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政权更迭的战争,大体走向应该如是这样的: 要么是强大的一方经过长期准备,最后以狮子搏兔之势一锤定音;要么就是在经过几年步步为营的拉锯之后,一方实力耗尽,患生肘腋,人心思变,最终放手一搏,孤注一掷,在决战中被击败。
从哪个角度上讲,都不该是靖难之役的图景。 从战术上讲,燕王一方明显更占上风,在塞外北境淬炼的劲旅拥有更坚韧的战斗意志和更加娴熟的战术技巧,总能取得战术上的辉煌胜利。
然而在战略上,燕军打了3年多,仅仅控制了北平周边的保定、永平,“所克城邑,兵去旋复为朝廷守”,连今天天津地区的三卫都长期在朱允的中央军队手中。
建文帝毕竟是名正言顺的大明皇帝,调动了全国的资源,面对燕军凶狠的攻势,采用了持久战的策略,同时在朱棣的根据地北平不远处布置了吴杰、平安、盛庸的大军,只要燕兵一动,他们随时可能突袭北平,直接结束战争。拿出一幅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秋天的形势图给任何一个人看,恐怕不会有人对朱棣的命运保持太多的乐观一-以三那兵马对抗天下围攻已有3年,粮草、兵马逐步消耗。
6个月后,战争迎来了出乎所有人意料的结局。
01.无将可用的建文帝
朱棣的野心在当时并不是秘密,据朝鲜史书记述,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时为燕王的朱棣在朝鲜使臣经过北平府时便“倾意待之”,使臣从藩王府出来后便对外说道:“王有大志,其殆不在外藩乎!”朝鲜使臣一顿饭的工夫就能看出朱棣的野心,朱元璋恐怕更是洞若观火。
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在控制北平城后20余天里,朱棣迅速平定了北平周边地区。这20余天里,七月初六,通州主动归附;七月初八,攻破蓟州,遵化、密云归附;七月十一,攻破居庸关,七月十六,攻破怀来,擒杀守将宋忠;七月十八,永平府(今河北卢龙县)归附。七月二十七,用反间计使松亭关内讧,守将卜万下狱。如此雷厉风行,充分说明朱棣起兵准备已久。但他的影响力也仅限于此。这已经是他提前规划所能取得的最好结果,目前掌握在他手中的兵力勉强过万。
建文帝往往被后世描绘成白面书生形象,身边往来的也都是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书生。整个靖难战争期间,中央军队严格执行了以文驭武的政策,大幅提升了文官地位,也并没有号召其他藩王起兵,反而在第一时间就召回了在辽东就藩的辽王朱植。辽王原本颇有军功,但这一离开北境也再无作为。建文帝身边可用的武将,目之所及实在寥寥无几。建文帝环顾四周,发现了一位60多岁的老将,他就是当年在长兴坚守10年的耿炳文。耿炳文守长兴倒是不假,但战局稍微一胶着,觉得划不来就会退兵。这种情况下坚守10年虽然不易,但并不是什么特别突出的军事奇迹。
就这样,南军以守城老将统率,执行着保守战略,踏上了向北方的进攻之路
02.朱棣为什么敢以身犯险?
