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厥这个词发展到今天,已经不是一个民族的称呼了,更是一种对使用突厥语系民族的一个统称。作为一个游牧民族,突厥人比匈奴人,鲜卑人都要强大,他们在中亚的历史上曾扮演过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突厥人身上有很多的谜团,比如他们是如何起源的?如何崛起的?如今的泛突厥主义和突厥人的历史定位有多大的关系?这些问题都太大了,我们今天要讨论的是一个关于突厥人的小问题,他们的发型是什么样的。
关于突厥人的形象,在各种电视剧和纪录片中都有过表现,在唐国强主演的《贞观长歌》中,突厥人的头发向后披散,基本上是不会扎起来的,而且还带一些自然卷,给人一种不太卫生的感觉,乍一看以为是丐帮的弟子。而且他们的衣服也很奇怪,不像是突厥人的服饰,倒像是藏族人的服饰。就连中央三套推出的节目《国家宝藏》都采取的是这种造型。
然而翻阅各种史书,我们都可以看到古代突厥人的发型根本不是这样的,比如《大唐西域记》中玄奘记载说突厥人“皆锦袍辫发”,魏征主编的《隋书》中,也记载过一段对话,“帝大悦,谓弘等曰:今衣冠大备,足致单于解辫,此乃卿等功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隋朝皇帝表扬自己的大臣说:我们隋朝的衣冠制度已经非常完备了,完全能够让单于解开辫子。在中原人看来,留那种头发简直就是一种落后的象征,他们有理由让他们移风易俗。
这句话都有一个重点就是“辫子”,可见隋唐年间的突厥人并非披头散发,而是辫发。我们从一些壁画和浮雕上也能看出突厥人真实的形象,如果是史书是二手资料的话,文物则是铁证。从壁画上我们可以看出,突厥人不仅辫发,而且还会把辫子拢到一起。
其实从字面意思上看,“索”就是发辫的意思,“虏”则是对北方游牧民族(这里指的显然是突厥人)的蔑称,索虏头的意思就是突厥人辫着发辫的发型。索虏本身就是对突厥人的一个蔑称,后来延续下去,在《宋书》中还专门有一个《索虏传》,不过这个索虏已经不单指突厥人了,还可以指代其他的少数民族。这种说法是很不正确的,有盲目自大的嫌疑,但是到了后来满人也习惯称外国人为“夷”,使用中国的对少数民族的蔑称,可见这种文化的影响力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