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朱瞻基更像朱棣还是朱高炽?朱棣三征安南,他却一次就放弃了!

朱瞻基更像朱棣还是朱高炽?朱棣三征安南,他却一次就放弃了!

最近在看《大明风华》这部剧,剧中除了祖孙三代的嬉笑怒骂让人大呼过瘾以外,明宣宗朱瞻基的英明神武也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他随爷爷朱棣五征漠北,平定叔叔朱高煦叛乱,亲手斩杀瓦剌首领马哈木,这些都说明朱瞻基更像爷爷。

众所周知,朱棣是一位马上皇帝,他不喜自己敦厚、肥胖的长子朱高炽,却偏爱长孙朱瞻基,他认为孙子的性格和行事作风更像自己,是个“好圣孙”,然而历史上真实的朱瞻基的执政风格并不像朱棣那么强势和酷烈,反而更像父亲朱高炽。

纵观朱瞻基执政的十年,文治方面不用多说,仅一条“仁宣之治”就足以说明他在这方面有多么优秀,然而武功方面比起朱棣就差远了。

朱瞻基继位后并没有进行过一次亲征蒙古,只有三次边境巡逻,而当时的蒙古虽然已经被明太祖、成祖打成了三部分——鞑靼、瓦剌和兀良哈,但鞑靼和瓦剌一直与大明为敌,实力最弱的兀良哈时降时叛,朱瞻基并非没有对手。

但是朱瞻基边境巡逻的目的也只是炫耀武力,希望与蒙古罢边主和,明史称:“自仁宗不勤远略,宣宗承之。”也正因为如此,瓦剌部的首领脱欢(可能就是马哈木的原型)抓住机会,于宣德五年秘密联络黄金家族的“岱总汗”脱脱不花,与其结成瓦剌和鞑靼的政治联盟。宣德八年,脱欢以脱脱不花的名义统一安乐王、贤义王及和宁王所部,逐渐强大起来,并不断侵蚀明朝边界。脱脱不花也乘间伺隙,带兵攻略辽东,征服女真诸部,成为明朝边境之患。

虽然朱瞻基在位期间,大力清除军中的腐败现象,整顿军队,比如宣德三年颁布了关于征兵和扣押逃兵的新规定;宣德四年,又增加了旨在清除军中营私舞弊的条款22条。但朱瞻基却与他的父亲一样,总是对犯罪军官宽大处理,造成上行下效,制度形同虚设,再加上军队不再像朱棣时代那样经常征战,战斗经验很少,明军的战斗力急剧下降。

而最能代表朱瞻基不像朱棣的则是对待安南的态度。

安南就是现在的越南,它在历史上大多数时期都属于中原王朝的藩属。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大军征服百越,并在这一带大量移民,设立三郡,其中越南北部归属于象郡。秦朝末年,南海尉赵佗建立南越国,自称南越武王,越南中北部成为南越国的一部分。

西汉时,因为南越无故杀死汉朝使者,汉武帝派遣五路大军灭南越国,并在越南北部和中部设立交趾、九真、日南三郡。汉献帝初平年间,占族人区连杀死日南郡县令,建立林邑国,不朝中原,至武帝太康年间,始来朝贡。

南北朝时期,宋武帝刘裕曾“大略其都而还”,自此林邑基本无力再与中国对抗。永明九年夷人范当根纯受南齐封号为安南将军,林邑王,这是林邑国作为藩属首次受封。

隋朝时,隋炀帝派军南征,灭林邑国,分其地方为三郡。唐朝时,高宗李治在河内设安南都护府,置郡县管辖。

从秦朝开始直到五代十国,今越南中北部一直都是中国的郡县,大量中原人也移民在此,越南历史上将这一时期称为“郡县时代”。

宋朝积弱,北宋立国6年,丁部领在交趾建立丁朝,自称皇帝,但赵匡胤误判交趾不足惧,又考虑到要先平定背靠辽朝的北汉,于是接受丁部领的朝贡,承认了其藩属地位,从此越南逐步脱中自立。

宋太宗时,赵光义虽然打算趁丁朝发生内乱,恢复汉唐故疆,统一交趾,但无奈白藤江一战,宋军先胜后败,大宋统一的计划成为泡影,交趾得以继续保持独立。

元朝时,虽然蒙古铁骑强大,但不适合丛林作战,再加上越南的高温、沼泽使元军水土不服,尽管忽必烈曾两次派军收复越南,但均遭失败。随后越南的陈朝也见好就收,遣使向元朝朝贡修好,忽必烈亦无心恋战,便顺水推舟应允和议,双方保持过往的宗藩关系。

