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龙凤九年(公元1363年、元顺帝至正二十三年)春,张士诚手下大将吕珍率军包围了安丰城,将大宋皇帝韩林儿和红巾军领袖刘福通牢牢地困在城中。这里的安丰,指的是元代的安丰路,治所在寿县,辖境大致在今安徽省淮南市和蚌埠市一带。韩林儿被迫向其手下最大的实力派:江南行省左丞相、吴国公朱元璋求救。
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五月刘福通在颍州起兵,一时间形势一片大好。由于反元复宋是当时人心所向,刘福通在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找到了老战友韩山童之子韩林儿,称其为宋徽宗九世孙。随即韩林儿在亳州(今安徽省亳州市)将他立为皇帝,改国号为大宋,年号为龙凤。
龙凤四年(公元1358年、元顺帝至正十八年),宋军攻下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后恭请韩林儿迁居旧都。“还都汴梁”后,龙凤政权的声势达到了顶点。但在三路北伐失败之后,宋军元气大伤,元军趁势发动反扑。龙凤五年(公元1359年、元顺帝至正十九年),八月,元军大将察罕帖木儿攻破汴梁。刘福通拼死护着韩林儿退往安丰,龙凤政权就此一蹶不振。
是年五月大发秦、晋之师会汴城下,屯杏花营,诸军环城而垒。林儿兵出战辄败,婴城守百余日,食将尽。福通计无所出,挟林儿从百骑开东门遁还安丰,后宫官属子女及符玺印章宝货尽没于察罕。—《明史卷卷一百二十二·列传第十》
龙凤政权忠臣:吴国公朱元璋
朱元璋是濠州(今安徽凤阳)红巾军出身,娶了大帅郭子兴的养女马氏之后慢慢崭露头角。郭子兴死后,其部接受了龙凤政权的改编,并奉旨渡过长江,向江南一带发展。在元末义军中,朱元璋的发家条件算是比较差的。因为在他的周围有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这样的豪强,每一寸土地的扩张都要耗费巨大的精力。
虽然日后《实录》也好,《明史》也罢,出于为尊者讳的目的,称朱元璋当年并没有接受龙凤政权的官职,这个自然是不正确的。朱元璋从太平兴国翼大元帅、江南行中书省兼总省事平章、江南行省左丞相再到吴国公,一步一步走得极其沉稳。
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七月,朱元璋手下大将邓愈攻下徽州之后,向他的主公推荐了一位人才:朱升。据朱升之子朱同日后的记述,朱升在南京面见朱元璋之后,提出了那句千古流芳的著名战略构想:
太祖下徽州,以邓愈荐,召问时务。对曰:“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太祖善之。—《明史卷一百三十六·列传第二十四》
朱升对朱元璋提出的这九字真言,按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要坚持猥琐发育不要浪。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这些人都是豺狼,是你死我活的对手。朱元璋环顾四周,只有托庇于龙凤政权的羽翼之下,才不用在创业初期就直面元军的铁蹄。多年以来朱元璋一直打着龙凤政权的旗号在江南慢慢发展自己的势力,因此一个“忠臣“的名声对老朱是非常重要的。
现在张士诚包围了安丰,皇帝陛下已经危在旦夕。一旦韩林儿或被杀,或被俘,朱元璋这位龙凤政权的吴国公该怎么办?当初汴梁沦陷,皇帝陛下的子嗣就全被元军抓了俘虏。韩林儿若是死了,皇帝宝座谁来坐?朱元璋自己?现在还只有至正二十三年,江南实力最强的是陈汉政权的皇帝陈友谅,朱元璋的实力还没有资格做皇帝。若是张士诚不杀韩林儿,而是将他交给元军,朱元璋又该怎么办?主辱臣死,皇帝被掳,自己身为大宋的忠臣,必然要出兵救驾。可是一旦陷入到与张士诚乃至元军的反复争夺之中,陈友谅、方国珍等人必然会趁火打劫,到时候也是死路一条。但是倘若不救皇帝,自己多年来辛苦经营的名声就此毁于一旦,也是万分可惜。
面对这个两难局面,朱元璋集团内部发生了巨大的意见分歧。当时西面的陈友谅正在紧锣密鼓建造大船,其东进之心昭然若揭。浙江方向,由于来自于张士诚的强大压力,诸全(今浙江诸暨)守将谢再兴的情绪极不稳定。因此以刘基刘伯温为代表的文官,对朱元璋打算救援安丰的行为非常不满。
