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揭秘唐朝与东北部族关系,契丹人:不给钱就捣蛋

揭秘唐朝与东北部族关系,契丹人:不给钱就捣蛋

关于李唐王朝起源众说纷纭。在李唐王朝统一中原之后,为了确保自己统治的正统性,他们自誉为“陇右李家”。不过著名的史学家陈寅恪先生就提出不同的论点“唐源流出于夷狄,故闺门失礼之事不以为异。”虽然在《旧唐书中》也说了唐朝是西凉李焉之正支后裔(老子的后代)。但且不论父系,李唐一系的血脉中,确实也有东北鲜卑血脉(高祖妻孤独氏,太宗妻长孙氏皆为鲜卑贵族姓氏)。

从李唐王朝对于自己关中血统的执着,也可以从侧面很好地解释了大唐对于政治中心的侧重方向——“重关中,而轻东北”。不过就算是李唐王朝对于自己的鲜卑族的老家(鲜卑族起源于东北大兴安岭一带)。再那么的不情愿相认,好歹也是自己的祖宗之地也不至于数典忘祖,但相对于西北之地,唐朝对于东北的管控却显得有些消极。而这导致的结果是在唐朝中后期以后,东北已经逐渐脱离唐王朝的控制,而导致唐王朝有胜转衰的——安史之乱就是源自于东北,这里俨然成为了支撑叛乱的温床。

虽然李唐对于东北没有西域和漠北那么上心,但是在唐太宗时期,大唐对东北的经略可谓算得上成功,贞观时期,大唐已经基本消灭了突厥等北方游牧民族对于西北的威胁,在内政上也逐渐休养生息。大概恢复到了隋时的战前水平。而腾出手来的唐太宗也准备开始收拾这个如鲠在喉东北之地。此时的李唐对于东北之所以有这么深的执念,原因有二:一为当时东北之地一直残存着反抗实力,这些反抗势力和突厥有很深的联系,隋末起义的将领也多为东北边陲将领——窦建德、刘黑闼等皆有突厥人势力在背后撑腰,因此清除这些残余的反抗势力巩固边疆势在必行。二为,东北乃李唐鲜卑族的发源地,收复东北可以说是很多大唐鲜卑后裔所梦寐以求的事情,为后世荫功之造化。

而此时东北地区各民族羸弱的实力也是唐朝在贞观年间收复东北的绝佳时机。唯一的抵抗势力则为一家独大,称雄东北的——高句丽。而唐朝在经略东北时候,选择的是孤立政策——不断加强与各民族的联系(契丹、室韦、靺鞨),积极参与当地事务,为未来大规模经略东北边疆作积极准备。而这些小的部落和民族也纷纷度对大唐称臣和上供。而到了贞观十九年(645年),东北的九姓少数民族也全部归唐统治,时机成熟的唐太宗开始东征高句丽。《唐太宗亲征高丽诏》中有“契丹蕃长於过折、奚蕃长苏支、燕州刺史李玄正等各率其众,绝其走伏”.可以看出此时这些东北民族也出兵参加对高句丽的讨伐。

对于这些投诚的少数民族,唐朝也是以安抚和赏赐为主。并通过建立大量的羁縻州来将其纳入唐朝版图。

在契丹地置松漠都督府——《新唐书·北狄传》记载“大酋辱纥主曲据又率众归,即其部为玄州,拜曲据刺史,隶营州都督府。未几,窟哥举部内属,乃置松漠都督府”,其首领也被赐予李姓。

在奚地置饶乐都督府——《新唐书·北狄传》记载“帝伐高丽,大酋苏支从战有功。不数年,其长可度者内附,帝为置饶乐都督府,拜可度者使持节六州诸军事、饶乐都督,封楼烦县公,赐李氏。”以统辖之。

在靺鞨成立了黑水府——《新唐书·北狄传》记载“开元十年,其酋倪属利稽来朝,玄宗即拜勃利州刺史。于是安东都护薛泰请置黑水府,以部长为都督、刺史,朝廷为置长史监之,赐府都督姓李氏,名曰献诚”

这些民族的归附当时大唐征服高句丽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不仅增加大唐的国土,更可以直接作为唐朝进攻高句丽的前进基地,缩短了大唐军队的补给线,所以以往“唐军只能维持几个月的攻势,到了高宗时代,由于战线缩短,军队能够整年作战,使高句丽不堪重压终于被破。成功实现了对东北的统治。