在为耿炳文饯行时,传说建文帝说了这样一句话:“今尔将士与燕王对垒,务体此意,毋使朕有杀叔父名。”
这句话出自清末夏燮《明通鉴》一书,400年前朱允是否说过这话,单靠这一条证据显然牵强。但考察靖难战例不难发现,朱棣在战役中毫不介意以身犯险,经常带着几个人就敢冲大营,甚至独自一人就敢给大军殿后。
此时的朱棣40多岁,已经过了冲动的年纪。无论朱允是否说过那句话,南军的确没人敢动朱棣一根毫毛。在真定之战中,朱棣通过樵夫提供情报,亲率轻骑数十绕出城西,先破耿炳文二营。此时耿炳文去城外送客,护城河上的吊桥都没收起,绳索就被燕军轻骑砍断,耿炳文在最后关头冲入城内,城门马上紧闭。朱棣距离城头200余步,从容满弓放箭,一名在城头叫骂的南军应弦而毙,城中惊惧。
之后,耿炳文出城列阵,在前线胶着之时,又是朱棣亲率轻骑,沿着城墙绕到南军背后,一个冲击直接把南军大阵冲了个对穿。惊慌失措的南军士兵争相逃跑入城,乃至于自相残杀。耿炳文再次收拢士兵,坚守真定城3天,力保不失。此战燕兵斩首3万余级,积尸寒满了护城河,被河水冲走的尸体更是数不胜数,缴获马2万余匹,获得数万俘虏,朱棣大手一挥尽散遣之。这固然有打击南军士气的考量,但也可见此时燕军的后勤上限就是万余人的水平,突然多了这么多张吃饭的嘴实在是养不起,朱棣能做的也仅仅是返回北平而已
兵败的消息传到南京,朝野震怒。建文帝将大军派到真定,距离朱棣的根据地如此之近,相信他是希望通过一场决战,毕其功于一役,一次性打垮朱棣原本不多的野战主力,随后迅速平定了这次战争。
朱棣此次战胜,不过是巩固了他那仅有3个府的小小根据地而已。建文帝却被这次战术性失败刺激,决心临阵换将。黄子澄说曹国公李景隆是名将李文忠之子,力荐李景隆;齐泰反对,但建文帝不听,李景隆遂拜为大将军,誓师出征,并召回耿炳
03.李景隆表现得如同燕军的内应
李景隆是个官二代,其存世画像可见,人长得很是高大帅气,但自视甚高,众老将都讨厌他。
朱棣闻讯大喜过望,在他眼里,李景隆不过是“豢养之子”,一个草包二世祖。汉高祖刘邦何等人杰,不过能将10万兵,而建文帝这一次让李景隆统帅了号称20万的庞大部队,朱棣评价,纸上谈兵的赵括让赵军40万被秦将白起坑杀,如今建文帝这波操作,就是自己挖了个坑让李景隆带着南军主力跳进去。
朱棣提出,李景隆有5条必败之理:
整整两个月时间里,朱棣都带着主力机动部队在外,北平城只有残疾世子朱高炽坚守,李景隆硬是没有抓住机会。他先是磨磨蹭蹭,紧接着来到城下又中了守军的夜袭。当时围攻北平的南军士兵亲眼见到城墙上有女人向他们投掷石块,可见城内兵力物资缺乏到何种地步。南军都督瞿能眼见就要攻下彰义门,却被李景隆叫停。几个月前趾高气扬将周王从开封王府押回南京的李景降,此时表现得极其颜预,一直有种说法流传于世,说他根本就是朱棣的内应。
等朱棣率领朵颜三卫骑兵回到北平城下时,这几十万南军的命运已经注定悲剧了在坚城之下,优秀的将领可以围而不发,专门在援兵必到之途设伏,所谓“围点打援”是也。李景隆则命令手中的机动部队丢掉一切翰重,向山东战略性转进。李景降的大帐在郑村坝,即今天北京市朝阳区五环外的东坝。在这个比四环还多一环的地方,李景隆撤退时忘记通知二环外的攻城部队,数万大军被燕兵全数扫荡
04.拼光了朱元璋留下的野战部队
等到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春天再次决战时,南军已经全无当初的士气。此的南军统帅还是李景隆,因为黄子澄隐瞒了李景隆的败绩,只说什么李景隆打了几个胜仗,天冷了回德州休整一下,来年春天再进军。李景降约武定侯郭英、安陆侯吴杰,合军60万人自德州分兵两路,大举北伐
