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王安国是王安石的弟弟,为何反对王安石的变法?

王安国是王安石的弟弟,为何反对王安石的变法?

王安石作为宋朝最为著名的变法家,在主持熙宁变法的过程中受到了保守派旧党的普遍反对,甚至很多与他亲密的人都站在了反对者的一边。这其中有他的朋友韩维、吕公著等人,也有他的学生郑侠。最让人感到意外的是,王安石的弟弟王安国也站在了对立面,与旧党的官员密切来往,支持他们废除新法的意见。为此兄弟俩的关系非常不好,一言不合就互相硬怼,让人感到不可思议。于是很多人不能理解,王安国是王安石的亲弟弟,为什么也不支持变法呢?本章就这个问题进行简要剖析,看看其中的原因。

王安国远没有王安石有名,但也是临川王家一门八进士的一员,在当时的宋朝文坛也是名声赫赫的人物。这一方面是因为王安石的声名鹊起让他的家族受到文坛的广泛关注,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王安国自小有神童的美誉,其文章受到很多文坛名人的推崇。但与仕途顺利的王安石不同,王安国的仕途非常坎坷。前半辈子都在为考科举而忙碌,参加了不少的考试,甚至在茂才考试中名列第一,但都没有得中进士。直到宋神宗即位后,王安国才在三司使韩绛的推荐下参加了宋神宗特批的考试,然后被赐予进士及第,任西京国子监教授,教授西京国子。

此时王安国已经四十一岁了,人生最美好的年华都已经老去了。王安国为官不久,他的哥哥王安石就正式拜相,拉开了熙宁变法的序幕。王安石在变法中得罪了不少人,朝野之间遍布政敌,一时间受到千夫所指。王安国也站在了王安石的对立面,对于王安石所推行的新法不以为然,甚至认为是害民之法。王安石多次给他解释和讲述,王安国都听不进去,反而认为王安石身边多是奸臣。他把王安石的行为归咎于受到奸臣吕惠卿、曾布等人的影响,让王安石远离这些小人。谈话中兄弟俩闹得非常不愉快,在变法方面更是针锋相对。

熙宁四年王安国任满回京述职,宋神宗问他对王安石变法的意见。王安国的回答一点都不客气,他说“恨之人不明,聚敛太急耳”。他的这个意见不但暴露了自己与王安石意见相左的态度,而且也让宋神宗很不高兴。于是宋神宗将他打发到崇文院校书,后改为著作佐郎秘阁校理,世称王校理。后来王安石的学生郑侠上书《流民图》迫使王安石罢相,王安国也被卷入了这次党争之中。他被吕惠卿认为是郑侠的同党,然后被削职后放归乡里。一年后王安国在老家因病去世,享年只有四十七岁,可以说是英年早逝。

对于王安国的历史评价,很多史书和文人笔记上都是以正面人物的形象存在的。他不但是王安石变法时的政治人物,也被认为是诗、词、文三类作品皆丰的文豪。在中国古代的文学史上,他与哥哥王安礼、侄子王雱并称为“临川三王”,名气非常的大。他的文学造诣受到宋朝文坛广泛好评,就连曾巩这样与王安石齐名的人物都对其非常称道。然而对于王安国在政治上出现反对兄长的倾向,史书中却没有更多的解释。从行为上他是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但从情理上却是矛盾的,毕竟王安石作为他的哥哥,他反对变法似乎对自己没啥好处。

有人说王安国是忧国忧民的贤士,看到老百姓在王安石变法中受苦,所以才反对自己的兄长变法。这种说法看似合情合理,却有些空洞无物。实际上王安国除了为了反对而反对,并没有拿出真正反对的理由。他抨击吕惠卿等人为奸臣,实际上只是因为这些事变法派的官员,这是党同伐异的态度所决定的。

结合各方面的历史典籍来分析,抛开党同伐异的政治态度不说,从人生经历来看,王安国与王安石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一方面王安石的仕途过于顺利,而王安国却非常坎坷,这铸就兄弟俩对官场的态度截然不同。另一方面很多史料中提到的王安国的社交圈子,也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很多史料上说王安国从小就是神童,文章做得很好,但科举之路非常坎坷。他又不愿意依附于王安石的权势,所以一直都无法考中进士,直到被韩绛推荐去参加宋神宗的特殊考试。于是很多人认为王安国是非常清廉的,有着文人的清高。但从历史背景来分析,却发现这其中有着很大的误解。王安国不但不是清高的文人,实际上是依附于保守势力存在的官员。就连他能考中进士,也是依附于韩绛这位灵寿韩家出身的官宦家族的官员。可以说与靠能力上位的王安石不同,王安国是典型的靠关系上台的幸进的官员。