虽然在唐高宗时期彻底的消灭了高句丽,但是唐王朝在太宗以后,国力有所减弱,且加之唐王朝当时对外的主攻方向在吐蕃和西域,无暇东顾。中宗、睿宗时期,无力顾及边疆事务。到了唐玄宗上位之后,随着国力的复苏,又开始重新着手经略边疆,但整体而言,其“关中本位制”的基本国策决定了其必然将重点放在吐蕃和西域,虽然唐王朝几次对契丹和奚族等用兵,但绝非积极进取,而是以进为退。通过不断的战争来消极地实现对东北的统治。

契丹叛乱:在武则天在位时期,杀营州都督赵文翙,李尽宗称帝(无上可汗),同时在冀州和幽州战场上击败了名将王孝杰.《新唐书北狄传》记载“武后闻尽忠死,更诏夏官尚书王孝杰、羽林卫将军苏宏晖率兵十七万讨契丹,战东硖石,师败,孝杰死之。万荣席已胜,遂屠幽州。”

奚族叛乱:显庆年间,一向拥立大唐的可度者死后,奚族开始叛乱,显庆五年大唐军队前往镇压,迫于大唐兵威,奚惧乞降。而到了延和元年,奚族又伙同契丹造反,大唐以以左羽林卫大将军幽州都督孙佺、左骁卫将军李楷洛、左威卫将军周以悌帅兵十二万讨伐,但遭大败,孙佺和周以悌被杀。到了玄宗时期,契丹可突于反,胁奚众并附突厥……李诗死,子延宠嗣,与契丹又叛……贞元四年,与室韦攻振武……大和四年,复盗边。可以说在武后到文宗时期,大唐一直是对奚族采取镇抚之策的。

总而言之,唐王朝在中后期在东北边疆之所为,正所谓“叛则讨之”而夷未必惧;“降则抚之”而夷不怀恩。赏罚不明而威信不立,此等经略政策无非“维持现状,不求进取”。甚至是到了唐玄宗后期,安禄山等人为了军功对契丹、奚之屡屡讨伐,更加深了这些民族对于大唐的反抗。

总之唐王朝对于东北地区的经略失败,可归结为几点原因

羁縻州政策的失败——《新唐书·地理志》上说:“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虽然羁縻州政策是一种怀柔政策,但也进一步弱化了朝廷对民族的统治,而且东北地区的羁縻州政策,与其他地方不同。西域的羁縻州政策,西域都护府很好的将军政分开,虽然给予他们独立但在经济和政体上由唐朝控制,且唐朝在西域的羁縻州较小,民族较多。而东北相反,反抗的“契丹、奚族、靺鞨”民族成分单一,多为部落形式,人口众多。有共同的首领,很容易凝聚。因此坐大的这些羁縻州一旦和大唐利益达不成一致或者大唐国内变动就会起兵反抗,不断叛边,攫取钱财。

河北边镇失控——大唐对于东北地区的失控,还有一部分原因就是边镇势力的做大。在唐太宗时期,因为和吐蕃交好,大破突厥,国内有精力对河北边镇进行辖制。但随着唐土关系恶劣,边镇势力做大,河北诸镇开始叫板大唐。武则天时期赵文翙等人因为压迫契丹,导致契丹寇边。唐玄宗时期因为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为谋求军功进攻契丹和奚。

当然,边镇与东北民族之间除了镇压,更还有合作。契丹和奚族的人口不断内迁,也加深了河北的胡化,唐代名将李光弼、安史二号人物史思明皆为东北胡人。安史之乱中也出现了胡人军队的影子。因此河北藩镇的失控导致了大唐丧失了对东北民族的政策主权,导致使大唐对东北管控的失败。

参考文献

《新唐书》《旧唐书》

《试论唐朝东北边疆经略政策的演变及影响》

《唐朝在东北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的羁縻府州》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东北,关系,大唐,契丹,民族,时期,部族,唐朝,王朝,李唐,消息资讯,大唐,契丹,李唐王,奚族,高句丽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东北,关系,大唐,契丹,民族,时期,部族,唐朝,王朝,李唐,消息资讯,大唐,契丹,李唐王,奚族,高句丽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东北,关系,大唐,契丹,民族,时期,部族,唐朝,王朝,李唐,消息资讯,大唐,契丹,李唐王,奚族,高句丽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