两军会战于白沟河,离北平城也不远。南军一开始占上风,因为前锋平安长期追随朱棣,朱棣称他为平保儿,他非常了解朱棣的套路。而当初几乎攻破北平彰义门的都督瞿能也一同配合,居然逼退了燕兵。郭英又及时赶到,封堵了朱棣的退路。朱棣先后换了3匹马,射光了3筒箭,宝剑也砍断,差点儿被平安、瞿能所伤,结果又是李景隆的神操作,叫停了攻势
两军各自休整后,瞿能再次引众搏战,南军大阵高呼口号:“灭燕!灭燕!”山呼海啸般,攻势如火如荼,形势再次对燕军不利。正当南军即将得胜时,一股旋风刮起,刮断了李景隆的帅旗,中央军顿时大乱。李景隆自从率军出征以来总是能招到这种不吉利的倒霉事。郑村坝大败之后,建文帝被蒙在鼓里,还以为李景隆这么久了没有捷报传来,大概是权力太小,放不开手脚。于是像赌徒一样加大了赌注,建文帝派了个太监带着玺书、黄钺弓矢过去,如同尚方宝剑一般,给了李景隆的将兵大权。结果还没过长江,风雨大作,这些赐物全都被卷进江水里冲走了。
此时的南军阵后燃起大火,原来是朱棣又带着那支忠心耿耿的亲卫轻骑奔袭绕后了。在一阵混乱中,燕军士气大振,数十万南军再次尽没。在李景隆的中军帐中,燕兵搜出了建文帝赐李景隆的斧钺,原来第一次赐物被卷进长江之后,建文帝又派人送了一套。
随后李景隆又丢失了德州,并在济南城下逃跑。自此,朱元璋留给建文帝的野战机动部队拼光了,攻守之势逆转,纵使拥有天下财富,但重新练兵终归需要时间。从此,朱棣不再老老实实等着南军将几十万人的大营扎到北平大门口,而是选择主动出击,这对一支以骑兵见长的部队而言再合适不过。
05.三次得大风相助而胜
接下来的一年里,燕军的日子并不好过,战场从平坦的华北平原转移到山东丘陵地带。燕兵原本将李景隆从雄县打回山东,一口气攻下德州,准备转攻山东首府济南。结果坚守此地的山东参政铁和接替李景隆的盛庸奇计频出。铁诈降,命勇士埋伏在城墙上,待朱棣进入,便抛下铁板袭击他,并另外设伏断桥。结果朱棣还未入城,铁板便突然被抛下,朱棣坐骑被击中倒毙,伏兵暴露,桥在仓促之间也未截断,朱棣换马奔驰而去。
朱棣十分气愤,决定使用大炮攻城。铁在一些木牌上写了“高皇帝神牌”几个字并挂在城头,燕军只得停止炮击。围城共3个多月,可济南终固守不下。朱棣此前从未在一座坚城下逗留如此之久,只因为他相信,攻下济南后,整个山东落入手中,南北粮道尽在掌握,在河北等地的南军将不战自溃。说到底,朱棣和建文帝样,期待速胜,建文帝是不想拖,而朱棣则是拖不起。这年冬季,燕军听闻南军主力再次北上,一场新的决战就此展开。双方都试图沿着大运河向南打,这样方便粮草转运和兵力调动。而当初燕军攻占的沧州、德州等地,早已随着燕兵北撤而被建文帝一方重新掌握。
然而,朱棣此番得到了情报,先行南下,20余日就从北平打到山东。朱棣决定扰乱南军的粮道,遣轻骑至大名,焚其粮船。燕军从馆陶渡运河,先后到达东阿、东平,威胁南方,迫使盛庸南下。盛庸将计就计,决定在东昌 (今山东聊城)决战并在阵中摆了大量火枪和毒弩。盛庸此前在济南和铁铭并肩作战,有过击败燕军的战绩。此次他依城列阵,准备迎接燕军骑兵的冲击。朱棣的骑兵如期而至,冲击左翼,左翼岿然不动。也许想起了此前对付李景隆的办法,朱棣亲率骑兵直冲中军果然,大阵被冲开了!朱棣眼见着自己的骑兵冲开盛庸的大阵,却像是盐撒进了水中,逐渐被稀释在南军步兵的密集阵型中,而两翼的南军也开始收缩,向中心合围中计了!