王安国早年无法参加科举,是因为出身造成的仕籍问题。后来又因为母亲去世守丧,所以错过了多次科举考试,到了中年还没有考中进士。他虽然在文坛上名声很响,但没有官职,却成为很大的遗憾。有人说他不愿依附于王安石的权势,实际上完全是给王安国脸上贴金。从时间来看,当时王安石因为宋仁宗不接受变法的建议,正在朝廷里面闹着辞官。后来借着母丧的机会离开京城,进入了半隐居的状态。此时的王安石远离朝廷,就连宋英宗多次召唤都拒绝复出。这种情况下王安石又怎么可能帮王安国求官,更何况王安石最厌恶幸进的官员。

正是因为王安石没在朝廷做官,王安国才求到了韩绛的门下。韩绛是灵寿韩家地位最显赫的官员,位列三司使,是朝廷宰相一级的人物。这个大家族与王安石的关系很好,王安石入京科举时便与之相交了。当时在北方大士绅官宦世家中有两韩之说,其一是韩琦代表的相州韩家,其二便是韩绛代表的灵寿韩家。因为王安石与韩绛兄弟的关系很好,而且是同年的进士,所以王家兄弟与韩家来往密切。韩绛在宋神宗的考试中推荐王安国参与,其实就是人情世故的原因,当然也考虑到王安国在这方面有着真才实学。

从考试的形式来看,王安国参与的也不是正规的科举,而是宋神宗开的特殊考试。从韩绛推荐的这个方向上看,王安国参加的应该是别头试。这是宋朝一种特殊的考试形式,其特殊之处在于是针对宦官子弟设定专属的录取名额。这种考试比普通的科举要简单,名额却比普通科举多,是官宦子弟做官的捷径。因为有了韩绛的推荐,王安国作为官宦子弟的身份才参与了这个考试,最终有了进士及第的身份。但这种考试历来被人诟病,先后受到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等人的反对。由于通过这种捷径做官的官宦子弟太多,所以废除的阻力极大。

由于上述原因,王安国的社交圈子与王安石大为不同。王安国周围都是各家的官宦子弟,尤其与韩家的几个兄弟走得很近。韩绛的弟弟韩维就是最为典型的旧党官员,一生都在为反对新法奔走。他多次炮轰新法,最终在朝廷里待不下去了,只能被贬谪到地方。王安国身边这样的官员非常多,他们大多是官宦子弟,又是旧法的既得利益者,自然反对新法。尤其是新法在科举和官员选拔方面的改革,堵死了很多官宦家族子弟幸进的门路,这可以说是得罪了整个士大夫阶层。作为既得利益者之一,王安国反对新法也是顺理成章的。

从司马光对王安石的评价中可见,他认为王安石“人言安石奸邪,则毁之太过,但不晓事又执拗耳。”从这个评价可知,王安石在士大夫阶层中是典型的固执和不通人情的代表。王安石虽然是士大夫阶层出身,但性子比较刚强,又是顽固不化的性格,与很多官员都走不到一起去。他做人不圆滑,不会人情世故,尽管文学和才华受到大家的认可,但却没有太多真心的朋友。当时王安石还有个外号叫“拗相公”,便说明了他的执政风格。在这样的风格下,王安国反对变法,自然在王安石面前讨不了什么好。

可以想象,当变法展开时触犯了很多官宦家族的利益。这些家族子弟肯定会在王安国身上想办法,王安国也会找王安石要人情。以王安石的性格,肯定不会给弟弟好脸色,两兄弟的关系只能越发的疏远。在王安石的学生郑侠上书弹劾吕惠卿前曾遇到王安国,王安国赞郑侠独立不惧,并随郑侠至其居所,欲借郑侠的奏草观之。虽然史书说因为郑侠没留下草稿而作罢,但也只是一面之词。王安国在事前见过郑侠,既没有告知王安石,而且还积极向郑侠靠拢,显然在政治态度上,他与王安石几乎处于决裂的状态。

综上所述,王安国与王安石的关系因为变法而疏远,甚至决裂,但根本原因还是在利益点的不同。王安石的性格执拗,坚持原则,这是他与别的士大夫官员截然不同之处。王安石将执政的公平正义放在第一位,自然会得罪既得利益集团的官僚。而王安国就是典型的士大夫官员,而且是传统旧法的既得利益者。他靠着社交圈子的官宦友人在朝廷中立足,互相之间的利益链盘根错节。如果新法得以长期实施,必然削弱这些利益链,也会打击到王安国在社交圈中的地位,这对王安国长期的政治发展非常不利。出于自身的利益考虑,也是作为宋朝士大夫阶层中的既得利益者之一,王安国反对王安石也就是情理之中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因为,韩绛,宋神宗,王安国,文坛,王安石,哥哥,弟弟,态度,意见,知识科普,韩绛,宋神宗,王安国,王安石,郑侠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因为,韩绛,宋神宗,王安国,文坛,王安石,哥哥,弟弟,态度,意见,知识科普,韩绛,宋神宗,王安国,王安石,郑侠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因为,韩绛,宋神宗,王安国,文坛,王安石,哥哥,弟弟,态度,意见,知识科普,韩绛,宋神宗,王安国,王安石,郑侠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