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有句谚语: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
作为朱元璋的顶级谋士,刘伯温不光在沙场上运筹帷幄,在面对帝王的猜忌时也颇为机警。当他得知朱元璋对他起了杀心时,灵机一动,高呼有个字不会写,居然就此躲过一劫,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刘伯温名基,字伯温,浙江青田人。从小他就是同龄人眼中的学霸,父母口中“别人家的小孩”。其他学童看不懂的文章,他默读两遍便能倒背如流。这还不算,他12岁就考中秀才,小小年纪就名噪一时。
17岁时,刘伯温在当时的名士郑复初的指导下学识日益精进。他酷爱读书,但又不拘泥于儒家经典,对天文算术、奇门遁甲等也有浓厚的兴趣,这也奠定了日后他能在战场上运筹帷幄的基础。
有一次,刘伯温在书店中翻阅一本有关天文的书籍,翻看一遍后竟然能马上背出来,可见其天赋过人。
至元二年,25岁的刘伯温被元政府授为江西高安县丞。初入仕途的刘伯温不畏权贵,执法严明,对欺压百姓的豪绅地主毫不留情,因此赢得了当地百姓的广泛赞誉。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刚直不阿的刘伯温也因此得罪了地方权贵,他们勾结贪官污吏不断地向刘伯温泼脏水,导致他的仕途起起落落,不得已过了一段半隐居的生活。
回乡不久,刘伯温又接到朝廷委任,帮助平定浙东一带以方国珍为主的盗贼。上任后,他果断地认为首犯方国珍不诛无以惩后。然而,接下来的事情,给踌躇满志的刘伯温泼了一大盆冷水。
狡猾的方国珍重赂官府,竟被元廷招安并授以官职。不光如此,他还反过来谴责刘伯温擅作威福。这下让刘伯温对朝廷大失所望,看透了元朝的腐败昏聩,于是,不惑之年的他再次辞官归隐。
至正二十年,年近五十的刘伯温迎来了命运的转折点。
这年,原本在武阳安稳避世的刘伯温受到一位起义军首领三番五次的邀请,谢绝多次后,他终被这位首领的执着打动,选择重新出山。
这位首领便是朱元璋。相遇之初,刘伯温便献上了十八策,主张先灭陈友谅再灭张士诚,颇有三国时期“隆中对”的味道。这十八策得到了朱元璋的认可,从此对他礼遇有加。
起初二人还不觉得彼此合作会产生什么样的壮举,但随着义军事业的发展,他们身上共有的英雄本色日益显现。
同年,陈友谅攻克太平,义军事业遭受重创。朱元璋召集众谋士商议对策。此时,大部分人主张逃跑,另外一部分主张退守,唯有一人始终闭口不谈。
对那群主张妥协的人失望的朱元璋,看着眼前这位气定神闲却一言不发的人,便知其自有见地,于是请求道:“刘先生,请入内室一谈”。
刘伯温随朱元璋进入内帐,终于开口说出了他的见解。
他激愤地说道:“那些说要投降和逃跑的人,都应斩首!敌军虽强但十分骄横,我们应该利用其骄傲自满,诱敌深入,可一举重创,灭其锐气!”
“那些一味想逃跑的人,有何面目自称为臣,他们走便走,我刘基坚决不走!”
这话让朱元璋大为震撼,也十分感慨,这位看起来弱不禁风的老书生,竟能说出如此有力量的话语,那我朱元璋又有何惧哉!于是下令:与敌决战!
果然,目标坚定的义军在朱元璋的带领下以少胜多,最终大败陈友谅。朱元璋由此尊称刘伯温“吾之子房也”,将其视为汉朝的张良。此后北定中原,一统江山,都多次采用了刘伯温的策略。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和手下们曾经密切的战友关系也在悄悄发生着变化。战场上杀伐果断的朱元璋开始用冰冷的眼光审视身居高位的开国元勋们,他们任何不轨的举动都可能面临灭门之灾。
这也不全怪朱元璋心狠手辣,确实有些臣子居功自傲,无视法纪。但刘伯温绝非如此,哪怕功成名就,他依然恪守初心,刚直不阿,即使这样,朱元璋对他也不是完全放心。
此时他要面对的,不光是君主的猜忌,还有同僚间的倾轧。朱元璋曾询问刘伯温,胡惟庸是否堪任丞相一职,刘伯温了解胡惟庸的为人,认为其不堪此任。
胡惟庸得知后,心里十分忌恨,于是不断地在朱元璋面前的煽风点火,无端捏造刘伯温莫须有的罪名,这让原本就对刘伯温不放心的朱元璋起下了杀心。
贤德的马皇后一向反对朱元璋滥杀功臣,当她得知刘伯温有危险时,暗地里转赠给刘伯温一件礼物——礼物很精巧,由莲叶和蟠桃组成。聪明的刘伯温一看就懂了,这是马皇后提醒他“连夜脱逃”。
但“逃脱”总得有个理由,于是他想了一晚上终于想到了绝妙的对策。
第二天一大早,朱元璋和众大臣在朝堂开早朝,唯独不见刘伯温上朝。等了许久才见他姗姗来迟,朱元璋特别生气,心想这下可不能轻饶了这家伙。
于是朱元璋厉声斥责刘伯温,正打算治他个不敬之罪,这时候刘伯温突然大喊冤枉:“皇上,臣来迟事出有因,只因臣有一个字不会写,在家想了一晚上也没想出来。”
这下把朱元璋给愣住了,问道:“是何字能让刘大学士苦思一夜,快快讲来!”
刘伯温不紧不慢地答道:“回皇上,是‘赦’字。罪臣愚钝,恳求皇上指点迷津。”
朱元璋听后哭笑不得,这字还不会写?命人取笔,大手一挥写下了“赦”字。刘伯温接到这个字之后,跪地拜道:“谢主隆恩,臣肯请告老还乡。”
朱元璋恍然大悟,原来刘伯温搞这一出是为求得到赦免。感受到刘伯温自保之意的朱元璋只好顺水推舟,批准他告老还乡。
然而,就算他远离庙堂,依然逃不脱命运的无常。听闻他在家中感染风寒,朱元璋派人带御医探望,派去的不是别人,正是刘伯温的政敌胡惟庸。
刘伯温服了御医开的药后,病情却越来越严重,没过多久就去世了。值得一提的是,五年后,胡惟庸因谋害刘伯温等诸多罪名被朱元璋诛杀。
刘伯温的死究竟跟朱元璋有没有关系,千百年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谜。但由此可以窥见,自古伴君如伴虎,为臣者一定要恪守本分,才能尽量避免无妄之灾。
而作为开国之君,朱元璋治理江山有他特有的铁腕与魄力。虽有争议,但不失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
纵观刘伯温的一生,是波澜壮阔的,也是风雨不惊的。他的才学与为人,值得后世赞誉与学习。他死后追封太师,谥号文成,也算是名垂千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