最终,在燕军名将张玉、朱能的拼死冲杀下,朱棣避免了被俘的命运,大将张玉却殁于此战。
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十二月的东昌之战是靖难以来中央军的第一场大捷。朱允蚊十分高兴,告捷太庙。盛庸军势大振,燕军经此败,以后再南下,皆由徐州、不再走山东。沛县,
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燕军又来到两年前大胜南军的真定,将守军诱出城池,在囊城大战一场,又是天降狂风,燕军借风势又获大胜。从白沟河、夹河到菜城,燕军三次得大风相助而胜,朱棣认为这是天命所在,非人力所能为。
06.疾趋京师
至此,燕军靖难已有两年多。虽然屡战屡胜,但战术上的胜利根本无法转换成政治上的成功。燕军兵力太少,如果分兵,就根本无法与动辄数十万的中央部队周旋而如果不分兵,那好不容易打下的城池,转手就被建文帝的部队克复。经过几次大战后,朱棣还想像以前那样,让部队休整一番,而他手下的军师、僧人姚道衍清楚,无论南军损失多少次,他们终究可以重新练兵,东山再起,而只要燕军的主力遭遇一次大败,战争就结束了,他们每个人都会顶着反贼的罪名,被押到南京的法场上。
“毋下城邑,疾趋京师。京师单弱,势必举!”姚道衍如是说。这是一次豪赌,朱棣掷出了骰子。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正月,燕军没有像以前那样一开始就沿着运河南下,而是绕开了沧州等地,直接穿过华北平原,过保定鑫县而趋德州,随后在此地沿着大运河迅速南下。两个月内到达徐州,徐州守军坚守不出,燕军也不纠缠,一路向南驰奔,一个月内到达安徽宿州。平安见到燕军一路南下,带兵来追。
在齐眉山,燕军前锋被徐辉祖击败,再加上暑热,燕军陷入窘境,众将要求北返。朱棣说“欲渡河者左,不欲者右”。大部分人站于左侧。朱棣明白,此时返回北方,根本不可能安全撤回北平一一之前强行军绕过的那些北方雄镇,此时成了撤军道路上最大的绊脚石。多亏了当初在东昌拼死救援朱棣的朱能这时强力支持,表示“汉高祖十战九不胜,卒有天下”,燕军听罢居然也就稳定了军心。
朱棣马上利用这难得的一点儿士气,取得了一个战术性胜利一一截取了南军平安部的粮道,这直接改变了战争的最终结局。南军居然在距离首都如此之近的地方陷入了缺粮窘境,平安等将领决定以三声炮响为信号,组织士兵突围。第二天,三声炮响如期而至,南军士兵纷纷向灵璧各城门奔去,城门打开,眼前的一幕让他们惊呆一群扛着云梯的燕军士兵正向灵璧城墙冲来。原来燕军选定的攻城时间正是同一天,信号也是三声炮响!就这样,原本一心突围的南军前锋部队不知突向何处,后排士兵却一心想出城求生,挤成一团。城门已开,燕军的骑兵顺势而起,南军门户最后的力量被杀了个一千二净。
此后的燕军以直线向南军全速前进。18天后,扬州失陷,金陵震动。朱允赶忙遣庆成郡主(朱元璋的侄女、朱棣的堂姐)与朱棣谈判,表示愿意割地。朱棣对姐姐说:“这不过是奸臣的缓兵之计,就等着远方的援兵。”那主默然,此时的一切有条件谈判都不可能得到朱棣的正面回应了。在燕军进兵距离南京30里的龙潭时,建文帝已经彻底坐不住了,朝中大臣劝他逃去浙江,或沿着长江溯游而上到达武昌以图兴复。结果方孝孺前来说:“城中尚有禁兵二十万,唯有力守以待援兵。即事不济,国君死社稷,正也!”
就这样,建文帝丧失了最后的求生机会。守卫南京城西北面金川门的谷王朱穗和李景隆望见朱棣摩盖,直接打开了城门。建文帝绝望地点燃宫殿。此时他也许想到了被自己逼得自焚的湘王朱柏,也许会回想这3年多的战争中他曾有无数机会,但几乎每一次机会的拒收单上都有他的签名。爷爷亲手交给他的华丽宫殿笼罩在火海中,那个25岁的皇帝朱允在冲天大火中不知所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