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琦是宋朝著名的宰相,他与他的家族也是宋朝历史上数一数二的官场豪门。他从宋仁宗嘉祐年间便开始出任朝廷的首相,横跨了整个宋英宗时期,一直掌权到宋神宗登基,是实打实的三朝老臣。在此期间韩琦权倾朝野,朝廷中几乎成了他的一言堂,堪称宋朝最有权势的人物。因此他也遭到了来自朝野各方的政敌的攻讦,引发了不少政治斗争。在这些政治斗争中,韩琦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胜利者。即便是在掀起朝野政治动荡的濮议之争中,依旧没人能动摇韩琦的宰相位置。然而在宋神宗登基后的押班事件中,韩琦却选择了辞职退让。
韩琦的辞职让很多历史爱好者感到不解,因为从表面上看,他是押班事件的胜利者。在整个事件中他不仅得到了来自曾公亮、吴奎等政事堂宰相团队的支持,而且宋神宗赵顼对他也各种回护,就连在濮议之争中的反对他的司马光也从中说好话。反而利用押班事件弹劾韩琦的御史中丞王陶到了大霉,不但被贬官外放,还得罪了整个政事堂的宰相团队。从这个情况看,作为胜利者的韩琦应该依旧在政事堂掌权,享受着宰相权力带来的利益和地位。然而让人意外的是,在宋英宗的永厚陵复土后,韩琦却坚持选择了辞职,就连赵顼也拦不住。
韩琦的这一坚定辞职的态度让朝野哗然,也对宋朝朝廷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最终在赵顼阻拦未果后,韩琦终于被罢相离开了中枢,结束了他十余年的宰相生涯。对于押班事件最后的结果,很多人是感到不解的。韩琦从胜利者,突然就变成了失败者,这太有违常理。最让人难以理解的是,这居然是他自己的选择,显得太不可思议。要知道濮议之争中多少文臣弹劾韩琦,他都能稳坐宰相位置。为何因为这个毫无来由的押班事件,甚至是在占据了胜利者的上风后,韩琦反而会主动要求辞职,而且态度如此之坚决呢?
有人觉得这是韩琦以退为进,想要得到更多的政治利益。实际上自从这次离开中枢后,韩琦就再也没有回到中枢。即便是后来反对王安石变法,也是在地方上进行的上书。而宰相已是文官的极限了,就算韩琦以退为进又能得到什么呢?以他的权势和当时的历史背景,难不成还有机会篡位?因此以退为进的说法是不成立的,完全是后来者的主观臆测罢了。实际上从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韩琦选择主动辞职,放弃胜利者的宰相位置,也是迫不得已的选择。从实质上看,关于押班事件的政治斗争,韩琦表面上是胜利者,实际上输掉了所有的筹码。
韩琦的押班事件中发生于宋神宗赵顼登基之初,是御史中丞王陶弹劾韩琦专权跋扈的案子。当时王陶弹劾了韩琦很多次,先后在把持朝政、任命名将郭逵、文德殿押班等方面进行,直接向赵顼提议将韩琦罢相。前两个说法被赵顼推脱过去了,第三个说法却在朝中引起了争议。这个争议在于韩琦的确在文德殿押班的事情上没有遵守制度,存在着明显的过错。文德殿是宋朝君臣处理政务的主要场所,按照宋朝制度规定,朝会时需要政事堂的宰相们轮流押班。而韩琦作为首相,对于押班的安排是具有重要的监督和执行职责的。
押班说白了就是朝会是组织朝臣们站队排班,管理维持朝会的秩序。这种事情大多是礼仪上的,对朝会不会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到了宋仁宗时期,因为政务繁忙等原因,政事堂的宰相们对押班基本上就忽略了。实际上这并不是韩琦一个人的问题,而是之前的宰相都没有严格遵守制度。但制度这个东西,你要不说,大家都觉得无所谓。可只要有人提起,这就成了政治上的过错。王陶抓住这个问题不放,迫使韩琦罢相,让宋神宗也非常头疼。宋神宗当时刚当上皇帝,皇位都还没坐稳,若是把韩琦换了,必然引发朝野震动。
赵顼本来想置之不理,让政事堂的宰相们自己解决。结果王陶不依不饶,直接弹劾韩琦和曾公亮两位宰相专权跋扈,说他们结党有不臣之心。这事就闹大了,韩琦不得不摆出辞职的态度,没得到批准就不上班了。赵顼没办法,于是打算将王陶和司马光互换官职。让司马光去当御史中丞,王陶去当翰林学士。这么一来王陶离开台谏系统,而且又升了官,也就闹不起来了。可这么一来政事堂里面的副宰相们不干了,以吴奎为首的副宰相们拦下对王陶的任命,上书弹劾王陶,要求赵顼将王陶罢官贬谪外放。
