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随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从一些史料来看,我以为当时的杜甫肯定没有穷到那个地步,况且他既然天天跑当铺典衣服,想必家里的绫罗绸缎也还不少。可见诗人写诗,既便是诗圣,也不能句句当真——千里作官,为的吃穿。都穷到典衣当袄的份儿了,还干那玩艺儿?
杜甫写作此诗的时候是左拾遗,这个官职有多大?大概相当于当今的政协委员吧?因为上书皇帝为卢绾辩冤,惹恼了肃宗,结果被贬了官。不久他流亡到了四川,可是一到成都,西川节度使裴冕就为他盖了一栋房子。这就是“杜甫草堂”的由来。
裴冕的官职有多大?相当于现在的成都军区司令吧?正儿八经的上将官衔。那么,他为什么要给杜甫盖房子呢?因为杜甫是大诗人嘛,叫他一家子流浪街头,政府丢不起那份人!
后来,接替裴冕的是杜甫最要好的小同学严武,对他的照顾就更不用说了,除了生活上的资助,还聘他为节度府的高参,从六品,佩紫金鱼。这在当时是一种很高的职位,杜甫也以此为荣,并且常在诗中炫耀。可惜不久严武去世,他觉得失去依靠,决定回河南老家。但在临走时,却将偌大个草堂无偿地送给了侄儿,可见当时的他家并不差钱儿。但不知为何,他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却这样写道:“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当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试想,一个大军区司令的好朋友,在当地百姓的心目中应该是个怎样的位置?他不欺负别人就算厚道到家了,怎么别人反倒敢抢他的东西?
当然,我们必须承认“杜诗”在一定程度,也的确反映了当时的一些现实。但是,如果真的要把他的诗歌当作“诗史”来读的话,恐怕就会产生许多无法解释的质疑。还有宋代的陆游,也常在诗中宣扬自家穷得了不得:“数间茅屋镜湖滨,万卷诗书不救贫”。但事实上根本不是那回事。
淳熙十七年,陆游被以“嘲咏风月”的罪名罢官后,却一直领着政府的干薪,在家乡绍兴过着悠闲的生活。然而,此时当地的百姓过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日子呢?他在《首春连阴》中为我们作了生动的描绘:
入春十日九日阴,积雪未解雨复霪;
西家船漏湖水涨,东家驴病街泥深。
去秋宿麦不入土,今年米贵如黄金。
老妪哭子那可听,僵死不覆黔娄衾!
州家遣骑馈春酒,欲饮复止吾何心?
出门空叹岁华速,已见微绿生高林。
村里已经饿死了人,可官府此时却派人给诗人送来了酒和肉。不过陆游有良心,觉得这酒肉实在难以下咽,于是便扔下筷子出门去望天,希望能快点晴起来。这时才发现树叶已经放绿,乡亲们总可以吃树叶活命了。
那么,中国古代的诗人为什么总喜欢宣扬自家的贫穷呢?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君子固穷”吧?
其实,中国诗人最难受的还是在文革期间。至于事实如何,大家都很清楚,在此就无需赘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