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乌台诗案是苏轼的人生转折点,案件背后主谋是谁

乌台诗案是苏轼的人生转折点,案件背后主谋是谁

谈起文字狱,很多人都会想到清朝中前期的文字狱案件,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因言获罪的代表。事实上文字狱在古代是长期存在的,清朝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严重的一个。即便是号称“不杀士大夫”的宋朝,文字狱也是很严重的。在宋朝的文字狱中,最为典型的便是苏轼的乌台诗案。这个案子不但成为苏轼的人生转折点,也成了北宋朝廷中新旧两党互相仇视的开始。过去有不少历史学者对这个案子进行了解读,都停留在党争的层面,始终没有认定案件的主要策划者。本章节便对此案进行剖析,看看背后推动的黑手是谁的。

乌台诗案是宋神宗时期由于熙宁变法而引发的案件,也是新旧两党政治斗争最为激烈的表现之一。事情发生在宋神宗元丰二年的时候,当时苏轼因为政绩卓著而被任命为湖州知州。按照宋朝官场的旧例,苏轼需要向皇帝写一封信表达感谢提拔的态度,这便是著名的《湖州谢上表》。这封信中有一句话是“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句话被御史台的官员认定为诽谤朝政。于是御史中丞李定率领御史何正臣、舒亶等人接连上章弹劾苏轼,说他攻击朝廷和反对新法。

宋神宗对此大为恼火,便派御史台的皇甫僎带领官兵到湖州捉拿苏轼。与苏轼交好的驸马都尉王诜提前得到消息,便找人通知了任南京幕官的苏辙。苏辙立马派人往湖州告知苏轼,苏轼提前把湖州政务交给通判祖无颇后,便被赶到的皇甫僎押赴东京汴梁城受审。苏轼到了东京汴梁后便被投入了御史台的监狱,御史台派官员审讯苏轼,并搜查到苏轼和很多旧党官员来往的信件和赠诗。这些信件和赠诗中有不少讽刺新政的内容,于是案件被扩大化,成为新党打击旧党官员的政治斗争,国子博士李宜之、御史中丞李定甚至想要以此来处死苏轼。

经过一个多月的审理,御史台指控苏轼的文字狱案件都确定下来,苏轼本人也承认了。这些案件中包含书信和诗词一百三十多首,牵连到旧党官员三十七人,其中地位最高的便是司马光。苏轼供认不讳后,案件发到大理寺判决,大理寺搞了个高高举起轻轻放下的花招。大理寺的判词是“当徒二年,会赦当原”,意思是应该罚两年徒刑,但因当年有皇帝的“赦令”,所以免于处罚。这个判决让御史台非常不满,御史中丞李定带着御史们向大理寺开炮,双发发生激烈的争论。复核这个案件的审刑院也支持大理寺的判决,于是双方僵持不下。

与此同时旧党大臣们也积极组织起来营救苏轼,先是宰相吴充上书为苏轼说情,后来他们又请动了曹太后出面干预。有意思的是,新党中比较温和的王安石和章惇也出面帮着苏轼说话,于是事情有了转机。最后苏轼免于一死,被贬谪为“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震动朝野的乌台诗案就此结束。

本案牵连到大量旧党大臣,也都受到严重处罚。其中驸马都尉王诜因泄露机密,后来又拒不交出苏轼诗文,被削除一切官爵。苏轼的好友王巩以泄密罪被发配到宾州做盐酒税监,他的弟弟苏辙被降职到高安,任筠州酒监。三朝老臣张方平被罚红铜三十斤,司马光和范镇等人各罚红铜二十斤。

主流的历史学观点,这个案子是典型的文字狱,也是新党借机排挤打压旧党的操作。苏轼作为旧党中反对变法的大臣,作为新党官员们首要攻击的对象。他从熙宁变法开始便积极反对变法,在与同僚的书信和诗文中都表达出了这个观点,而且利用诗歌的形式进行各种讽刺。他的这种做法得罪了新党的官员,所以成为了政治斗争的首要对象。可仔细地推敲这种笼统的说法,发现并没有指出此案的主要谋划人是谁。政治斗争必然有个主谋,否则案件开启和执行过程中岂不是群龙无首?可在各种史书和文人笔记中,都没有主谋的出现。

尤其是如此大的案子,牵连到了朝野数十位旧党官员。上到皇亲国戚和卸任宰相,下到普通中下级官吏,如此大的规模不可能没有组织。有人说是沈括先挑起的,因为沈括在熙宁六年的时候便上书宋神宗控告苏轼,但当时被宋神宗搁置了。其实这个说法很不靠谱,因为此案发生时,沈括刚刚从知潭州复职为龙图阁待制、知审官院。之前他因为新党内讧的关系,被蔡确弹劾,下放到潭州去了。刚刚回到朝廷的沈括,又没有经手御史台,怎么会主导这个案子呢。实际上在整个案件的审讯和判决过程中,沈括并没有积极的表现。

