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宁六年,苏轼在家中招待沈括。酒过三巡,苏轼把自己的作品一股脑摊开,任由沈括摘录。岂料沈括拿着诗稿状告苏轼诽谤朝政,苏轼因此被投入监狱,差点丧命,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北宋中期,由“王安石变法”引发党争,苏轼因为上书批评新政的弊端而遭到打压,于是他自请外放,被宋神宗任命为杭州通判,离开了京城。
两年后,沈括以巡察使的身份到达杭州。这位沈括就是《梦溪笔谈》的作者,十年前,沈括与苏轼同在崇文院任职,二人虽然政见不同,但私交还说得过去。所以得知沈括来到杭州,苏轼热情地邀请他到家中做客。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文人相交少不得谈文论诗。苏轼这个旷世奇才,天下人都以率先读到他的新作为荣,沈括自然也不免俗套。苏轼给足了老友面子,丝毫没注意到沈括摘抄的内容,全然不在“金句”,而是专挑敏感字眼。
回到京城后,沈括一纸诉状递到了皇帝面前,他指责苏轼“愚弄朝廷”、“无君臣之义”。无风三尺浪的御史台官员们闻风而动,纷纷跳出来弹劾苏轼。
原本苏轼头上就有“黑历史”,经此一挑拨宋神宗大怒,下令拘捕苏轼。御史台不顾太祖不杀大臣的祖训,坚决要求处死苏轼。悲愤的苏轼写下了“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的绝命诗。
好在苏轼不孤立,包括太皇太后曹氏、章惇等人,都加入了营救的行列,连王安石都出面力挺苏轼。最终宋神宗下旨,贬苏轼为黄州团练副使,王诜、王巩、苏辙等二十多人或撤职,或贬抑。
苏轼在黄州生活了五年,期间他惊悸的心逐渐平复,找到了生命中那份难得的淡泊与从容。苏轼还开垦了一片坡地,并以“东坡居士”自称。当然,心底的那份豪情又不时涌动,于是他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定风波》等多首诗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是一首记录出游的场景,游兴正酣时大雨不期而至,同行狼狈,苏轼却听着雨打树叶声,一边吟啸一边在雨中缓行。虽然只有一根竹杖,一双草鞋,他却走出了马上飘飞的感觉:去你M的风雨,老子就这么任性逍遥!
后来,他在黄州偶遇受到他牵连被发配岭南的王巩,二人他乡遇故知,自是欣喜若狂。让苏轼意外的是,王巩在岭南受苦几年,居然容光焕发。王巩哈哈大笑,一指身边的宇文姑娘说“都是她的功劳”。
苏轼小试宇文姑娘的才学,居然发现她竟是个才德具备的美娇娘,王巩五年的颠沛流离,吃尽了苦头,她不离不弃,还时时充当王巩的“精神导师”。苏轼大为感慨,一挥而就又是一首《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
转眼五年,苏轼终于东山再起,他在常州与家人团聚了。常州风景宜人,又远离京城漩涡,他准备把这里当作自己的养老之地。这一年的初夏,苏轼创作了一首《阮郎归·初夏》: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沈烟,棋声惊昼眠。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这首词有点怪,很明显这是一首“闺情”诗,可里面却没有丝毫这类诗词的哀怨之气。更让人意外的是,它居然出现在了07年高考试题中,三道小题,合计8分。
估计不了解苏轼生平,以及这首词创作背景的学生会有点懵:豪放派词人怎么会写闺情?闺情哪有这种风格的?
两个疑问在脑子里不停盘旋,时间耗了不少,还没答到“点上”。可如果你读了《枕上诗书》就容易多了:苏轼刚离开黄州,常州的风景、人情,以及仕途的重新顺畅,让他生机勃发。但历经沧桑的苏轼,又不会为此狂颠,所以他是那种清新淡雅中的生机。
苏轼以夏日闺阁少女的情怀落笔,窗外是绿槐高柳,窗内是熏香琴瑟,窗下是水烟袅袅。宁静中棋子落盘的声音惊醒少女,微雨后的荷池旁石榴鲜艳,她轻轻拨弄池面,水面如琼珠时碎时圆……
读懂了这个意境,那8分就是出题老师给考生的大红包!
更神奇的是,2014年的高考中再次出现了《阮郎归》,内容变成了秦观创作的一首“闺怨”词,分值提高到了11分。
随着语文在高考中的分量越来越重,古诗词的分值也越来越高,这个趋势家长们应该引起足够重视。考生对古诗词的大量阅读,不光是试题上的那十来分,更重要的是收获厚重的文化底蕴,以及对作文、古文阅读无形帮助。
难怪《中国诗词大会》上16岁少女武亦姝,能以623分被清华录取。
《枕上诗书》就取材于《诗词大会》,它结合诗人的生平解析每一首诗词,笔调生动优美,阅读代入感非常强,非常适合青少年当作古诗词知识积累的课外阅读材料。
另外,《枕上诗书》又对常见的词牌名和仄韵详解,并以名篇为例分析,再结合作者的经历剖析,让人一下子读懂了诗词创作的要领。
所以,《枕上诗书》读起来精彩,读后收获大,甚至有一种让人立刻去创作的冲动。《枕上诗书》自上市以来,长期占领各大媒体的排行榜前列,值得每一个有情怀的中国人拥有,尤其是青少年,早读早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