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弘道元年(公元683年)十二月,大唐第三任皇帝、唐高宗李治病逝,他在临终前,指定了宰相裴炎为辅政大臣辅佐新君、唐中宗李显。
裴炎这个辅政大臣干得很差劲,李显登基后不到两个月,裴炎就跟躲在后宫的武则天密谋,两人最终联手废掉了李显,重新扶持了唐睿宗李旦继位。
然后,又过了不到八个月,裴炎这位受唐高宗遗诏的唯一的辅政大臣就被执政的武则天找到罪名干掉。
裴炎的辅政大臣身份维持了不到十个月,期间还参与废掉了自己要辅佐的皇帝,唐高宗李治显然看走了眼。
身为大唐宰相,位高权重,又是唐高宗钦定的辅政大臣,裴炎为何跌落得如此之快?武则天又为何在跟裴炎联手废掉唐中宗李显后仅过了几个月就迫不及待地干掉他?
裴炎,字子隆,他出身的河东裴氏是当时比较知名的大族,但他出仕时没有走恩萌或举荐的道路,而是参加科举出道。
进入官场后,裴炎仕途顺畅,或许是真有不菲的才干,也或许是家族力挺,在史书中没有他在官场遭遇任何坎坷的记载,反正就是一路升官,直到唐高宗执政后期成为宰相。
唐高宗死前,不愿意让武则天继续干政,所以指定了裴炎为辅政大臣,只是交代有决定不了的大事才允许询问她的意见,即所谓“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取天后处分。”
因此,唐中宗李显登基后,朝廷中权力最大的就是裴炎。
但因为李显想提拔自己的岳父韦玄贞进入宰相班子,裴炎害怕权力被分享,劝阻李显无果后,就联手早在后宫蠢蠢欲动,迫切想找到理由走上前台的武则天,一起废掉了唐中宗李显。
其后,裴炎和武则天拥立唐睿宗李旦为新皇。
李旦是个傀儡皇帝,他登基后对唐朝政局最大的改变就是规定了“政事决于太后”,让武则天名正言顺的成了主持朝政之人。
这是武则天废掉一个皇帝儿子后获得的权力上的最大胜利果实。
但这颗果实对于裴炎来说却是一颗有毒的果实,毒性还非常强。
裴炎不愿意唐中宗李显提拔岳父来跟自己分享权力,所以联手武则天废帝,可唐中宗的岳父即使成为宰相,也只是跟裴炎分享权力,而因为裴炎的支持走上前台的武则天可没那么大方,她想要的是全部权力。
武则天执政,裴炎在朝政上就要直接面对她。
武则天可不是毫无根基的李显和李旦,她在唐高宗执政中后期就已经深入参与朝政,在朝廷中有一大群支持者,在有了名正言顺主政的名义后,爆发出来的力量让裴炎根本招架不住。
裴炎跟自己受命辅佐的唐中宗李显决裂是因为权力,在跟武则天亲密合作废掉李显后,两人之间马上也出现裂痕,同样是因为权力。
武则天在扶立唐睿宗李旦为帝后,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想提高武氏家族的地位,想给武家先人封王立庙,还想干掉一些比较有威望的李唐宗室,但这两件事全部遭到裴炎的反对。
显然,裴炎不愿意让武则天家族的名望及她本人的权势涨到不可遏制的地步,这算是他这个辅政大臣为李唐政权负责,也算是他为本人的权力负责。
不过,这触及到了武则天的底线,武则天当然要干掉裴炎。
裴炎知道武则天想干掉他,也没有坐以待毙,在《新唐书·裴炎传》中还记载了他想以武力逼迫武则天还政给皇帝的事情:
这件事在《旧唐书》中就没有记载,所以真实性存疑,但也足以说明,裴炎跟武则天的关系其实相当恶劣了。
唐朝光宅元年(公元684年)九月,凌烟阁名臣李勣的孙子徐敬业在扬州起兵叛乱,打出的口号就是要推翻武则天。
徐敬业的这次造反是武则天遇到了一次危机,但也是一次机遇,她借着这次徐敬业的叛乱清理了不少反对派,而最先遭难的就是在朝廷上对武则天执政阻碍最大的宰相裴炎。
徐敬业刚起兵,消息传到朝廷后,裴炎就马上劝说武则天还政给皇帝,《新唐书·裴炎传》中记载:
武则天一听就警惕了,外面有人叛乱,朝廷内部最大的宰相竟然马上劝说她还政,她不得把两件事联系在一起,怀疑徐敬业和裴炎有勾搭。
于是,武则天马上下令把裴炎逮捕入狱,严加审讯。
其实,到这个时候,裴炎是否跟徐敬业有勾结已经不重要了,在徐敬业打出要推翻武则天的口号后,裴炎还劝说武则天还政,明显站到了徐敬业一边,武则天是不可能容忍的。
因此,即使朝堂上还有很多重臣出面为裴炎求情,力证其不可能跟徐敬业勾结谋反的情况下,武则天还是坚决干掉了裴炎。
裴炎就这么死了,后人在评价裴炎时,把武则天篡唐的一部分功劳还归咎到了裴炎身上,如果不是他配合武则天废掉唐中宗李显,武则天本来是没有借口出来主政的、
从唐高宗病逝后成为唯一辅政大臣,到被武则天强行干掉,裴炎这位辅政的宰相在权势巅峰只待了不到一年的时间,不管他的才干如何,单从时间上来看,他是相当失败的。
参考文献:《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