从案件审理和判决的执行者来看,两个官员是最为积极的。其一是御史中丞李定,其二是知谏院张璪。这两人都是意图将苏轼置于死地的典型,他们带领台谏的官员积极上书,想要请宋神宗处死苏轼。如果因此而说他们是此案的主导人,却又有很多疑点难以解释。他们是台谏官员的首领,主要责任是监督百官和收集民意处理。苏轼在自己的书信和诗文中讽刺新政,这不是一两天的事情了。从沈括上书开始,到乌台诗案已经好几年了。如果他们主谋弄死苏轼,为什么要拖到这个时候,中间几年时间一点动静都没有?

其实要对付苏轼很容易的,苏轼在诗文中讽刺新政早已是公开的秘密。新党想要拿苏轼开刀,随便找个理由搜查几个与苏轼来往密切的官员,就能够找到足够的证据了。实际上从审讯中发现的一百多封信件和诗文看,苏轼干这种事情也不是一两天了,而且他也是大方地承认了。可李定等人开刀的却是苏轼上表给宋神宗的信件,这就变得有意思了。地方官员给皇帝的上表都要经过银台司的,除了十万火急的军情直达皇帝外,其他都要被分配到各部办理的。以苏轼的上表来看,这种形式大于内容的东西到政事堂就被截住了,不会发到御史台去。

李定作为御史中丞能看到这封信,要么是银台司泄漏,要么是政事堂泄漏,要么是皇帝亲自给他看。如果说是银台司泄漏,那么必然这里有李定的人。实际上在整个案件处理过程中,没有银台司的任何信息。这么大的案子,银台司的经手人,怎么藏得住?如果说是政事堂泄漏,那吴充这个宰相是摆设么?吴充可是实实在在的旧党,他怎么会把这种信件交给御史台?排除前两者后,泄漏的信件最大的可能就是宋神宗本人。一方面宋神宗是信件的收件人,另一方面御史中丞也是直接向皇帝负责的,有事不需要经过政事堂和枢密院。

在整个案件的过程中,对攻讦苏轼最为积极的便是御史台和谏院,而这两个单位都是宋神宗直接管辖的。如果说对苏轼的政治攻讦,是李定和张璪两人擅自发起的,这是完全说不通的。他们虽然是朝廷大员,但在新党之中并非核心人物。别说比之前的王安石和吕惠卿,即便是刚刚出任参知政事的蔡确都比他们更有影响力。这两位官员想要搬动如此大的案子,将数十位旧党大臣卷入其中,没有后台是不可能的。尤其当时的宰相吴充可是旧党核心,这两位想要借乌台诗案将旧党连根拔起,几乎就是异想天开。

综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政治形势看,乌台诗案的主谋只有一人,也只可能是这一人,他便是宋神宗本人。那么问题来了,宋神宗搞乌台诗案的目的是什么呢?他真的要置苏轼于死地么?苏轼的诗文让他这么痛恨?其实认真分析其中的来龙去脉,发现此案苏轼只不过是受名声所累而已。

乌台诗案发生之时,正好是从熙宁变法到元丰改制的转折期。这个转折期有个特点,便是新党因内讧而出现分裂迹象,旧党因吴充当宰相而出现起复之机。在如此敏感的时期,政治风云变幻,新党、旧党、皇帝都有着各自的谋划。宋神宗的谋划就落到了苏轼的头上,因为他是当时的文坛盟主。

宋神宗即位后不久,因为政见分歧,欧阳修退出了中枢,也就逐渐远离了政治。而此时在文坛中苏轼逐渐崛起,文名盖过了欧阳修,成为新一届的文坛盟主。苏轼的文学造诣自不必说,受到天下文人的推崇自然是毫无争议的。与他交往的朝廷重臣和文坛名士不少,他们之间有着频繁的书信往来,既交流文学造诣和心得,也谈论王安石变法的观点。因为苏轼是反对变法的旧党,所以他的观点影响了很多人,使得旧党在民间文人中的声势很盛。当初沈括弹劾苏轼,就是因为苏轼通过这种方式使旧党得到了大量中下层文人的支持。

