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在秩序井然的西岐,姜子牙缘何胆敢“枉法”救武吉?

在秩序井然的西岐,姜子牙缘何胆敢“枉法”救武吉?

/FLTRP Humanities/

外研人文” 一键关注微信公众号

鉴古可以知今。今天要通过古代的一则“案例”,谈谈法治文化。喜欢读《封神演义》的朋友,大概会记得姜子牙和苏妲己斗法一节。

话说姜子牙不敌苏妲己,一路逃到渭水边,玩起了“直钩钓鱼”。路过的樵夫武吉听说后,好好取笑了他一番。姜子牙也不跟他计较,只说:“你今日进城打死人。”武吉忙喊“晦气”,一边挑着柴进城去卖。到了城里,还没来得及放下柴担叫卖,就失手伤了人命,而且受害者还是周文王的卫兵。按照当时“杀人偿命”的朴素正义观,武吉难逃以命抵命。但是,他在姜子牙的帮助下,不仅逃过一劫,还成为西周的四大先锋之一右哨的“武德将军”。

子牙谏主隐磻溪

那么, 姜子牙缘何胆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以魔法打败魔法”,搭救伤了人命的武吉呢?细究起来,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周文王“为政以德”的治国方略。彼时正值商朝末年,纣王荒淫无道,乱象迭出,天怒人怨,而文王治下的西岐却是政通人和,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周文王理政采取的是“德主刑辅”的策略,也就是说,以“道德教化”为主,通过礼乐的教育,培养人心的善端;“刑罚”为辅助手段,只在迫不得已的时候使用。他对内实行仁德之政,心怀百姓。武吉被“画地为牢、立木为吏”囚禁起来之后,向周文王的谋士散宜生求助,说自己无兄无弟无妻室,家有七十余岁老母无人侍奉。散宜生把事情原委向周文王说明,周文王当即释放了武吉,让他回家安顿好母亲的生活,再去领罪。这一闪耀着人性光辉的做法,后来演化成“存留养亲”的制度,延用数千年。

《中国传统法治文化术语》书影

第二,“天理、国法、人情”。“天理”即世间万物都应遵循的自然法则,“国法”即统治者所制定的国家法律,“人情”即普罗大众内心的道德情感。国人心中的理想法律是天理、国法、人情三位一体。判断一个人是否应当承担法律责任,应兼顾三者。武吉获释回到家,一想到因为飞来横祸,不日即将辞别母亲,前去领死,便悲从心来,与母亲哭成一团。恍惚间想起渭水边那个牛鼻子老道的一番话。与母亲计议停当,便前去求救。姜子牙早就知晓武吉会有此难,而且是无意之失,不至于偿命,便满口应承,嘱咐武吉回到家中,如此这般打点一番,过几日自然无事,只是再不能够进城卖柴。武吉依言做好准备,姜子牙为之作法压胜,果然无事。另一边,周文王见武吉迟迟未来领罚,占了一课,结果却是武吉已投水,自行伏法,颇有不忍,感叹说,“他是无意伤人命,罪不至死,可怜竟然畏罪投水自尽了”。言下颇有网开一面,放武吉一条生路的意思。可以说,对“天理、国法、人情”的综合考量,也是姜子牙决心搭救武吉的重要原因。

文王渭水聘子牙

再一年春日,文王踏青出游,路遇武吉,问明缘由,赦免了他,并命他随驾回朝,为自己效力。武吉也由一名樵夫成长为西周的军事将领。当然,这是后话。

姜子牙救武吉一事,生动阐释了治理国家若没有法律就会混乱,而遵守法律若不知变革、变通就会导致衰落的道理。“治国无其法则乱,守法而不变则衰”,这一思想在当下仍有借鉴意义: 法律的制定和修改也应注重维护其体系的封闭性与开放性,以求兼顾法理与人情。

源远流长的中华法治文明,涌现了灿若繁星的思想、理念和制度,为了帮助人们探寻这座宝库,外研社推出了《中国传统法治文化术语》一书,用汉英两种语言系统介绍了中国传统法治文化中值得当代借鉴与向世界引介的优秀一面。

文稿 | Chandler 排版 |斐斐然审定 |王琳

欢迎转发、分享、点赞

点分享

点点赞

点在看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人情,国法,文化,周文王,天理,母亲,姜子牙,法律,法治,武吉,周文王,苏妲己,姜子牙,散宜生,武吉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人情,国法,文化,周文王,天理,母亲,姜子牙,法律,法治,武吉,周文王,苏妲己,姜子牙,散宜生,武吉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人情,国法,文化,周文王,天理,母亲,姜子牙,法律,法治,武吉,周文王,苏妲己,姜子牙,散宜生,武吉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