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424年9月,朱高炽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举行了自己的登基大典,成为紫禁城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任主人。然而公元1425年5月,朱高炽便病重去世,享年47岁,在位还不到一年时间。
虽然在明朝皇帝中,朱高炽犹如昙花一现,但后世对他的评价却非常高。《明史》中也这样称赞他:
“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
很多人都说,能够担得起“仁宗”这一庙号的,除了宋仁宗以外,就数明仁宗了。朱高炽在位不到一年时间,为何后世评价却如此高呢?
事实上,后世对于朱高炽的评价,并非单纯来源于,他登基后那段时间的事迹。其实在他登基前,就已经有不少值得称赞的事迹了。那我们就一起来看,他之前做了什么。
朱高炽是朱棣和徐皇后的长子,小的时候就深受爷爷朱元璋的喜爱,被钦定为燕王世子。可是朱高炽性格沉稳,喜静不喜动,加上后天渐渐成为一个行动不便的胖子,所以父亲朱棣并不喜欢他。
相反,朱高炽的弟弟朱高煦,从小就练就一身好武艺,加上长相俊朗,所以深受朱棣喜爱。后来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就带着朱高煦一起上战场,让行动不便的朱高炽留守北平。
在靖难之役中,朱棣曾多次遇到危险,全靠朱高煦带兵及时赶到,才掩护他安全撤离。朱棣为了鼓励儿子,甚至暗示他“世子多疾”。而朱高煦听了这话,在战场上便更加卖力,同时也一直觊觎着哥哥的世子之位。
都说战场上十分危险,可是留守在北平的朱高炽,也谈不上多安全。当时李景隆就率领50万大军打过来,可北平此时只有一万兵力,且还称不上是精英。同时,建文帝还给朱高炽送来一封信,企图离间他和朱棣的感情,想让他主动投降。
结果朱高炽看都没看,直接将信给朱棣送去,朱棣又将信撕了。接着,朱高炽率领着北平城内的一万兵力,硬是把拥有50万兵力的李景隆给逼退了,这也使得朱高炽一战成名。
朱高炽守住了北平,无疑为朱棣解除后顾之忧,最后朱棣能够顺利攻入南京,朱高炽也是功不可没。
朱棣即位后,开始考虑立储一事。朱高炽为嫡长子,加上留守北平有功,在群臣心中也颇具威望,所以大家都赞成立他太子。最后朱棣考虑到以上原因,还有皇孙朱瞻基,于是决定立朱高炽为太子。
众所周知,朱棣登基后,待在京城的时间并不多,他大多数时间都在北伐,而监国的重任,就交给太子朱高炽。朱高炽在监国期间“朝无废事”,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来,他已经完全具备做皇帝的能力了。
在此期间,没有当上太子,仅被封为汉王的朱高煦,屡次找机会陷害朱高炽。事情败露后,朱棣气得要将他废为庶人,这时候朱高炽不但不计较,还在朱棣面前为他求情,朱高煦这才逃过一劫。
所以说,朱高炽早在即位前,就已经做了很多皇帝的工作了。史书记载:
“当靖难师起,仁宗以世子居守,全城济师。其后成祖乘舆,岁出北征,东宫监国,朝无废事。”
这两句话就总结了,朱高炽在即位前的功绩,已经足以令人称赞。而他即位后,为明朝做出的贡献也并未停止。
首先他并未报复自己的兄弟,反而还对他们进爵封王。朱高炽以德报怨的做法,实在担得上一个“仁”字。
其次他大力推行儒家思想,鼓励大家做一个忠孝之人。并且选用贤能,鼓励百官积极进谏,对于百官好的进言,朱高炽总会一一采纳。这使得当时的朝堂,形成了一种开放且积极正面的局面。
最后他还废除了朱棣时期的一些严苛政策,对建文旧臣进行平反和赦免。另外他注重生产,停止大规模用兵,使百姓得到休养生息的机会,为“仁宣之治”打下良好基础。
综上所述,虽然朱高炽在位不到一年,可他早在靖难之役起,就建立了不少功绩。当他成为皇帝后,更是一直在为百姓着想。这样一位明君,自然能在后世留下高度评价。而大家也会感叹,要是他能活得久一点,明朝的盛世便能延长一些了。
(参考文献《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