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科技 抢占未来产业|上海长宁:数字经济面临挑战,创新资源先天不足

抢占未来产业|上海长宁:数字经济面临挑战,创新资源先天不足

【编者按】当下全球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演进,各国都在积极孕育孵化代表新兴科技方向、引领产业升级发展的未来产业,抢占竞争制高点。

中国“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近来,上海、深圳、浙江等各省市均积极布局未来产业,力图增强发展动能,重塑区域竞争优势。

关于未来,充满着种种可能,何种产业才堪称未来产业?如何才能在这场关于未来的竞争中抢占先机?澎湃科技联合上海中创未来产业研究院特推出“抢占未来产业”专题报道。

自2022年9月上海发布《上海打造未来产业创新高地 发展壮大未来产业集群行动方案》后,上海各区县也在快马加鞭全面推动未来产业落子布局。未来产业的发展要依托于现有基础,那么各区县都具有哪些先行优势,又存在哪些有待加强的短板,本篇以上海长宁区为例,剖析该区在发展未来产业的强与弱,以及推动未来产业发展的路径。

“上海硅巷”NO.1创新空间效果图

作为“虹桥”品牌的发源地,上海长宁区是链接长三角和国际的核心节点城市,也是最具“互联网基因”的城区之一。近年来,长宁紧抓虹桥国际商务区建设与“互联网+”发展机遇,数字经济、开放经济蓬勃发展。此外,长宁是上海最早迈入全域城市更新的城区,在推进城市更新的同时,长宁也在精心打造小尺度魅力科创街区,吸引了不少科创企业的目光。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数字长宁”能否再起宏图,面临“当前”与“长远”之问。

一、数字和开放“双基因”浓厚

1、老牌数字经济强区

长宁,作为一个把数字经济镌刻在基因里的上海市中心城区,早在互联网刚刚兴起的2000年,就打出了“数字长宁”品牌。经过20余年积淀,数字经济已在此形成一片沃土。尤其是近年来,以拼多多为代表的一批数字经济头部企业涌现,长宁数字经济增长迅猛,2022年,长宁软件信息服务业营收已达3189.5亿元,占全上海市比重超过1/4,居中心城区首位;全区数字经济企业6000余家,亿元以上交易量的电商平台已达23个,交易总额居全市第一,总量已占全上海市三成以上。在这片数字经济沃土上,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数字新赛道种子快速发芽并茁壮成长。在人工智能领域,长宁区目前已集聚产业链关联企业460家,包括无人驾驶商用车人工智能公司西井科技、人工智能研发独角兽深兰科技、机器视觉服务商扩博智能等细分领域头部企业;元宇宙领域,已集聚了中国VR50强企业诠视科技、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未高科技等,同时长宁还成立了元宇宙与碳中和研究院(虹桥分院),推动元宇宙领域研究与应用。

 2、创新载体引领科创回归

近年来,长宁区功能平台建设日趋成熟。2020年底,“虹桥智谷”被批复为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2021年,长宁区入选“科创中国”第二批试点城区,“新微智谷·科创中国”项目正式启动。2022年,长宁科创载体建设更是按下“加速键”,5月,“虹桥临空数字经济产业园”获批成为上海市第二批14个特色产业园区之一;6月,“虹桥之源”在线新经济生态园发布,成为三个市级在线新经济生态园之一;10月,“上海硅巷”科创街区创建正式启动。其中,“上海硅巷”科创街区是长宁在“科技回归都市”背景下,对标“纽约硅巷”打造的新科创地标,街区范围内不仅安扎着两家重磅研发单位——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和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还集聚了新微科技、矽睿科技、西井科技等一批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目前,上海硅巷还在持续向科创企业发招募令,通过提供免费办公空间、专业的导师团队、优质的融资渠道等,吸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物联网、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领域初创企业入驻。科创动能流过智“谷”,淌过“园”区,穿过硅“巷”,为长宁产业发展注入澎湃的生命力。

3、对外联动推开机遇之门

长宁区是上海联动长三角的重要节点,也是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核心承载区,具备鲜明的开放特征。2021年2月,《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正式获批,作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范围内唯一的中心城区、虹桥品牌“发源地”,长宁具有得天独厚的战略优势,加上一直以来长宁营商环境的品牌效应,精心栽培的“梧桐树”,吸引着源源不断的全球高端产业落地筑巢。目前,绿色低碳和智能驾驶两个产业新生态在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长宁片区内已初具雏形,天合光能上海国际总部、国能-安元新能源项目、嬴彻智能驾驶云指挥中心等重大项目陆续落地,“临空低碳科技产业园”、“临空智能驾驶产业园”等特色产业园区加速建设。此外,长宁还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着力扩大国际“朋友圈”,搭建了大虹桥-中欧企业跨国交流合作平台、大虹桥-中日企业交流发展联盟等一系列国际交流合作平台,通过技术交流、项目孵化、产业合作等,推动长宁在生命科学、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领域与国际接轨。

