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书》记载了一则唐玄宗时期,因他宠爱后妃,发生的后妃专权阴谋害死太子李瑛的事情:惠妃使人诡召太子、二王,曰:“宫中有贼,请介以入。”太子从之。妃白帝曰:“太子、二王谋反,甲而来。”帝使中人视之,如言,遽召宰相林甫议,答曰:“陛下家事,非臣所宜豫。”帝意决,乃诏:“太子瑛、鄂王瑶、光王琚同恶均罪,并废为庶人;锈赐死。”
1、悲剧式的唐朝太子
自从大禹打破禅让制,决心将王位传给自己儿子启开始,这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天下模式便取代了公天下,成为古代君王们挑选继承人的标准。
提起太子,大家的第一印象肯定会觉得这孩子未来有钱途,毕竟他要继承的可是一个国家呢。
正常情况下,太子这职业妥妥的金饭碗。
不过这凡是吧,都有万一二字撑着,就连这金饭碗,放在唐朝都是特别容易失业的职业,甚至于一不小心,还会出现生死危机。举起例子来,也是一大堆,像李建成、李承乾、李贤、李瑛等等,都是比较悲剧的太子典例。
【剧照】
唐朝的君主们防备起自己的继承人都已经成为了惯例,其中尤为出众的又要数开创开元盛世的唐玄宗李隆基,他甚至因为自己宠妃武惠妃的挑拨,竟然一天之内杀死了太子在内的三位亲儿子。
看过《长安十二时辰》的朋友,可以感受到剧中唐玄宗对自己的儿子防备到了何种程度,其实现实中这种现象,简直有过之而无不及。
那么,这位曾复兴唐朝的李隆基,为何会做出这种父子相残的惨事呢?他防备儿子是为了什么?
2、做男人难,做太子更难
父子之间有矛盾,是很正常的事情,我们平时处理这种事,一般父子俩准备几个小菜,然后小酒一喝,心里话那么一说,矛盾通常就消除了。
可唐玄宗很绝,《新唐书卷七十六列传第一》记载:后李林甫以寿王母爱,希妃意陷太子、鄂光二王,皆废死。
【武惠妃和唐玄宗剧照】
唐玄宗一生经历了无数政斗,素来小心谨慎,可他却唯独在面对自己儿子的事件中,不仅没有详细调查事件真相,反而给人他迫不及待想要除掉太子李瑛的感觉。
比如,武惠妃得势后,她的女婿杨洄揣摩她旨意后:伺太子短,哗为丑语,惠妃诉于帝,且泣,帝大怒,召宰相议废之。
瞧瞧唐玄宗的反应实在过于激烈,甚至不给太子辩解的机会,便采取了惠妃一党的台词,想要废除太子,幸好张九龄以晋献公、汉武帝他们造成的父子相残的悲剧,才让太子李瑛暂时逃过一难。
但这结局显然不是惠妃一伙想看到的,《新唐书》记载,她后续的报复:二十五年,洄复构瑛、瑶、琚与妃之兄薛锈异谋。惠妃使人诡召太子、二王,曰:“宫中有贼,请介以入。”太子从之……帝意决,乃诏:“太子瑛、鄂王瑶、光王琚同恶均罪,并废为庶人;锈赐死。”
【武惠妃和唐玄宗剧照】
3、唐玄宗为何要防备自己儿子
唐玄宗的做法,明显不是一位父亲该对儿子的那种慈爱的态度,他的防备里隐藏着四种原因:
一、唐玄宗担忧儿子夺取自己的皇位;
唐玄宗是个权力欲很重的人,而太子便是能够夺取他权力,最大的竞争对手,有句话叫做太子是未来的皇帝,便反映出了君王和太子之间迟早要完成权力的交接。
子承父业,本来是很正常的事情,可唐太宗李世民逼宫李渊、李承乾逼宫李世民的事件,都影响了唐玄宗对权力交接的恐慌感。
换言之,他担忧儿子们为了获取权力,会想方设法,甚至不惜迫害他来达成目的。
二、唐玄宗个人情感上,崇尚孝道,他不喜欢儿子做出和自己意志不同的事情;
《孝经·五刑章》: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
明皇注刑,谓墨、劓、剕、宫、大辟也。条有三千,而罪之大者,莫过不孝。
这条唐玄宗的批注其实相当有意思,因为以往的大儒们,在评注这条时,都表明“不孝”是圣人不喜欢的事情,所以并不在五刑之属的三千条律法当中。唐玄宗一改常态,否定了所有名儒的评注,自己添加上了对于不孝的看法和严惩的态度。
这种观点,最终影响了他对于父子关系的判断、问题处理上。
【武惠妃剧照】
三、妻子的枕边风,导致他对儿子们的印象逐渐变坏;
前文提过,武惠妃为了让唐玄宗废除太子李瑛,想方设法,几次构陷于他,最终让唐玄宗对太子动了杀心。
可见,唐玄宗对儿子的防备当中,少不了武惠妃推波助澜。
四、奸臣李林甫对太子的陷害。
唐玄宗时期的宠妃、奸臣们似乎跟太子杠上瘾了,武惠妃想着害死太子李瑛,而李林甫又对太子李亨不依不饶。
天宝五载的景龙观事件中,李林甫便弹劾太子李亨私会朝臣,结交党羽,使得唐玄宗将边疆大吏皇甫惟明和太子大舅子韦坚两人都给贬落地方,最终悄悄迫害致死。
在这些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唐玄宗其人,成了一位对儿子非常苛刻的父亲,这也为他晚年唐肃宗李亨与他保持冷漠状态,并将其软禁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文/脑洞趣味历史
不知道您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讨论。
如果喜欢,欢迎点个关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将为您带来有趣的文章分享
参考资料:
【1】《新唐书》
【2】《旧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