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曾有一段辉煌的历史文明,在千载的岁月中,后人对“玄武门之变”的故事,一直拥有着深厚的研究热情。
人们同情或质疑李建成的命运,也有很多人赞同这场事变的始作俑者李世民。历经此事后,唐朝的发展方向开始转变,李世民的统治地位得到加强。
李世民
在政治局势上,李世民一举解决了李元吉和李建成两个敌人,成了唐朝唯一的皇族继承人。
玄武门事变持续的时间并不算长,但是李世民为此准备上位之路,是比较复杂和漫长的。所以在探讨李世民争夺皇位的历史故事时,此次事变具备着宝贵的参考价值。
玄武门之变的起因
公元626年,李世民为了夺得最高统治权,便精心策划了一场规模浩大的政治行动。在皇权的发展中,李世民和两位兄弟的矛盾越来越深,如果失去了这个权力,他自己的人生也将走向毁灭。
所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的原因很复杂,但同时这个结果又是必然的。在历史文献记载中,李渊称帝以后,唐朝的政治局势并不算稳定。
唐高祖 李渊
前朝的残余势力还在暗中伺机反扑,唐朝内部势力也存在矛盾,政权面临着分崩离析的危险。
而玄武门事变是政权冲突的外在表现方式,也是唐朝内部矛盾终结,促使政治局面统一,诸多风险被化解的一次政治运动。
在古代的文化层上,
“军权神授”
的思想是被普遍认可的。李世民在事变前期,便开始利用“太白经天”,在百姓的心中造势。
第一次天象发生后,立即便做好了政变的准备,只是还没有开始行动。兄弟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原本看似中立的李渊,也开始倒向李世民敌对的一方。
李渊甚至默许李元吉在婚宴中除掉李世民的建议,还在用手段剥夺李世民的政治权力和军事权力。这也促使兄弟之间的矛盾变得更加激烈,李世民发动事变的决心也更坚定了。
第二次天象发生时,正好出现在了李世民管理的区域内。这让黎民百姓对“军权神授”的思想更加坚定了,也使得民心迅速地凝聚了起来。
天象的发生虽然是不确定的,是一种巧合的事件。但是对于李世民来说,却是笼络人心的良机。
也可以说,“太白经天”的发生,给了身处弱势的李世民,一个非常好的事变借口。但促成李世民发动事变的直接原因,却并不是天象造成的。
李建成是皇室继承人,也深得李渊的器重,被着重培养了起来。而李世民则一直忙碌在与突厥的战争中,几乎没有什么在朝堂上表现才能的机会。
为了能稳固自己的地位,李世民开始招贤纳士,建立了自己的政治机构。而在这个时期,李建成也利用手段,向李世民进行压制。
李世民、李建成、李元吉剧照
玄武门之变的安排
李建成十分注重培养朝堂中的势力,但是与经常出战的李世民不同,他在百姓心中的民望并不高。
因此,为了获取百姓的支持。李建成也开始积极征战,收拢民心。身在朝堂之上,他也能很轻松地获取后宫支持,甚至被冠以了“慈爱东宫”的美名。
为了削弱李世民的政治力量,军事力量,李建成开始使用各种手段,将其的兵权分解,清除朝廷中的党羽。
而李渊态度的转变,更是让李世民感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在多重原因的刺激下,不仅为了稳固权力,也为了自己的生命安全,李世民还是冒着很大的风险,精心发动了一场政治运动。
李世民的身边有很多能人,比如说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侯军君等人,都是十分著名的人物。
在亲信的鼓励下,李世民还是确定了夺取政权的计划。他在四个方面作为依据,开始展开详细的谋划。
这几点分别归纳总结为:“军事政治权力人物的格局,李建成一方的文臣武将势力,京城内部可以动用的武装力量,地理空间位置的合理运用”。
在此基础上,玄武门事变便做出了主要的安排计划。首先要注重的是如何设伏,李世民找了一个“淫乱后宫,图谋兄弟”的理由,欺骗李建成等人当面对峙。
其次,又趁机收买了京城内部的军事将领,让其在玄武门内设立伏兵。李世民为了多一层保险,也利用了李建成手下的将领作为内应,方便他更好地了解实时情况。
