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有句谚语: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未治。按说宋朝经过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赵光义的治理,虽然还有燕云地区未收复,但是因为其文治的成功,也有一派盛世的局面,而且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就在这略显虚假的盛世之下,有一个地方,却给这种太平盛世一个个响亮的耳光,给予了以极大的讽刺。这个地方就是让宋朝君臣大大地丢了颜面的川蜀地区。
淳化四年,四川地区爆发了大规模的起义,起义军首领王小波喊出:“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的口号。一时间川蜀地区,底层农民纷纷响应,起义军的势力越来越大。波及整个川蜀地区。
淳化五年正月,起义大军进入西南首府成都。建立了政权,号称大蜀。随后,大蜀军四处出击,很快整个川蜀地区都已经是他们的势力范围。但是。因为农民起义的局限性大蜀军在军事上犯了两个致命的错误,导致这场起义的最终失败。第一个错误是派主力进攻梓州,在久攻不下之后,仍然不做战略调整。第二个错误是没有取得入川门户剑门关的控制权,没有关闭入川的路径。
后来,宋太宗派大军进攻川蜀。川蜀政权由于战略的失误,导致在对阵中节节败退,在成都被攻陷后,大蜀政权正式灭亡。而此时宋军仍然犯下了很多不可饶恕的错误,成都被攻下后,多有士兵劫掠妇女和财物,或者杀人取乐。所以逼得起义军的余部再次竖起反抗大旗。因为起义不断,当时的西川巡检石普向太宗建议一边免除一切租赋,揭榜安民,一边派大军进剿。川蜀地区的形式才得以控制。
那么为什么在以文治著称的宋朝会出现如此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呢?这个问题的根源要追溯到唐末五代十国时期。当时川蜀地区因为地处西南,并没有遭受黄巢起义对豪宗大姓的扫荡,川蜀地区的豪门望族保留比较完整。同时川蜀地区也没有经历中原那样的战乱摧残,算得上一个和平之地,所以入川避乱的官僚地主为数不少。这些人和当地的土著大户一起,肆意的进行土地兼,并残酷的剥削农民。很多农民成为旁户,也就是变相的奴隶。而宋朝的建立,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宋朝平定后蜀以后,对四川地区在经济上实行超强压榨的政策。不仅以前的各种苛捐杂税被继承下来,而且税收的比例也比其他地区还要高。再加上官员横征暴敛无所不用其极,导致川蜀军民对宋朝完全没有认同感。
在平定川蜀以后,宋太宗命令从水陆两路用十余年的时间把后蜀积聚的珍宝,钱币、财帛、粮食悉数运到开封,此举更是激怒了川蜀军民,于是就有了全师雄领导的四川地方性的叛乱。而负责镇压此次叛乱的宋将王全斌,在平定叛乱以后,无端的坑杀了未参加叛乱的两万余名蜀兵,致使矛盾更加激化,虽然表面上的反抗被重兵服了,但是暗地里。川蜀军民对宋朝的怨愤却更加厉害了。
另外,宋朝政府对茶叶和布帛的禁榷政策,所谓精确就是政府实行茶叶专卖设立专门机构以低价,向茶农强行收购茶叶,这使得原先以贩茶为生的茶贩失去生计。同时又致使种茶利薄,很多佃农也相继破产。宋朝在四川还设立博买务机构,也就是说,对布帛实行专卖,这个举动使得很多小商人纷纷破产,而从事布帛生产的手工业者和农户利益也大大受损。而这些破产的农户和手工业者,后来都成为起义军的主要来源。
这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给了宋太宗以极大的震撼。淳化五年,他把成都府降格为益州。同时派张勇出任知州,还赋予它便宜从事职权。张勇采取恩威并用的措施,在所谓的化贼为民上,做了不少工作,此举有效的稳定了川蜀的局势。同时。宋太宗还下了宋朝历史上罕见的一道罪己诏,承认有此结果都是自己委任不当。随后又停止了榷茶。
但是宋太宗死后不久川蜀地区又爆发了一次影响颇大的起义。这次起义,最终坚持了十个月才被镇压,最后仍由治蜀名臣张勇任知州,这才结束了宋初以来对川蜀地区屡叛不禁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