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宪宗朱见深执政时期留下了很多被人诟病的弊政,其中比较著名的便是设置西厂,宠信西厂提督汪直。这事对朱见深的身后名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也成为内阁首辅万安少见的闪光点。万安掌权时内阁被称为“纸糊三内阁”,他作为内阁首辅在史书上声名狼藉,是明朝名声最烂的首辅之一。但是在关于西厂的废立上,万安却站在废置西厂的阵营,受到了很多文臣的支持,这成为他在史料中少见的被人称道之处。然而在成华十八年万安最后一次弹劾汪直时,在之前都参与的内阁大臣刘珝却没有参加,让朱见深都感到非常意外。
刘珝是“纸糊三内阁”之一,当时的明朝人给他们取这个外号,说的就是三位内阁大臣庸碌无为,对朱见深的弊政视而不见,甚至采取纵容的态度。在三位内阁大臣中,万安是名声最臭的,而刘珝则被认为是三人中最有能力的。刘珝在执政理念上与万安发生冲突,因公开痛骂万安而得到了很多文官的支持。在对于西厂和汪直的态度上,刘珝一直是站在废置西厂的立场上的。最早由内阁首辅商辂发起的弹劾汪直和废置西厂的政治斗争事,后来的”纸糊三内阁“都有参与,而刘珝则是被认为最积极的一位,所以相对名声还算不错。
到了成华十八年时,因为汪直嫉妒东厂提督尚铭受宠,引发了两人之间的冲突。尚铭收集了大量的汪直非法行动和滥用职权证据上报给朱见深,使得朱见深大怒。万安抓紧这个时机,勾结朱见深宠信的妖道李孜省和万贵妃宫中反对汪直的人,一起弹劾汪直。这个消息传出后,朝廷内外的科道官员们都积极响应,群臣在万安的带领下发动了针对西厂和汪直的攻击浪潮。在这样的政治攻势下,明宪宗朱见深不得不废置西厂,将汪直调任御马监太监。然而在朱见深查看弹劾西厂和汪直的奏章时,却没有见到刘珝的名字,这让他感到很惊讶。
刘珝虽然名列“纸糊三内阁”之一,但名声比万安和刘吉好了很多,尤其是在对于宦官专权方面,刘珝一向是采取强硬的态度。但这次群臣集体弹劾汪直和西厂的事情,刘珝居然没有参与,这就引起了很多人的遐想。甚至有消息传出刘珝与汪直相勾结,这让朱见深大怒。然后万安借此推波助澜,为后来刘珝罢官埋下了隐患。但是从史书上看,朱见深并没有对刘珝与汪直勾结进行追查,也没有在这方面指责刘珝。可见刘珝并没有与汪直相勾结,说他为了给同党打掩护,才没有参与弹劾汪直是不成立的。
既然如此,那么刘珝是因为什么原因改变对汪直的态度,在最关键的时候缺席了弹劾汪直的行动呢?这个问题其实原因是深层次的,并非简单的刘珝和汪直的个人关系问题。在成化朝的早期,刘珝一直都是站在弹劾汪直的立场上的,尤其是在商辂和项忠弹劾汪直时,刘珝都是积极参与的。从这个角度看,刘珝不但与汪直没有勾结,而且是汪直的死敌。在商辂和项忠领头的时候,刘珝都积极参与了,但是在万安领头的时候,刘珝却缺席。由此可见,其中主要问题出现在万安身上,而不是出现在汪直身上。
实际上从史书来看,刘珝和万安一直都不对付,在“纸糊三内阁”里面也是势同水火。而且在整个朝廷的文官集团中,两人都形成了自己的派系,互相倾轧排挤。万安借着万贵妃的权势,拉拢了大批朝廷重臣,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便是另一位内阁大臣刘吉,同时还有朱见深宠信的妖道李孜省,前内阁首辅彭时的弟弟彭华等人。而刘珝的朋党中也有重臣,包括吏部尚书尹旻,成化朝第一名将王越等人。双方在朝廷中发起党争,搞得朝廷乌烟瘴气,受到朝野诟病,这也成为刘珝在历史上名声不好的主要原因之一。