从丁部领称帝到大明建立,安南处于半独立状态已有四百余年,可以说大明是收回安南的最后机会,朱棣也几乎完成了这一目标。

明朝建立后,安南陈氏政权一直内乱不断,国势衰微。1371年,安南国王陈日坚被伯父陈叔明逼死,陈叔明先立其弟陈瑞为王,后让其侄陈炜继立,陈朝政权逐渐落入国相黎季嫠的掌控之中,1399年,黎季嫠杀掉陈炜,改立陈日昆,不久又把陈日昆杀掉。次年,黎季嫠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大虞,自己也改姓为胡,名一元,与其子胡汉苍共理朝政。

胡一元自称是帝舜的后裔,他遣使到明,诡称陈氏宗嗣已绝,胡汉苍是陈明宗的外孙,因此暂时登基理政,当时正值“靖难之役”,建文帝无暇它顾,对胡一元的请示也就置之不理。

朱棣登基后,胡汉苍遣使到南京朝贺,同时请封。当时安南使者言辞卑微令朱棣甚为满意,于是册封胡汉苍为安南国王。

然而1405年,老挝送前安南国王之弟陈天平至明,让朱棣开始心存疑惑,认为胡汉苍“习于变诈,或未尽诚”,但考虑到“布思信怀远人为务”,便于次年派使臣聂聪,广西左副将军黄中率兵5000护送陈天平回国,同时改封胡汉苍为顺化郡公,以示安抚。

然而,当明军进入安南境内,行至丘温时,却遭安南军伏击,当时安南伏兵并未与明军交战,只是突入队中,将陈天平虏走,黄中等人因事发突然,又迫于形势,只好眼睁睁的看着陈天平被杀。

事发之后15天,朱棣才得到黄中等人的奏表,这位马上得天下的皇帝勃然大怒,感到受了愚弄,怒吼道:“蕞尔小丑,犹敢潜伏奸谋,肆毒如此,朕推诚容纳,乃为所欺,此而不诛,兵则奚用?”

于是3日后,朱棣登坛点将,以成国公朱能佩征夷将军印,为总兵官;西平侯沐晟为左将军,新城侯张辅为右将军,统率80大军万出征安南。

朱能为“靖难”武臣之首,早在朱棣封王时,就与张玉为燕王府指挥使,张玉阵亡后,朱能成为朱棣的头号股肱之臣,另外他也是难得的帅才,“虽位列上公,却从未以富贵骄人”。他命张辅为右先锋,领京畿兵、荆、湖、闽、浙、广西兵20万,自广西凭祥出;命沐晟为左先锋,领蜀兵、云南、贵州兵20万,自云南蒙自出。

明军一路斩关而进,张辅于芹站大败安南伏兵,占领新福,1406年10月,两路明军于白鹤江胜利会师。

胡氏父子料不到明军进展如此神速,遂倾全国之兵号称200万,依托宣江、沱江、洮江、富良江4个天险,伐木筑寨,严防死守。

张辅率大军入富良江,先命骁将朱荣进攻嘉林江口,再进至多邦隘,沐晟军也沿洮江北岸鼓行而进,与张辅形成南北呼应夹击之势。胡氏父子则屯重兵于多邦城,企图据险顽抗。

多邦城坚高险,守卫严密。张辅下令道:“安南所恃,莫若此城,此城一拔,便如破竹。大丈夫报国立功,就在今日。”将士踊跃领命,明军趁夜攻城,都督金事黄中,率敢死之士数千人,越过重濠,缘城而上,指挥使蔡福等人也奋勇先登,安南兵惊措之下,阵脚大乱,“矢石竟不得发”。

明军趁势攻入城中,安南兵驱大象出阵,明军猝不及防,“几呈不支”。关键时刻,张辅下令“以画狮蒙马冲之”,大象见狮子画像“皆反走”,安南兵大溃,明军追至伞圆山,斩其帅二人,焚毁缘江木栅无算。

12月,明军经过激战,又连克安南东西二都,张辅出榜安民,安南吏民崩溃,各州县“来归者日以方计”。

胡氏父子进退失据,于是焚毁宫室,亡命海中。1407年,明军水陆并进,攻取筹江、困枚、万劫诸寨,斩首三万七千余级。安南将领胡肚扼守的天险盘滩江也被明将陈封攻破,斩首万级,溺死者无算。