二、新动能显示度略显不足

1、数字经济优势地位受到挑战

目前,由人工智能引领的新一轮数字发展浪潮已经到来,对于以互联网为数字经济主要驱动力的长宁来说,数字经济的优势地位还是面临着一些挑战。一方面,长宁数字经济以互联网+生活服务业为主,科技含量相对不高,需要密切关注互联网红利的减弱可能带来的影响。另一方面,长宁在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新赛道领域目前还是零星的企业集聚,尚未形成城区产业的重要支撑,新赛道品牌还未打响,在全市的地位和名片效应还不够突出。此外,近年来其他中心城区也在抢抓布局数字产业,徐汇人工智能产业、元宇宙多点发力,静安大数据产业迅猛发展,加上部分数字经济龙头企业迁出,数字长宁品牌显示度相对有所削弱。

2、创新资源集聚相对不足

长宁不似徐汇有大院大所云集,也不比杨浦有高校林立,创新资源可谓“先天不足”,客观来讲,这是区域要素禀赋本身的局限性,也是不太容易弥补的短板,不太可能但其实也没必要所有的城区都走同样的路线,长宁需要另辟蹊径来破解。从创新的企业主体来看,长宁区尖端硬核科创企业较少,且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数量规模在中心城区里也不占优势,截至2022年底,长宁区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94家,与虹口(459家)、静安(480家)、普陀(625家)等区都存在一定差距。

3、新动能培育的环境生态还需完善

目前,长宁区培育新动能的载体土壤、金融活水、政策肥料均有完善空间,涵养新动能的生态还需完善。载体方面,“上海硅巷”科创街区打造时间较短,目前还处于起步建设阶段,区域内总体上给予创新企业提供的载体空间还需要进一步拓展,尤其是专业的孵化服务功能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完善。金融支持方面,长宁区由于硬科技类创企较少,股权投资活跃度较低,私募基金规模偏小、风险投资机构偏少,长宁还是上海为数不多的未拥有科创板上市企业的城区。政策方面,长宁现有科技创新政策支持力度偏弱,如对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的奖励标准与其他城区相比偏低。

三、以最优质营商环境向未来产业发力

由于资源禀赋本身的差异,长宁区需要结合自身的区位特征、资源禀赋以及目前的产业基础,走出自己的特色化发展道路,着力在营商环境上下功夫,为新动能和未来产业提供培育土壤和成长空间。具体来讲,提出三个方面的建议:

1、“加载”产业发展未来动能

在数字经济赛道上,长宁拥有先发优势,可进一步布局未来智能领域,打造更具竞争力、更富科技含量的数字产业集群。一方面,推动人工智能向未来智能升级。发挥“数字长宁”基础优势,集聚一批优质企业,加快布局区块链应用、图像识别、语义识别等重点领域,推动人工智能技术迭代升级,布局未来智能计算、未来智能创新平台、智能机器体等。另一方面,推动人工智能融合赋能城区优势产业。努力育一批新生代“智能+”新业态新模式。拓展AI4S(AI for science),如AI+材料、AI+医疗);再比如促进长宁时尚创意产业与人工智能的结合,发展未来智能可穿戴服饰、生产式AI创意设计等。此外,还需着力打造数字经济之外的经济增长新引擎,促进生命健康、绿色低碳等领域加快发展,使其成为区域经济新增长点。

2、加快创新资源“磁场”建设

创新资源不足是长宁的短板,但也不是所有的城区都能变成创新资源非常丰富的区,对长宁而言,一方面是择机引入,另一方面就是充分利用好现有资源,更好地和现有产业延伸升级来匹配。建议长宁一方面实施“校地共建”,共同浇灌“科创森林”。可着力引进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在长宁设立分校分院和研发机构,加强校地合作,积极助力科研端和产业端的对话与合作;另一方面要引育企业,激发市场主体创新活力。依托虹桥国际商务区桥头堡优势,以项目为载体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引进一批全球龙头科技企业和企业总部、研发、销售和市场中心落户。同时,提升已有科创企业竞争力,重点对后备上市科技企业给予全方位支持,推动更多创新企业登陆科创板。

3、加强新赛道和未来产业的生态营造

新赛道和未来产业的发展对环境生态都提出的特殊的诉求,对于长宁来讲,也是要着力改变政府产业治理方式,形成能够适应新动能和未来产业发展的环境生态。具体如:一是做强载体,承载新动能和未来产业,加快建设“上海硅巷”科创街区,促进街区焕新、城市更新和科创元素深度融合,营造轻量化的开放创新和共享办公场景,吸引一批高技术人才,将研究机构、创业者、投资者等主体有效联系起来,形成整体协同效应。二是做强金融,为新动能和未来产业提供“加速剂”,围绕企业不同的成长阶段,打造从天使、创投到上市持续助力的科技金融生态体系;做优做强国有创投平台,探索设立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政府引导基金,孵化培育更多的新赛道和未来产业。三是做强治理,以最优质的服务塑造城区吸引企业集聚的竞争力,针对新赛道和未来产业领域的潜力企业,设立相应的跟进服务专班,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优质服务,着力打造服务企业营商环境最优区;探索新赛道和未来产业的准入创新、包容审慎监管、项目落地机制等,推出多维度、强力度的科技型企业扶持综合措施,更好地支持创新企业发展。

(作者唐小于,系上海中创产业创新研究院研究员,作者丁国杰,系上海中创产业创新研究院高级副院长)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武陵观察网,情感,两性,娱乐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武陵观察网,情感,两性,娱乐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武陵观察网,情感,两性,娱乐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