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68年,朱元璋正式登基称帝,定都于南京,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从一介草民出身,问鼎至高无上的皇位,朱元璋的崛起,当真足够励志,但即便如此,他依然不满意,因为北方还有元廷。
这一年的七月,朱元璋挑将点兵分数路北上,仅仅一个月的时间,便已经逼近元大都,元顺帝见势不妙,立即带着三公后妃以及皇太子等人逃出大都,经居庸关逃到了上都。
此举意味着元廷在中原的统治结束,而明朝也因此取得了长城以南地区的统治权,连带着将中原王朝已经丢失了四百余年的幽云十六州也一并收回,明朝就此坐稳了中原的江山。
可是逃窜的元廷在北方有建立起了北元的政权,这让朱元璋夜不能寐,于是接连发起了数次北伐,最终成就了不世之功。
天下已定,朱元璋却根本没有闲着,因为他的愿望是让老朱家永享江山,鉴于北方政权的威胁,朱元璋便觉得南京实非都城首选,便有了迁都的打算,此意与太子朱标不谋而合。
朱标是朱元璋的长子,也是他钦定的唯一接班人,既然要迁都,必须先去考察,所以在洪武二十四年的时候,他便派朱标北上考察洛阳和西安两地。
朱标比较了两地的差异后,最终向朱元璋建议迁都应选西安。
可是让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朱标自秦中视察返京后便一病不起,次年便不治而亡。
朱元璋悲痛不已,再也没有精力和心情考虑迁都之事,因为摆在他面前首要任务是另选接班人。
按理来说,朱元璋并不缺候选接班人,他有26个儿子,那么他为何非要将皇位传给孙子?
史书中的一句话揭开了实情,我们一起来看。
朱元璋的嫡长子情节
朱元璋当过佃农放过牛,当过乞丐要过饭,当过和尚撞过钟,放眼整个封建王朝,能有他如此丰富悲惨经历的皇帝,还真不太多。
不过也正是由于他的这些经历,让他骨子里带有底层百姓特有的思想情节,而嫡长子就是其中最为显眼的一点。
嫡长子,是指古代宗法制下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这个儿子是家族的第一继承人。
朱标便是朱元璋与正妻马氏所生下的长子,而他的地位就是嫡长子,所以,自从朱标出生之后,朱元璋就将他定为了唯一的接班人,这点在朱标早逝之前,都没有变过。
朱元璋当上吴王之后,立即册封朱标为世子,朱元璋当上皇帝后,立即又册封朱标为太子,这些都是朱元璋嫡长子情节的具体表现。
朱标倒也很争气,确实有当皇帝的能力,在朱元璋晚年,朱标可以说是他最得力也最为信任的助手。
历史上儿子很多的皇帝并不少,但是像朱元璋和朱标这样能和和睦睦相处一生的并不多,早早地就确立和培养接班人,这不得不说是朱元璋走得一步好棋。
后来的清朝传位方式就比较让人难受了,有时候直到前任皇帝去世,才得知下一任接班人是谁,这就很容易造成混乱,比如说清朝康熙皇帝之后的九子夺嫡,当真算得上一件不幸之事。
皇帝一般都是终身制,朱元璋自然也不例外,他虽然不断向天下昭告朱标的身份,但那些都是在他去世后才会生效。
只是可惜,朱标没能活过朱元璋,在关中巡视之后,便染上了恶疾,从此一病不起,直到一命呜呼。
燕王朱棣的尴尬境地
朱标一死,明廷震动。
好在朱元璋虽然年迈,但龙威犹在,至少他的儿子们还没有人敢乱来。
在不少演绎明初故事的影视中,似乎都着力刻画朱棣的英明神武,甚至还认为朱元璋在朱标去世之后,是想立他为储君的。
但是当我们翻阅正史时,就会发现,自始至终,朱元璋都没有想着立朱棣为储君,因为当时的朱棣,无论从哪方面来说,都不占优势。
燕王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在他之上除了太子朱标外,还有秦王朱樉和晋王朱棡,值得一说的是,这两位仁兄也是朱元璋与马皇后的儿子,血统上也属于嫡子。
而在太子朱标去世的时候,秦王和晋王都还在世,按照当时朱元璋信奉的嫡长子继承制来说,秦王、晋王远远要比燕王够资格。
或许有人认为,朱元璋英明神武,而秦王和晋王又不给力,所以早早就将他们给踢出了,事实上,秦王和晋王并没有我们认为的那样不堪。
朱元璋对燕王朱棣很宠爱,这点倒没错,但他对晋王也很倚重,《中国通史》中就对此有明确的记载:
诸王之中,以晋王、燕王最被倚重。
所以,即便朱元璋想要从儿子中找继承人,燕王也要排在晋王之后,更别说,朱棣的母亲是不是马皇后还存在争议了。
朱允炆的血统优势
朱元璋是个高寿的皇帝,在朱标去世时,他已经六十多岁了,而他100多位孙子中有不少都已经成年。
不过最有资格继承皇位的也只能是朱标的儿子。
朱标有四个儿子,朱允炆只是次子,朱雄英是朱标的长子,只不过朱雄英去世的时间太早,根本没有活到朱标去世,所以他自然无缘皇位。
朱雄英去世之后,朱允炆也就成为了朱标名副其实的长子,而他最终也被朱元璋立为了皇太孙,在朱元璋去世后,他即位称帝,史称建文帝。
至于说朱元璋为何要立朱允炆为储君,其实史书中的这句话,便揭开了实情,即:
而诚纯孝,故不念我乎?
这是在朱标去世后,朱元璋对悲痛欲绝的朱允炆说的一句话,意思是你那么孝顺,难道就不考虑我吗?
有些人认为这句话只是在安慰朱允炆,让他别那么伤心,其实不然,因为这句话已经暗示了朱元璋要立他为储君的打算,如果朱元璋没有这打算,完全可以不管不顾,毕竟他的孙子多了去了。
朱元璋在晚年几乎杀了整个朝堂的功臣,他深知在他之后的皇帝要仁厚,朱标是这样的人,朱允炆也是这样的人,而秦、晋、燕王都不是这样的人,所以他们被朱元璋给否决了。
后来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之后,他的主政方式就延续了朱标的宽大政策,甚至还请求朱元璋修改了《大明律》过分严苛的条文,进而深得人心。
由此可见,在血统上朱允炆属于准皇帝的嫡长子,在性格上又是延续了朱标的仁厚,单单这两点就不是朱棣能比得上的,所以朱元璋说出宽慰朱允炆的那句话时,已经将其当作储君来看待了,这就是朱元璋立孙子为储君的实情。
只不过朱元璋没有想到,权力会改变一个人,朱允炆太着急从叔叔手里抢回权力了,最终激起了朱棣的反叛,进而丢了江山。
参考文献:《明史》/《中国通史》等。
(图网,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