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1年,明朝第一次科考殿试,朱元璋让人抬上3筐稻谷为考题,让考生评判优劣,刘伯温脸色骤变:有人要死了!
此时,80名恩科进士在奉天殿安静侍立,等候朱元璋出题考核,并评定名次,开启自己公务员之路。
考生们一个个信心满满,跃跃欲试,心想无非就是考经史子集、八股文章,自己寒窗苦读十多年,这回终于可以在皇上面前好好表现一番了。
“来来来,大家走上前来,摸一摸看一看,然后说说这些谷子的成色、产地的区别。”
朱元璋招呼大家,像个卖货郎。
考生们接到命令,纷纷走上前,把手伸进稻谷里,摸一摸、揉一揉,却没人能说出其中的玄机。
也难怪,这些考生平时别说种过田,就连稻谷都少见,你说米饭香不香还能说出来,这稻谷好与坏,谁晓得呢?
有的说稻谷看似不同,其实都差不多,顶多就是有的卖相不太好;还有的说,稻谷产自不同的地方,自然有些许差别,随后便夸夸其谈,开始卖弄自己的地理知识。
朱元璋脸色阴沉,实在看不下去了,就让刘伯温上前来试一试。
刘伯温把手放进三筐稻谷中搓一搓,心中若有所思,嘴上却说:“禀皇上,臣惭愧,臣也看不明白。”
这时,站在旁边的杨宪私下里问刘伯温:“恩师,您真的看不懂吗?”
见神机妙算的刘伯温都看不透自己的意图,朱元璋得意洋洋起来,只见他把手往稻谷里一插一捏一闻,不仅看出了三筐稻谷的成色,还分别估出了它们各自的重量。
大家无不感叹:咱们这位朱皇帝,真是被自己的职业给耽误了,如果不做皇帝,那肯定是种田的好把式。
然而,朱元璋接下来的举动,却让他们直冒冷汗,再也不敢低估这位农民皇帝的精明和杀伐果断。
原来,首筐稻谷,是杨宪治理下的扬州所产,谷粒饱满,新鲜清香,代表着他的业绩。朱元璋当即加封杨宪为扬州侯,并把他评为正臣,列为学子们的楷模。
下一筐稻谷来自太仓(大明粮库),因太仓官员管理不善,导致稻谷发霉,朱元璋剥夺李中祖太仓守职位,送交刑部处罚,并将其评为庸臣。
另一筐稻谷来自军仓,掺有大半的糟糠稻草,可以看出军仓是在克扣军晌,以次充好。所以,中军司库员吕进雄被评为佞臣,斩首示众。
“都把脑袋给我抬起来!”
朱元璋大喝一声,“事实就是这么惨痛,我希望你们永远记住这个人的下场!”
众人吓得直哆嗦,早就听说朱元璋厉害,看来他不仅打仗厉害,教育起人来更是一套套的。
血淋漓的教训摆在眼前,这道别出心裁的考题,让考生们胆战心惊,却也佩服得五体投地。
见到自己的精心设计达到了预期目的,朱元璋这才放心地给诸位考生分配工作。
就这样,朱元璋首创了监生观政制度,其实就是“官员(员工)试用期制度”,这些考生得以从基层公务员实习生做起,全方位学习政务,多层次进行考核,几年后,这里面中的多数人成为朝廷的精英。
这场科举考试,是在明朝建立之初,百废待兴,官员非常缺乏的情况下的一次选拔。但是这些进士们的表现却让朱元璋很不满意,在这之后还暂停了科举12年。
这又是为什么呢?
而北方因受元朝统治迫害和战争影响,参加科考的人寥若晨星。
还有,这次考试的主考官又是来自南方,与不少考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人情关系,这对国家选拔人才非常不公平。
经与刘伯温商议后,在这次考试结束后,朱元璋下旨暂停科举考试,这期间,采用选举荐辟等方式来挑选官员,等北方的考生休养生息后再统一开考。
考生们被他恩威并施的天子风范所折服,内心受到深刻的震撼,在步入官场后,不敢越雷池半步。
不得不说,也只有朱元璋这么一个人才,才能想出这么一个同时具有实际性、警戒性、教育性的考题了。
作者:红袂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