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苏轼颠簸流离的一生,时刻保持豁达乐观的心态,归来时仍是少年!

苏轼颠簸流离的一生,时刻保持豁达乐观的心态,归来时仍是少年!

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苏辙

我国拥有上下五千年悠久历史,期间诞生的文人墨客数不胜数,而宋代却被认为是文人的黄金时代。

宋代国力有多强?北宋乃我国历史上最强盛、繁荣的王朝之一,在此期间儒学得到复兴,科技发展突飞猛进,重文轻武,因此出现非常多大文豪。

其实宋代没有单纯的诗人,他们每个人都曾入朝当官,不仅是文人还是政治家。宋诗虽然没有唐诗成就高,但对后世影响非常大,在我国文学史上也占据着重要地位。

“唐宋八大家”分别是欧阳修、苏洵、苏轼、苏澈、柳宗元、韩愈、王安石和曾巩,其中宋代就占了六位,而这六位中苏洵、苏轼和苏澈是一家人,被称为“三苏”,与欧阳修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

苏家父子兄弟三人“一门三学士”,古代历史上也就曹操及其儿子能与之相提并论,值得一提的是,相传苏轼还有一个妹妹,名叫苏小妹,文学造诣也很高。

苏轼非常喜欢给亲友写书信,经过后人整理,发现没有一篇里面提到过这个妹妹,不过三苏祠中记载,历史上确实有苏小妹的存在,因为她在苏轼和苏澈小时候就已经去世,所以没留下有关记载。

苏轼中举

“三苏”中苏轼名气最大,他为人率真,生性乐观且豁达,提到乐天派,第一个能想到的就是苏轼,他从政为官40年,却一直在被流放和流放的路上,不过苏轼对匆匆人生早已看透,算活得最通透的一位诗人。

苏轼二十岁出头时,父亲带着他还有十九岁的弟弟进京赶考,当时的主考官乃文坛领袖,名叫欧阳修,他与另一位小试官正在推进诗文革新,当欧阳修看到苏轼的一篇题为《刑赏忠厚之至论》时,被那清新洒脱的文风所震撼,并赞不绝口。

这篇策论不论文笔还是思想,都是所有考生的策论中最为先进、顶尖的一篇,难怪欧阳修如此赏识他。

值得一提的是,欧阳修一开始并不知道这篇策论的作者是苏轼,而是误判此文出自自己学生曾巩之手,为避嫌欧阳修只给了第二名,试卷拆封后一看才知道,作者乃“眉山苏轼”。

欧阳修预见了苏轼的将来:“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苏轼七岁开始读书,十岁便能做文章,二十一岁那年考中进士,在欧阳修的大力称赞之下,苏轼的名声传遍京师。

结果就在苏轼准备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在京师大展身手时,突然收到母亲病故的消息,苏轼只得跟随父亲还有弟弟回家乡奔丧。

乐观豁达

回京第二年,二十五岁的苏轼取得制科考试“百年第一”,被任命为大理评事和签书凤翔府判官,在任期届满后,也就是四年后回朝,担任判登闻鼓院。

上任一年后父亲苏洵病逝,兄弟二人再次回乡守孝,一共三年时间,期满后再次还朝。

在职期间苏轼深受百姓爱戴,因为他一心为百姓们着想,秉着“讲实事、做实事”的原则,乃当之无愧的大清官。

回到朝廷时,王安石正在发动变法,意在改变宋朝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此次变法本意是好的,不过充满漏洞,让百姓苦不堪言。

苏轼有很多师友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因此被迫远离京师,其中就有当初赏识苏轼的欧阳修。苏轼同样极力反对变法,他也发现了其中的漏洞,因此让王安石颇感愤怒,他让御史在皇帝面前弹劾苏轼,于是苏轼自请出京,在地方当起官员。

无论苏轼走到哪里,都会为当地百姓做实事,正因如此官场官员对他称赞不已。

苏轼的仕途可以用“一波三折”来形容,一生三次被贬,所以仕途几乎都在被贬与重新任用中度过,换做其他人肯定早就心灰意冷,自暴自弃,但苏轼不一样,他是乐天派,以乐观豁达的心态面对着这一切。

都说从哪里摔倒就要从哪里爬起来,而苏轼却不着急,先在那里多躺一会,把心态调整后再站起来,人生苦短,及时行乐,没有必要苦大仇深。

三次被贬

苏轼那种淡泊的心境,在《定风波》中就能显现出来:“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大多数耳熟能详的惊世名篇都是在被贬期间所创作,众所周知苏轼好美食,他将谪居生活过得有滋有味,被贬到哪就吃到哪,乃历史上人尽皆知的“吃货”,甚至还有不想离开的时候。

在黄州时苏轼发明了“东坡肉”,宋朝年间人们都不爱吃猪肉,所以猪肉非常便宜。对于富人来说不爱吃,而对于穷人来说又不会做,苏轼来到当地后用猪肉做了一道“东坡肉”,成为当时的流行菜,肥而不腻,非常美味,还写下一篇《猪肉颂》。

第二次苏轼来到惠州岭南,在那里他又发现了美味,也就是荔枝,为此写下《惠州一绝》。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除此之外还写过《食荔枝二首》、《赠昙秀》等表达对荔枝的喜爱之情,此后再没有人能写出对荔枝的赞歌。

苏轼在儋州期间迷恋上了吃生蚝,也就是现在的海南,并写下一篇《食蚝》。海蛮献蚝,剖之,得数升,肉与浆入与酒并煮,食之甚美,未始有也。

苏轼非常乐观,在给儿子写的书信中提到,让他不要把生蚝好吃这件事告诉朝中的官员,苏轼怕他们过来与自己抢。

小结

这些在官场上当官的诗人,虽然分为新旧两派,但出发点都是好的,为将宋朝从灭亡边缘拉回来,虽然最终失败,但每个人都付出了努力。

苏轼虽然过世已久,但却是人们心中永不过气的偶像,得意时与人同乐,落魄时怡然自得,总是能够发现美,创造美。

参考文献:

《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

《定风波》

《惠州一绝》

(声明:内容文字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谢谢!)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我国,心态,一生,历史,欧阳修,王安石,时刻,颠簸,百姓,苏轼,消息资讯,欧阳修,苏洵,王安石,苏澈,苏轼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我国,心态,一生,历史,欧阳修,王安石,时刻,颠簸,百姓,苏轼,消息资讯,欧阳修,苏洵,王安石,苏澈,苏轼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我国,心态,一生,历史,欧阳修,王安石,时刻,颠簸,百姓,苏轼,消息资讯,欧阳修,苏洵,王安石,苏澈,苏轼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