3月,安南残兵于富良江搦战,张辅与沐晟夹岸迎战,柳升以水师横冲其阵,大败安南军,斩首数万级,安南兵纷纷弃舟而逃。5月,明军追至奇罗海口,安南军残部全军覆没,胡氏父子被擒后槛送京师。

至此,明军出师仅一年,就大获全胜,不仅灭了胡氏政权,还得48州府、180县、户312万。朱棣大为高兴,即刻诏告天下,改安南为交趾布政使司,设官吏,置17府,安南正式成为明朝的一个行政区。

然而安南并未就此平静下来。1408年,张辅大军刚刚班师回朝,以简定为代表的安南地方势力就起兵反叛。为了招揽人心,简定立所谓的陈氏后人陈季扩为大越皇帝,改元重光。不久叛军攻陷盘滩、咸子关,控扼三江府,安南民众纷纷起而响应,明朝驻军镇压不力,致使叛乱不断蔓延。

面对安南叛乱,朱棣自然不甘心取得的战果付诸东流,8月,朱棣命张辅再次出征安南。

“前度刘郎今又来”的张辅对安南局势早已成竹在胸,他在叱览山伐木造舟,并不急于进军,而是“招谅江北诸避寇者复业”。待形势稳定后,张辅才率大军进至慈廉州,攻克喝门江,破孔目栅,于咸子关大败安南叛军。随后安南乱军聚集战船600余艘,退守江东南岸。张辅又乘风纵火,大破其阵,擒其将帅200余人。

不久,明军追安南败兵至太平海口,安南将阮景异出战船300艘迎战,又为张辅所败。11月,张辅命指挥使朱荣、蔡福等率步骑先进,他则亲率舟师为后继,由黄江至神投海,于清化大山中会师,再分道进入磊江,真是“搜山检海追简定”,叛军被追的无路可逃,最终简定在美良山中被活捉,连同他的党羽一百余人一起被押送京师。次年1月,张辅又削平其他各处叛乱,斩首数千人,筑成京观以镇服安南百姓。

张辅飞书向朝廷告捷,陈季扩则退回义安,继续抵抗。当时明军第一次北征正好遇到重大挫折,淇国公丘福等在胪朐河遭蒙古军伏击阵亡。朱棣震惊之余,接获张辅捷报,认为安南已不足为患,遂召回张辅,准备亲自领军北征蒙古。

1410年,朱棣亲征漠北凯旋而归,陈季扩趁机遣使入贺并求封,朱棣高兴之下,授其为交趾布政使。然而陈季扩的本意是求封安南国王,见未能达成目标,遂继续称兵作乱。由于明军主力北上,留守的沐晟兵力不足,无法讨平陈季扩。

1411年,为了彻底平定安南之乱,已经腾出手来的朱棣派张辅三征安南,令“陈季扩表奏伏罪”,如不服罪,则以武力彻底平定之。

张辅一向主战,他到任后立即部署进兵,此时安南官民对张辅颇为忌惮,又见明军重兵抵达,局势很快向有利于明军的方面变化。张辅首先申明军令,都督黄中素来骄横,屡违节度,张辅斩之,由此官兵屏息,无敢不用命者。

7月,明军于月常江大破阮景异,生擒安南元帅邓宗稷,缴获战船百余艘。1412年8月,安南叛军以战船400余艘,分作3队,在神投海邀击明军。张辅以锐卒冲击敌军中坚,同时以钩牵连敌船,作殊死战,从中午激战至傍晚,大破敌军,斩俘万人,然后又乘胜攻至陈季扩的老巢乂安府,城中军民相继出降。

1413年,张辅与沐晟会师于顺州,在爱子江与安南军决战。此役,安南军仍然以象阵为前锋,明军按照张辅的部署,先射象奴,后穿象鼻,辅以火器惊吓象群。群象进,矢落如雨,枪声震天,象群受伤奔回,安南兵大败。

1414年1月,明军攻至政平州,安南残兵驻扎在暹蛮、昆蒲诸栅,悬崖径狭高险,骑兵不得进,安南兵以为明军必然不敢轻易进军,然而张辅要的就是出其不意,当夜四更,明军徒步掩至其巢,大破安南军,活捉阮景异、邓容等。陈季扩只身败逃老挝,张辅命指挥使师佑率兵追击,连破老挝三关,活捉陈季扩于蒙册南磨,与其妻子一起押送京师。至此,安南全部平定。