太祖方亲援安丰,基曰:“汉、吴伺隙,未可动也。”不听。友谅闻之,乘间围洪都。太祖曰:“不听君言,几失计。”—《明史卷一百二十八·列传第十六》
根据曾长期在李文忠帐下效力的刘辰所著《国初事迹》,当时刘伯温极力反对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即使能把韩林儿救出来,后面该如何处置他呢?刘基的话其实暴露了他们这批前元进士、官员的对于韩宋政权、红巾军乃至于朱元璋本人的真实看法:土贼。
最终朱元璋力排众议,他不但要救小明王,为了以防万一还要亲自去救。经过一番苦战,吕珍被击败。朱元璋放弃安丰,将韩林儿和刘福通安置到滁州宗阳宫居住。本次救驾成功后,韩林儿下旨追封朱元璋三代祖先均为吴国公,老朱本人的身份则是"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录军国重事、中书右丞相、太尉、吴国公"。
正统之争
当年七月,朱元璋在鄱阳湖大败陈汉军队,并且射杀了陈友谅本人。次年龙凤十年(公元1364年、至正二十四年)正月,韩林儿册封朱元璋为吴王。吴王自开中书省、大都督府、诸卫亲军指挥使司,几乎与皇帝没有区别。
虽然《实录》上说是李善长和徐达奉朱元璋为吴王,但据永乐朝户部尚书夏元吉所著《一统肇基录》中所录朱元璋在龙凤十二年(公元1366年、至正二十六年)讨伐张士诚的檄文,开头第一句还是"皇帝圣旨,吴王令旨"。可见此时的朱元璋在名义上仍然是龙凤政权的臣子,那么这个吴王大概率还是由韩林儿所册封,而非朱元璋自封。
当年十一月,徐达大军已经将张士诚本人牢牢围困在平江(今江苏苏州)城内。此外浙江的方国珍、福建的陈友定、广东的何真等人都算不上同一量级的对手。猥琐发育多年的朱元璋,终于可以把目光投向长江以北,正式和元朝政府来掰一掰手腕。当年年底,朱元璋派廖永忠前往滁州,接韩林儿和刘福通来南京。
在朱元璋集团稳步壮大之后,其内部对于究竟奉谁为正统产生了分歧。对于朱元璋等义军将领来说,这根本不能算是一道选择题,那么多年来大家一直在大宋皇帝手下做事,韩林儿不是正统谁是正统?但是对于以刘伯温为首的江南文人集团来说,元朝皇帝才是正统。
朱元璋的计划其实大家都很清楚,请韩林儿来南京,然后发布诏书让吴王朱元璋总督北伐。按照历史进程,北伐大军一路摧枯拉朽,不但收复了丢失数百年的幽云十六州,连关中西北一带也一并纳入麾下。此时韩林儿再发布一道退位诏书,称吴王功高盖世,自己德不配位,准备效仿尧舜故事禅位让贤。三推三让之后,吴王朱元璋登基称帝,姑且算他仍然改国号为大明,年号为洪武。同时可以封逊帝韩林儿为宋王,辟一小块地为宋王封国,允许韩林儿像当年的汉献帝一样奉宋正朔和服色,建宋宗庙以奉宋祀。
这样一来,元朝一定会被当作伪朝,毁去其在大都的宗庙,同时历代皇帝都被称为伪帝。这样一来,在元朝统治下享受大量特权的江南地主集团就会受到沉重一击,而这是地主文人们难以接受的。
朱元璋显然对这股暗流心知肚明,因此他派出了廖永忠去接小明王来南京,就是为了以防万一。廖永忠是巢湖水师出身,朱元璋集团中最出色的水军将领。但是老朱千算万算,没想到廖永忠竟然被地主文人们给洗了脑。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大封功臣之时,朱元璋对廖永忠的评价极其的意味深长:
廖永忠战鄱阳时奋勇忘躯,与敌舟相拒。朕亲见之,可谓奇男子。然而使所善儒生窥朕意向,以徼封爵。—《明太祖实录卷五十八》
结语:韩林儿最终还是死在了瓜州渡口,为了摆脱弑君的恶名,朱元璋被迫允许文人们将自己在龙凤政权中十年的经历全部抹杀。利益,只有利益,才是江南文人勾结廖永忠害死小明王的根本原因。至少朱元璋在北伐之前杀掉小明王,对他本人来说没有任何的好处。
正是由于事出突然,朱元璋才被迫在第二年(原本的龙凤十三年、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启用了一个莫名其妙的年号:“吴元年”。因为此时的朱元璋既没有做好称帝的准备,又不能无名无份的出兵北伐,所以除了吴元年以外,还有一个笑话般的“吴王圣旨”。老朱心里恨啊,可是用人之际又不能表现出来,还得被迫承认蒙古皇帝的正统地位。可惜即使如此,韩林儿虽不是他杀的,这个锅却背了六百多年。冤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