这种事情在政治上看来可大可小,并不是一定要处置的,所以宋神宗当时选择了搁置。但到了元丰二年的敏感时期,这个事情就成了宋神宗打击旧党的良机。一方面是因为吴充和司马光谋求起复旧党,这让宋神宗不得不先下手为强。另一方面宋神宗要搞元丰改制,并且亲自站到了改革的一线。为了改制顺利,他需要先把旧党清理一遍,让他们无法成为官制改革的阻力。第三,旧党势力的削弱,也有利于蔡确重新整合新党,抓住机会解决新党内部政治斗争的问题。出于这样的政治动机,宋神宗是有必要发动此案的。

要打击整个旧党,就必须找个能够将其范围做到最大的突破口,而苏轼正好是这个突破口。反对旧党的官员很多,但像苏轼这样有着广泛联系的并不多。在人脉广泛的官员中,苏轼又是没有后台,官职最小的一位,欺负起来容易,没有被反噬的风险。如果宋神宗找韩琦、富弼、文彦博、司马光等人的麻烦,恐怕他会遭到想象不到的打击,甚至可能威胁到皇位。因为这些人虽然退出中枢了,但背后的强大实力还存在。苏轼虽然是文坛盟主,但这头衔是虚的,他背后并没有强大的宰相和军事贵族支持,容易收拾得很。

事情正如宋神宗预料的一样顺利,乌台诗案几乎将整个旧党核心层卷入其中,旧党在朝廷的残余势力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有了这个案子做铺垫,旧党暂时无力在朝廷中阻止新法的推行,元丰改制就能顺利展开了。既然宋神宗是为了打旧党,而不是打苏轼,于是便高高举起,轻轻放下。整个案子看似惊心动魄,似乎苏轼在鬼门关上走了一遭。实际上这都是演给旧党看的,这叫做敲山震虎。有了这招将旧党镇住,吴充和司马光谋划的起复计划就得慎重考虑了,否则匆忙回到朝廷,就变成了千里送人头。

宋神宗发动乌台诗案,选择的时机是非常漂亮的。在沈括最初上书的时候,他将案子压下。是因为熙宁六年北方大旱,旧党利用旱情攻讦新党,宋神宗承受着极大的压力。这个时候挑起此案,不但无法打击旧党,反而会落下党争的口实,甚至会自己的皇位。尤其是旧党派冯京请出曹太后和高太后之后,宋神宗就更不敢轻举妄动了。可到了元丰二年,熙宁变法初具成效,朝廷力量逐渐增强,这种大背景下用这样的权谋之术,可以说是恰大好处。宋神宗既能够为元丰改制扫清障碍,又能够报复旧党给他带来的政治压力。

从这个案子也可以看出,苏轼之所以被针对,就是因为有名无实的锅。他名气很大,能力也不小,政绩也很卓著,但没有强大的政治后台。缺少了这样的后台,身上的名声就成了怀璧其罪,成为政敌攻讦的焦点。只要这个名声在,别说苏轼真的讽刺了新政,就算没有讽刺,宋神宗也会让李定制造证据。

前文讲过宋神宗不是儒家的皇帝,而是法家的皇帝。他是讲究实用主义的,也是善于权谋之术的。他的思想中只有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而不存在温良恭俭让。有的人说苏轼情商不高才惹祸,其实是没抓住重点。这种怀璧其罪的人祸,就算情商再高也避不开,除非从一开始就别当官。

乌台诗案让宋神宗成为了最大的胜利者,也为元丰改制扫清了障碍,但也为北宋灭亡埋下了隐患。后人讨论北宋灭亡时,总在王安石、蔡京和宋徽宗之间选罪魁祸首。实际上这些人都不是,最大的罪魁祸首就是宋神宗。宋神宗这种做法是急功近利的,也破坏了赵匡胤和赵光义留下的不因言降罪的潜规则。这个规则破坏之后,新旧党争越发激烈,双方斗争也就失去了底线。他们从光明正大的竞争,变成了背后捅刀子,各自阴谋手段频出。这种政治生态下,皇帝在官宦家族和新旧派系之间摇摆,中下级官僚无出头之日。于是朝廷政治变成了权利斗争,掌权者完全被私利蒙蔽眼睛,国家日趋腐败,走向灭亡就指日可待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宋神宗,案件,案子,判决,湖州,沈括先,文字狱,转折点,人生,苏轼,知识科普,李定,宋神宗,新党,苏轼,旧党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宋神宗,案件,案子,判决,湖州,沈括先,文字狱,转折点,人生,苏轼,知识科普,李定,宋神宗,新党,苏轼,旧党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宋神宗,案件,案子,判决,湖州,沈括先,文字狱,转折点,人生,苏轼,知识科普,李定,宋神宗,新党,苏轼,旧党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