对于政事堂宰相集体发出的攻讦,王陶也不罢休,带领御史台发动反击,直指吴奎小人行径,依附权贵结党营私。王陶还翻出了吴奎的黑历史,说他原来依附文彦博。后来文彦博被唐介弹劾,他又改依附韩琦,而且帮着韩琦踩文彦博,迫使文彦博罢相外放。并且说吴奎等人是韩琦的党羽,他们这是结党营私把持朝政,专权跋扈证据确凿。于是两府的宰相们和台谏的御史们面对面杠上了,谁也不让谁,政治斗争非常激烈。最后还是司马光出了个主意,让赵顼对王陶和吴奎各大五十大板,都贬官外放,平息争端。
从官职上看,王陶比吴奎要矮半级。但王陶作为主官台谏的御史中丞,却在纠察百官方面有着更大的优势。两人都被贬官到地方,吴奎是副宰相参知政事,这可就亏大了。所以政事堂的副宰相们对此都非常不满,觉得皇帝有意偏袒王陶,闹起了集体罢工。曾公亮更是上书要求皇帝给吴奎升官,这可是专横到极点了。但当时赵顼刚即位,朝政不稳,可不敢真的让政事堂罢工,于是在和司马光商量后,只能向政事堂的宰相们做出让步。于是王陶吃亏被贬官外放,而吴奎啥事没有,继续当政事堂的参知政事。
事情到了这里,韩琦及其政事堂的党羽可谓是大获全胜。王陶被贬到地方虽然依旧不罢休,但已经没有了威胁。可韩琦复职却不依不饶,居然上书要求将王陶一贬到底。这下宋神宗赵顼不淡定了,这可太霸道了。赵顼找了司马光商议,最终确定了支持台谏系统,遏制政事堂的策略。于是赵顼下诏不再处罚王陶,让政事堂见好就收。此事之后,韩琦风光不在,看似胜利却不再胜利者的权威。他多次请求辞去相位,赵顼都不允许。直到宋英宗的永厚陵复土后才允许韩琦罢相,让他转任镇安、武胜军节度使及司徒兼侍中、判相州。
很多人不解的是,明明是胜利者的韩琦,为什么就莫名其妙地自请罢相。明明是失败者的王陶,都被贬官到了地方,咋就把韩琦拱下台了?其实这里面有个很大的缘由,那便是宋英宗时期濮议之争的影响。前文讲过濮议之争是宋英宗为父亲濮王赵允让争取历史地位的政治斗争,最后以韩琦欧阳修为首的两府大臣胜利而告终。韩琦在这次斗争中与台谏、两制的大臣们打擂台,贬黜了大量的朝廷重臣,得罪了整个士大夫阶层和文官集团。最终虽然韩琦权倾朝野,但却败坏了名声,为千夫所指,甚至被打入奸臣的行列。
韩琦依托于宋英宗的支持,成为朝廷一手遮天的人物,政事堂更是成了他的一言堂。可宋英宗去世后,濮议的结果没有被宋神宗继续执行,这个事情就不了了之了。然而韩琦得罪天下文臣的反效果一下子就出来了,从赵顼即位开始就有不少人弹劾韩琦,而王陶便是其中地位最高的。赵顼虽然暂时不能动韩琦的位置,但对韩琦推动濮议之争也是很不满的,所以即位后才搁置了濮议之争的结果。而且韩琦在政事堂结党营私,也威胁到了赵顼的政治地位,所以被拿下是早晚的事情。只是赵顼刚即位,还不能够操之过急而已。
王陶虽然是韩琦提拔起来的,但却是赵顼潜邸时候的人,对赵顼的想法知根知底。他弹劾韩琦虽然没有证据是赵顼指使的,但客观上却给赵顼动摇韩琦的相位创造了机会。韩琦本来如果低调出来,这事是可以混过去的。即便不能再当首相,去枢密院混个枢密使也是有可能的。可他的党羽太强势,非得集体行动拿王陶开刀,意图震慑那些想要动摇现行体制的官员。这可就不仅仅是针对王陶一人,更是朋党之争了。而且吴奎等人嚣张跋扈,摆明了不把专权跋扈的罪名放在眼里,这在赵顼心里的影响可想而知。
赵顼是才二十岁的年轻人,岂能受这种气?当时朝政还不稳定,他只能向吴奎等人妥协,可事后怎能不报复?况且一朝天子一朝臣,韩琦这帮人专权跋扈,他又岂能让他们继续下去?韩琦正是看出了赵顼暗中维护王陶的意图,又大力提拔了司马光,于是只能选择退让。可以说在押班事件的政治斗争中,韩琦用尽所有筹码打倒了王陶,却也暴露了自己专权的本质,得到了皇帝的猜疑。他借着完成宋英宗坟墓的机会退让,总还留点香火情。如果他不知好歹,等着司马光带着天下文臣集体弹劾攻击,那可就不是罢相能解决的问题了。
韩琦是宋朝老臣,经历过的政治斗争数不胜数,他对斗争中的危机非常敏感。押班事件的结果看似胜利了,却也让他彻底站在天下人的对立面。他如果不主动让位,等赵顼动手的时候,连自保都成问题了。他主动辞官退让,给了赵顼面子,自己也留了体面,未来子孙后代也还是有机会的。
韩琦退出后,加上之前已经离职的富弼和欧阳修,宋仁宗和宋英宗时期独霸朝政的韩琦党几乎不存在了。吴奎在韩琦离职后也被贬官外放,这代表着韩琦对宋朝朝廷的统治结束,党羽势力被一扫而空。随着宋神宗赵顼重新洗牌朝廷,宋朝文官政治翻开了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