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满腹经纶的李善长,建议朱元璋学刘邦,自己仿韩信,难道忘了张良

满腹经纶的李善长,建议朱元璋学刘邦,自己仿韩信,难道忘了张良

朱元璋在军营里烤火,一文书为他看了风水,封他大明开国第一功臣

1353年,朱元率军璋准备攻打滁州,上天为他神助,这个时候,一个书生气的中年人来到他的军营。看这人字写得好,朱元璋便让他当了文书。

寒冬腊月的一天,朱元璋在营房里烤火,随口说了一句:

“四方战斗,何时定乎?”就是“唉,天天处处打仗,何时是个头啊?”

没想到此人立马回应:

“秦朝乱时,汉高祖刘邦也是百姓出身,他豁达大度,知人善任,只用了五年就成就了帝王之业。现在天下已不是元的了,元帅你的户口在濠州,离刘邦老家不远,就算没有王气所在,也多少能沾点边。”

说到这里,他停顿了一下,然后强调了最关键的两句话:

“只要元帅能向刘邦学习,按照他的行为去做,天下就一定是你的!”

朱元璋诧异地看着眼前的这个读书人。这刘邦打天下我从小就知晓,我也是这样想的,我为什么做不到?这人厉害!能够看透我。

于是,他摆正了自己的坐姿,向眼前的这个人行礼。

那一年,朱元璋27岁,李善长42岁,他们成了莫逆之交,正是闯天下的大好时节。

此人名叫李善长,这次得到了朱元璋的信任,从此跟随朱元璋,发挥自己的“才高八斗”,南征北战,出谋献策,招抚投军,安抚百姓,制定章典,为大明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被封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

李善长安徽定远人,他自幼酷爱读书,尤其是喜欢法家的题材,那里面有数不尽的审时度势、权谋善变的伎俩,他不仅学,还体味其间的道理,用来推测人们的心理活动,预见某事的发展和结局,常常取得预料不到的成功。真可谓“术业有专攻”啊,为此,造就了他这方面的才能,为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元朝末年,社会动乱,李善长是个文人,不能带兵打仗,在老家待不下去了,只好带着妻子老暂避在东山。但他大脑里有文韬武略,以善长的敏锐,密切关注着这场即将来临的大事变,等待着大显身手的时机。

李善长注意到起义军队伍中,朱元璋有胆识和智谋,他当机立断,把家事稍作安排便去追寻朱元璋队伍。就这样,李善长找到了发挥优势的平台。

朱元璋曾这样谈李善长的贡献:“朕起自草莽间,提三尺剑,率众数千,在群雄的夹缝中奋斗,此时善长来谒军门,倾心协谋,一齐渡过大江,定居南京。一二年间,练兵数十万,东征西伐,善长留守国中,转运粮储,供给器械,从未缺乏。又治理后方,和睦军民,使上下相安。这是上天将此人授朕。他的功劳,朕独知之,其他人未必尽知。当年萧何有馈晌之功,千载之下,人人传颂,与善长相比,萧何未必过也。”

朱元璋登上皇帝宝座后,大赏李善长,让其名列功臣首位,成为开国的第一位首相;洪武三年,颁发铁券,免李善长二死,其子免一死;洪武九年,朱元璋把临安公主下嫁其子李祺,授为驸马都尉。李家受宠显赫,时人极为羡慕。到此,李善长的人生达到了顶峰。

李善长学富五车,自己的才华已经得到施展,上天给了丰厚的回报,光宗耀祖,本应踏实效命,再干几年。然而朱元璋却发现,李善长看起来似乎不比以前了,李善长上朝时总是傲慢,辱骂刘伯温,打压冒犯他的人,朱元璋对他有了疑惑和警惕。

有一年,李善长“暗中借兵”,向武将汤和借了营卒300人,用于修府院。朱元璋知道后,对李善长特别不满,要知道,在京城,一兵一卒事关性命,这300人绝对是武装力量啊,先记着。

李善长已经是宰相了,但也私心太重,鸡毛蒜皮的事情也要管。有个亲戚叫丁斌,因犯罪准备发配到边塞,李善长竟亲自出面为丁斌说情。也许他是宰相,其他人做不了主,朱元璋知道了,反而命令:立即将丁斌拿问,严加审讯,让他供出李氏家族做过的不法之事。

偷鸡不成蚀把米,没想到这个丁斌,不仅是李善长的亲戚,还跟胡惟庸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两人的事情他都知道,就这样,丁斌的“口供”据在,坐实了胡惟庸的亲家李存义(李善长的弟弟)、李佑父子伙同谋反的罪状。朱元璋知道后,立即下令将这爷俩逮捕,进行审讯论罪。

这下闹大了,导火线慢慢在引向李善长,这是皇帝钦定的案子,不敢怠慢,李存义很快招架不住了:李存义、李善长的铁哥们杨文裕、胡惟庸劝说李善长谋反,最后没同意。

自己亲弟弟的口供,对李善长来说是致命的。但这时的朱元璋,还没有动李善长。

真是墙倒众人推,李善长的对立面,御史们,甚至昔日的同僚、朋友、亲人纷纷出来揭发他。

朱元璋也想不到,李善长有那么多的罪行,收受奇珍异宝、渎职徇私、支持胡惟庸谋反等等。

善于派系斗争的满朝文武官员,强烈要求杀了李善长以谢天下,不杀李善长不足以平民愤。但朱元璋却玩起了“仁慈”,碍于对功臣的爱护,暂时没有处决李善长。

关键时刻,老天爷显灵了,主管天文的官员出来了,他发现天上有星变,不听从上天的警告就会有天灾,要想解救这场灾难,只有折伤大臣。

不久李善长就被诛杀,除了驸马和公主一家外,70多口满门抄斩。

笔者想,李善长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当初建议朱元璋学刘邦,朱元璋学成了,当了皇帝,他自己怎么没有借鉴张良急流勇退呢?难道不清楚韩信的下场吗?

有道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朱元璋#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丁斌,刘邦,朱元璋,胡惟庸,李存,李善长,建议,天下,韩信,功臣,消息资讯,丁斌,刘邦,朱元璋,胡惟庸,李善长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丁斌,刘邦,朱元璋,胡惟庸,李存,李善长,建议,天下,韩信,功臣,消息资讯,丁斌,刘邦,朱元璋,胡惟庸,李善长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丁斌,刘邦,朱元璋,胡惟庸,李存,李善长,建议,天下,韩信,功臣,消息资讯,丁斌,刘邦,朱元璋,胡惟庸,李善长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