两人在这种历史政治背景情况下,出现党同伐异的操作是必然的。实际上几乎万安的所有政见都会遭到刘珝的阻止,万安对刘珝也采取同样的政治态度。在万安弹劾汪直的事情上,虽然获得了朝廷绝大多数官员的支持,但是站在刘珝的立场上,必然会用党同伐异的思维来解读。凡是敌人支持的,我必然要反对。出于这种思维,刘珝在对弹劾汪直的事情上采取消极态度,是不难理解的。而对于刘珝来说跟从万安弹劾汪直并没有好处,不但会得罪汪直,而且还容易惹怒皇帝,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才是明哲保身的选择。
站在朋党的角度上,刘珝与汪直的盟友王越是有着密切关系的,甚至可以说是有些暧昧。早期王越还在都察院的时候,他与刘珝因为都是北方人而来往密切。王越因为连续打胜仗升任左都御史后,两人在朝廷中几乎成了盟友的关系。当时王越还受到汪直委托拉拢刘珝和刘吉,虽然刘珝当面给了王越很难堪的态度,但是在后来并没有影响到两人的关系。实际上这种暧昧关系也成为传出刘珝与汪直勾结的谣言来源之一,直接影响了刘珝的仕途。在这种错中复杂的政治利益链中,刘珝弹劾汪直需要考虑更多的个人政治利益。
万安弹劾汪直的本质与商辂不同,这一点也是让刘珝犹豫的地方。万安和刘珝在内阁中是出于争锋相对的位置,如果让万安弹劾成功,必然会增加万安的权势,这会影响到刘珝在内阁中的话语权。而万安弹劾汪直也不是出于公义,而是争权夺利的考虑,所以刘珝并不想给万安当枪使。但商辂不同,商辂作为成化朝最负盛名的内阁首辅,受到了文官士大夫集团集体支持。所以支持商辂对刘珝来说不但不会影响到自己的政治利益,而且能够积极提高政治地位,稳固作为朝廷中文官领袖的政治地位和话语权。
作为一向自诩清流的内阁大臣,刘珝对于万安及其党羽是非常不屑的。虽然他所在的“纸糊三内阁”并没有做出出色的政绩,但在个人操守方面,刘珝比万安有着天然的清高。刘珝不会去巴结万贵妃和李孜省,也不屑于与朱见深宠信的宦官们眉来眼去。这次弹劾汪直虽然是由万安发起的,但打先锋的却是李孜省和万贵妃宫中的太监,这种情况对于刘珝很尴尬的。朝廷中品级低的科道官员可以随大流,在这种政治斗争中暂露头角,也可以积累自己的政治履历。但对于刘珝来说完全是风险大于收益,而且会被政敌抓住小辫子,所以一动不如一静。
正是出于上述多种复杂的原因,刘珝在万安弹劾汪直的行动中表现出了消极的态度,以明哲保身的方式来处置。他甚至认为此时罢免汪直和废置西厂的时机不够,这是出于给万安拖后腿的考虑。最终他的这些操作并没有阻止万安,万安借着群臣产生的政治压力,成功的推动朱见深罢免了汪直,废置了西厂。万安甚至借机把脏水泼到刘珝的身上,弄出了各种刘珝与汪直勾结的谣言,其目的明显是想毕其功于一役,一举拿下两个政治对手。从史书来看,万安在此事中表现得非常优秀,完全不像他以前那种庸碌的样子,实在令人惊讶。
从这个事情上也可以看出,刘珝虽然自诩能力强于万安,很多史书上也这么认为,但从政治斗争中的实践来看还是不如万安的。万安虽然奸诈阴险,但对政治形势的把控能力远在刘珝之上。刘珝格局低于万安,看不清楚政治形势的发展趋势,局限于朝廷的党争之中,才自以为是的选择明哲保身,反而差点被万安的一波流打倒。万安弹劾汪直虽然大部分是私心,但客观上也对朝廷公义产生了有利的影响,得到了群臣的支持。出于这种政治形势考虑,刘珝不应该采取保守的态度,而是积极响应表现处更大度的一面,才能避免被对手抓住可乘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