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后,唐朝能活着就不错了,要什么自行车?还要什么盛世?
唐朝在军事上是守外虚内政策,主要兵力都在沿传统的长城线一线排开的各个节度使手里,朝廷自己能够直接掌握的禁军数量很小。所以,唐玄宗在前期一直采用的是在各个藩镇之间搞平衡,用其他藩镇开威慑和约束那些存在风险的藩镇,朝廷自己直接掌握的军队,也就是禁军,其实就是以前各个朝代的御林军,数量很小。
所以,唐朝在应对安史之乱的时候,不仅要依赖其他藩镇,但同时又要尽可能的防范于未然,避免再镇压叛军的过程出现新的安禄山。而在安史之乱结束后,唐朝的策略也是一条,如果一个藩镇桀骜不驯,那就在他周边设置更多的藩镇。因此,但安史之乱结束后,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唐朝的藩镇越来越多,节度使越来越多,朝廷能够实际有效控制的地盘越来越小。
也是再这个意义上,才有了后来人对藩镇与唐朝关系的总结,那就是,藩镇强则唐弱,藩镇弱则唐亡。因为当藩镇实力还比较强的时候,不太容易进行相互之间的兼并战争,也就难以出现具备重新统一全国的实力的军阀,而当藩镇的实力则下降的时候,可能会出现相互吞并的战争。放藩镇都被消灭之后,接下来当然就是取代唐朝了。
唐朝就是用这个办法,在平定安史之乱后,又续命一百多年,其核心就是藩镇之间得相互制衡,而朝廷也无力消灭这些藩镇,只能听之任之,牙兵和节帅越来越地方化,越来越封建化,乃至动辄牙兵群起杀死节帅,另立新主。朝廷一般也无力制约,多数情况下都是被动进行事后的承认。在这种局面下,就逐渐形成了一个类似春秋时期那种小国林立的平衡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