在埋伏的兵力上面,更是至关紧要的问题。李世民设立了多支队伍,用来阻拦支援李建成的兵马,甚至还安排了一支囚犯奇兵,在玄武门外配合作战。
伏击计划布置得很巧妙,但是考虑到时间问题,事变发生以后,李建成等人的援兵一定会火速赶来。
为了能够成功阻拦援兵,李世民也做出了不少细致的安排。他先是引发北门禁军与援兵混战,让双方矛盾激化。
其次则是在混战之中,找机会控制北门禁军,将他们的领导者除掉。最后再利用各路伏兵,对援军展开合围之势,迅速将其歼灭在玄武门。
做好了这些事情后,李世民便准备控制宫内,开始向李渊逼写诏书。在禁军的配合下,取得宫内城门的控制权并不是很难的事情。
利用兵力的优势,李世民指挥手下的大将,将很多重臣和李渊都软禁了起来。面对武力的逼迫,李渊一定会看清楚当下的形势。
事实上,李渊也确实是很明白。重臣在受到逼迫时,几乎都投靠到了李世民的一方。他知道大势已去,李世民又以亲子的身份在他怀中痛哭。经过这些时候,他便顺势写下来诏书。
计划安排到这一步后,李世民的谋划基本上已经达成了。但是在善后工作上,还有很多值得仔细谋划的地方。
玄武门之变的意义
李世民在名义上掌控了军权,但是在京城内部的很多部队中,几乎都是李建成经营多年的人马。
想要控制这些力量,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李世民在京城中的嫡系部队比较少,一旦李渊召回旧部,他的精心谋划便会成为一场空谈。
为了能够获得登基称帝的保障,李世民开始快速地招募新兵,培养自己的亲信力量,将皇城牢牢地控制在了手中。
在此基础上,李世民便准备收回洛阳的军政大权,并向地方传令,一边威慑外面的反对势力,一边获取地方的有力支持。
《旧唐书》中记载说:“隐太子之诛也,通复检校洛阳行台仆射,驰镇洛阳。”。李世民控制长安局势后,便派人拿下了洛阳的统治权。
这种做法,是为了稳固其争夺天下的根据地,也是稳定全国军政局势的重要计划。玄武门之变爆发后,一切尘埃落定,李世民便准备拉拢一些军事重臣了。
在当时有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如何对待李靖,是李世民掌握军权的关键因素。为此,他便趁着突厥南下作战的机会,趁机在心理上收复了李靖。
历史文献中记载,曾经提到过李世民借助一场战争,让李靖对他产生了新的认识,从而对他改变了看法。
简单来说,就是李世民展示了自己的手腕,让李靖明白了他拥有强大的外援力量。在此期间,他还让李靖知道了重大的军事秘密,表示对其的信任,进行了一种心理暗示。
李靖想通了事情的关键后,便开始死心塌地跟着李世民打天下。而针对其余的人,李世民也是用了各种手段,这才使得他获得了最高统治权,控制了全国的军政势力。
玄武门之变过程中,李世民在人事的安排上也十分细致。他让长孙无忌率领奇兵组,将囚犯领导了起来。
而功劳最大的则是侯君集了,他指挥部队,根据局势变化,对李建成的援军进行了有力的打击。
至于屈突通,张士贵等人,并没有详细记载他们的作为。根据后人的推测,他们可能是在后方,与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坐镇。
事变以后,屈突通被派去洛阳,张士贵开始招募新兵,控制皇城。也都被李世民委以重任。
还有秦叔宝,程知杰等一些将领,后人推测,他们也参与到了玄武门之变的争斗中,是主要的攻击力量。
在李世民的军事生涯中,“玄武门之变”并不是很华丽的故事。但是在他的政治生涯看,此次事件具备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
李世民经过此次事件后,以谋略出众的军事家身份登场。他在宫廷内部的政治活动中,也展现了自己的军事才华。
能成功获得皇权,离不开李世民身边能人的支持,也少不了他在大体上细致谋划和布局。
一个盛世在李世民的治理下出现,他也在唐朝的发展历史中,开创了文治武功的辉煌时代。
参考资料:
1. “玄武门之变”起因初探{知网}
2. “玄武门之变”史事新解{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