱瞻基除了占据了年龄方面的优势外,其实并没有太明显的比别人更强的地方。
很多文献都说朱瞻基英明睿智,实际上从史书上看并没有太过厉害的表现。他能够成为明朝比较成功的皇帝之一,几乎全靠是朱棣和朱高炽为他打下的基础。尤其是朱高炽,虽然当了仅仅不到一年的皇帝,却给朱瞻基布置下了最好的局面,使其能即位后轻而易举地就收拾了朱高煦和朱高燧。可以说朱瞻基的成功是沿着祖父两代人的既定轨道,自己并没有做出太多的独特政绩。反倒是朱瞻基贪玩好耍在历史上很出名,而且玩得比较高端。他留下的蛐蛐天子的名声,出现在众多文人笔记中。他最喜欢的宣德炉和陶瓷器,也被后世名家所追捧。
就这样一个贪玩好耍的,而且是中人之资的年轻人,凭什么在众多皇孙中脱颖而出,成为朱棣身边最亲近的孙子呢?要解释这个问题,还得从朱高炽的身上说起。很多传说中都说朱棣因为宠爱朱瞻基才立朱高炽为太子,这种说法其实是倒果为因的。实际上这种说法有着杜撰的成分,并不完全符合事实。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相关的史料记载分析,朱棣之所以看重朱瞻基,根本原因才是因为朱高炽在朝廷中的影响力太大。他将朱瞻基留在身边亲自培养,其实也有防范朱高炽出现不可控风险的想法。
说朱棣因为看重朱瞻基,才将皇太子封给朱高炽,实际上是不符合逻辑的。朱高炽封皇太子时,朱瞻基还不到十岁,只是个小屁孩而已。就算朱棣再喜欢这个孙子,也不会如此荒唐的封皇太子。要知道皇太子是一国之储君,明朝对此尤其重视,朝野称之为国本。朱棣不是昏君,自然知道皇太子的重要性,不可能轻易的为了还没有成年的皇太孙,草草的给出皇太子之位。而当时朱瞻基连读书都没有开始,又怎么能确定以后能治理好国家呢?如果是昏君如此决断或许有可能,但以朱棣的英明,会如此荒唐的决定皇太子人选么?
但也有人说了,正史上记载大学士解缙劝朱棣立朱高炽为皇太子时的确说了“好圣孙”,这又作何解释呢?综合各方面信息分析,“好圣孙”此时在朱棣心里恐怕并不是常人所想的那样。普通人认为“好圣孙”是对朱瞻基的夸奖,也是提醒朱棣自己看重的是谁。但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政治环境来看,“好圣孙”恐怕是提醒朱棣可以用朱瞻基来制衡朱高炽。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这种解释更加符合当时明朝政治环境的特征,也符合朱棣多疑猜忌的个人性格。因此可以认为朱瞻基被留在朱棣身边,有点像是替父亲做人质的感觉。
众所周知,朱高炽并不擅长打仗,而且人很胖,就连骑马都不行,再加上腿脚不便,所以并不受朱棣宠爱。靖难之役时期,朱棣为了鼓励朱高煦冲锋陷阵,便说过“世子多病,汝当勉励之”的话语。朱高煦也因此而得到了父亲的孤立,开始了与朱高炽争夺皇太子的历程。朱棣即位后,立皇太子的事情成了国家第一等的大事。朱高炽和朱高煦争夺皇太子之位,他们背后都有自己的班底。朱高炽的班底以原燕王府文臣和南京的江南士大夫集团为主,而朱高煦则是勾结了以淇国公丘福为首的一大批靖难功臣,双方争得不可开交。
可以说在永乐初年的朝廷中,文官基本上支持的都是朱高炽,而武将勋贵则大多向着朱高煦靠拢,呈现出了势均力敌的状态。在此状态下立太子,朱棣最看重的是什么?从各方面分析,他应该看重的是谁能最快地稳定当时的政治动荡局面。朱棣是通过靖难之役造反上台的,虽当了皇帝,但皇位并不稳固,大量支持建文帝朱允炆的官僚和贵族在暗中活动。这些行为不但引发了政治动荡,而且也危及到朱棣的皇位。实际上当时朱棣对此花了很大的精力,比如纵容锦衣卫指挥使纪纲肆意抓捕反对的大臣和贵族,纵容都御史陈瑛诛杀朱允炆的旧臣。
纪纲和陈瑛的残酷震动天下,朝野之间民怨沸腾,但朱棣却听之任之。这是因为朱允炆余孽是朱棣最大的内忧,不解决这个内忧,他的皇位就坐不稳。而南京位于江南之地,是江南士大夫的总基地,也是朱允炆余孽最多的地方。因此他对这里不得不警惕,不得不采用这些残酷的非常手段。但这样的手段也引发的政治动荡,对国家的长期发展不利。如果这种政治动荡扩大化,甚至回引发叛乱,这照样会动摇朱棣对明朝的统治。因此在实行残酷镇压朱允炆余孽的同时,也需要一个人来安抚人心,而最恰当人选就是长子朱高炽。