张辅第三次平定安南后,朱棣召还了交趾布政使兼按察使黄福,改由素有能名的兵部尚书陈洽任之,同时在安南设升、华、思、义四州,增置卫所,留军镇定,明朝再次对安南进行了直接统治。

然而明朝官吏不善于安抚,内部又勾心斗角。朱棣虽然委派了能吏陈洽治理安南,但为了防止陈洽做大又安排了中官马骐监督,却不想马骐贪暴,在安南横征暴敛,敛财无度,陈洽无法制止,再加上镇守卫所的荣昌伯陈智和都督方政不睦,致使安南民心不附,为以后的变乱埋下了祸根。

1418年,安南清化府土官黎利在兰山起兵抗明,陈智和方政忙于勾心斗角,竟然不出兵镇压,任其逐渐做大。

1425年,黎利探知朱棣已死,于是遣使求和请封。陈洽上疏明宣宗道:“贼虽乞降,内怀诡诈,党羽渐盛,将不可制。乞谕诸将速灭贼,毋为所饵。”朱瞻基下旨指责,陈智、方政这才被迫进兵,然而却于茶笼州战败,宣宗削其官。

1426年10月,朱瞻基以成山侯王通为征夷将军、都督马瑛为参将领兵5万前往安南,汇同安南驻军10万对黎利叛军进行围剿。然而在崒洞之役中,明军被叛军重挫,明朝在安南的的军事力量只剩下几个被包围的城市。

1427年6月,朱瞻基再派曾参与张辅南征的柳升为主将,率步兵10万、骑兵2万从广西出兵进攻镇南关,沐晟率步骑兵各5万自云南出进攻梨花关。

9月,柳升率大军进入越南,黎利得悉后,指示部下:“今柳升之来,途路辽远,人必疲劳,吾以逸待劳,蔑不胜矣。”下令军士边战边退,将明军引入腹地,而这时的柳升因屡战屡胜,得意忘形。郎中史安、主事陈镛、尚书李庆都劝告“防贼设伏”,但柳升不听。

10月,明军主力到达倒马坡,柳升率领百余骑先行过桥,先头刚过,桥突然崩塌,于是后军不能进。这时黎利伏兵四起,明军大败,柳升自己则身陷泥坑,中箭而死。主将阵亡,明军散乱无主,败退。黎利再驱象阵追击,明军或死或走,7万大军就此覆没。

柳升战败后,沐晟知道孤军不能再进,也率部退回云南,安南就这样落入黎利之手,王通因为惧怕而向黎利请和,并私下释放俘虏2万余人以及马2万匹,并送黎利使者入朝,请求封所谓的陈氏后人陈暠为安南国王。

朱瞻基召集群臣前来商议,英国公张辅道:“此为黎利诈谋,必不可从,应当再次益兵讨贼,臣誓将元凶首恶,挚献阙下。”吏部尚书蹇义、户部尚书夏原吉也都认为不可轻易许之。然而,朱瞻基已有厌战之意,而且自1416年迁都北京,明朝的经营重点就逐渐北移,安南已经成为明廷的一个沉重负担,于是便说国中疲惫,远征无益,不如就许了黎利。

1427年11月明宣宗册封陈暠为安南国王,同时诏令罢交趾布政使司,命王通等安南明军8万余人北返。

后来黎利弑杀陈暠篡夺国王之位,群臣又建议朱瞻基借机派兵征伐,结果他非但不许,反而改封黎利为安南国王。从此安南再未划入中国版图,直到清光绪十一年,清政府与法国签订《中法新约》,越南彻底独立。

朱瞻基与民生息不能说对错,只能说利在当代,弊在千秋!但如果换做他的爷爷朱棣会如此做吗?所以说朱瞻基更像他的父亲多一点。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朱高炽,朱瞻基,胡汉苍,安南,林邑,瓦剌,大明,越南,朱棣,统一,故事传记,朱瞻基,安南,黎利,张辅,朱棣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朱高炽,朱瞻基,胡汉苍,安南,林邑,瓦剌,大明,越南,朱棣,统一,故事传记,朱瞻基,安南,黎利,张辅,朱棣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朱高炽,朱瞻基,胡汉苍,安南,林邑,瓦剌,大明,越南,朱棣,统一,故事传记,朱瞻基,安南,黎利,张辅,朱棣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