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建国后,功臣提出归乡的请求,朱元璋:要走可以,把儿子留下

建国后,功臣提出归乡的请求,朱元璋:要走可以,把儿子留下

1369年,朱元璋封赏开国大臣,众人开心之际,朱升声泪俱下请求归乡,朱元璋无奈答应但提出一个要求,朱升大惊失色!

这时候明朝刚刚成立,众位陪同朱元璋打江山的功勋大臣都在等待封赏,举国上下可以说是一片欢腾的景象。

唯独朱升,不要封赏不说,还主动请求告老还乡,这实在令众人疑惑,也令高祖朱元璋不解。

新帝登基,百废待兴,正值用人之际,而朱升,又是朱元璋团队里,和诸葛亮齐名的存在。

朱升善于观测天象,朱元璋与陈友谅决战前夕,朱升为朱元璋卜卦,显示大吉。在战事的关键时刻,陈友谅和朱元璋的粮草均告急,但朱升告诉朱元璋,有四家可以去借粮。

果然,借来粮草的朱元璋,大败陈友谅,这一场仗,不单单是稳住了军心,更是为朱元璋夺取天下除去了一个强劲的对手。

朱升曾在朱元璋被包围时,提出九字方针:“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朱元璋彼时并不明白“缓称王”的含义,朱升解释说,在实力没有足以自保前,一旦称王,就会成为元朝朝廷的靶子。

于是,朱元璋整个起义时期,都按照这九字方针,一步一步完成大业。

就是功劳如此之大的朱升,在进行赏赐的时候却提出了告老还乡,朱元璋并不理解。

朱升真是个透澈的人,在辅佐朱元璋称霸的路上,他就充分了解了这位主子的性格,多疑而又反复无常,朱升清晰的明白,想要安享晚年,只有离开权利的漩涡。

可谁曾想,朱元璋竟提出,让朱升的儿子留下来辅佐自己。

这下朱升可不淡定了,自己的儿子自己清楚,要说多大的智慧,根本没有,为人老实本分,不懂得那么多弯弯绕绕,把儿子留在朱元璋身边,可以说就是羊入虎口了啊!

朱升也是百般推辞,说自己儿子不适合当官,处在权力机构,恐怕连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这一番话,让朱元璋非常不开心,但是为了留下朱升的儿子,朱元璋赐给他一个免死券,说:“这下你可以放心了,不论他犯下什么错,我都不会杀他。”

不论朱升信与不信,也只能同意朱同留在朱元璋身边。

果然,在朱升离开一年后,朱同就被一桩官员贪财的案牵连,尽管他是被冤枉的,但盛怒的朱元璋又怎么会考虑那么多,朱同还是被处死了。

这时候的朱升,甚至还没有到达自己的家乡。

朱升的主动请辞,无疑是非常智慧的,就如春秋战国时期的范蠡一般。

帮助越王勾践灭了吴国之后,范蠡主动辞去宰相的位置,重新做回一名老百姓。

并且,看透了君王心的范蠡,写信规劝好友文种: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

越王勾践并不是一个可以共富贵的人,一定要早些离开,以免退无可退。

然而文种就没有了范蠡的远见,认为自己十分忠诚,自然平安无事。却不想,人生的尽头竟是拿着勾践送来的宝剑自尽,这时他再想起好友的规劝,为时已晚。

历史上不乏功臣被处死的事情,乱世中被需要的人,稳定后就成了威胁。也有一部分有智慧的人,如范蠡和朱升一般,急流勇退,不留恋荣华富贵,保全了自己的一生。

范蠡说:舍得舍得,一定要舍得下,才能得到。但是,能够从心底参透这两个字的人,又有多少呢?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智慧,主动,朱元璋,称王,朱同,朱升,离开,儿子,陈友谅,范蠡,消息资讯,朱元璋,朱同,朱升,陈友谅,范蠡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智慧,主动,朱元璋,称王,朱同,朱升,离开,儿子,陈友谅,范蠡,消息资讯,朱元璋,朱同,朱升,陈友谅,范蠡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智慧,主动,朱元璋,称王,朱同,朱升,离开,儿子,陈友谅,范蠡,消息资讯,朱元璋,朱同,朱升,陈友谅,范蠡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