朱高炽从小就得到了南北文官集团的支持,即便是反对朱棣的江南士大夫集团,对于朱高炽也是非常推崇的。朱高炽在文人中的声望远超朱棣,甚至能够直追已经去世的懿文太子朱标。立朱高炽为皇太子,代表着朱棣向南北文官集团的妥协,也能安抚他们的心。他们如果跟着朱高炽,也就不会再支持朱允炆的余孽,这对于稳定政治局面和皇位是极有好处的。作为靖难功臣支持的朱高煦就没有这个能力,如果让靖难功臣集团去干这事,只能越搞越糟。文官和武将天然的对立关系,不但无助于平息政治动荡,反而会激化政治矛盾。
但是用朱高炽为皇太子却有个很大的隐患,那便是他很可能发展成第二个朱允炆。朱允炆之所以搞削藩,就是因为在江南士大夫集团的煽动下开始的。朱高炽和士大夫们走得太近,以朱棣的性格,自然会对此产生猜忌。如果朱高炽成为第二个朱允炆,那朱棣便成了养虎为患。
除此之外,当时明朝面对的外患,也需要朱高炽帮忙才能解决。在靖难之役前,朱棣是九边塞王中主持对北元防务的。因为朱棣的存在,完全压制了北元各部的军事力量,使他们不敢肆意南下。靖难之役中朱棣抽调军队南下争夺皇位,又控制了宁王及其防御的战线,使得明朝的北部防线出现空虚。
朱棣在即位之后除了要清理朱允炆余孽外,还要迅速组织军队背上弥补靖难之役留下来的防线缺口。实际上在靖难之役中,蒙古军队就已经频繁南下入侵了,给北地的城市和百姓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于是朱棣面临着内忧外患的窘境,处理这些问题分身乏术。皇太子作为储君,在朱棣不在的时候建国,辅助朱棣处理好朝廷大事,这是明朝体制所决定的。从这些事情上看,朱高炽无论是声望,还是能力,都是非常恰当的。反而只知道打仗的朱高煦并非好的人选,实际上他除了打仗,在日常公务处置方面并没受到好评。
从当时的历史环境看,朱高炽对朱棣的价值远远超过了朱高煦。朱高炽可以在平息政治动荡,瓦解朱允炆余孽的抵抗意志,团结士大夫集团,处理国家政务方面成为朱棣的左膀右臂。可以说除了带兵打仗的问题,朱高炽能够帮朱棣解决绝大部分,而朱高煦则没有这个能力。选择朱高炽为皇太子的风险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靖难之役刚过,朱棣心有余悸,更加不敢放任朱高炽。尽管朱高炽是他的儿子,但以他猜忌多疑的性格,却更加的不放心。徐皇后在的时候,朱棣还能够略微放心,可徐皇后没几年就去世了,谁又能管得住朱高炽?
因此为了兼顾治国、治军,又能让自己放心,将朱瞻基留在身边就成了朱棣最好的选择。朱瞻基只是个孩子,以宠爱孙子的名义留在身边,谁也说不出什么来。朱高炽自然是懂这个意思的,但只要他不跟着士大夫集团乱来,朱瞻基也不会有生命危险。朱棣长期在外,不论是五次北征蒙古,还是巡幸北京城,都把朱瞻基带在身边。如果朱高炽趁着朱棣不在南京时发动政变,朱棣也可以利用朱瞻基废了朱高炽的太子位。这也是朱棣在朱高炽当太子时,还立朱瞻基为皇太孙的根源所在。父子俩两个储君互相掣肘,朱棣才能真正地放心。
至于说朱棣亲自教导朱瞻基,这只是顺便的事情。反正朱瞻基是第二顺位储君,朱棣也不能没有准备,更不能让其自生自灭。况且朱瞻基跟着朱棣出入各种战场,朱棣不可能不让他学会打仗,否则带个毫无能力的傀儡皇太孙,政治上也没有什么威慑力。正是出于防范和掣肘朱高炽的考虑,朱棣才将朱瞻基带在身边,并且将其作为第二储君培养。这种防范有悖于他和朱高炽之间的父子亲情,但放在皇家帝位争夺的层面就很正常了。所以朱瞻基在朱棣心中的“好圣孙”形象,更多的是能够作为朱高炽的人质的作用存在。
然而从历史典籍来看,朱棣还是小看了自己的大儿子,朱高炽不但没有造反的野心,也没有被江南士大夫集团牵着鼻子走,反而成功的瓦解了朱允炆留下的反抗势力。对于朱棣打朱瞻基主意的想法,朱高炽心中明明知道,却装着糊涂。他这么做既赢得了父亲的信任,又让儿子能够在北方战场上积累功绩和人脉,对于他未来即位也是大有好处的。从某种意义上将,朱瞻基在朱棣身边,也牵制了朱高煦的影响力,使其无法完全控制军队和勋贵集团,这更有利于朱高炽瓦解朱高煦集团的力量。从这些角度来看,朱高炽政治上远比朱棣要高明,他兵不血刃的就解决了自己身边存在的两大危机,稳定了自己的太子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