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402年,在姚广孝的辅佐下,朱棣把朱允炆赶下皇位,坐上了那个朝思暮想的龙椅。姚广孝拒绝任何赏赐,却在20年后,提一要求,让朱棣坐卧不安!
公元1392年,太子朱标去世后,明太祖朱元璋强忍着内心的伤痛,把年幼的皇孙朱允炆立为新的皇位继承人,从而杜绝其他诸王对皇位的窥觑。
为了皇孙能坐稳帝位,朱元璋也是煞费苦心。先是把原本为太子朱标准备的一番辅佐人马以各种各样的方式给处理了,扫平了皇孙朱允炆继位后的阻碍,接着又开始在功臣名将中紧锣密鼓地搜寻,最适合辅佐朱允炆的文臣武将。
当朱元璋想细无巨细地帮皇孙朱允炆打点好一切时,病魔开始和他纠缠上了。病体缠身的朱元璋,在脑海里回想一番自己为朱允炆未雨绸缪的一切,想着应该可以让朱允炆即位后稳坐帝位了,于是,安然辞世。
年仅21岁的朱允炆即位后,他没有辜负朱元璋对他的厚望,一心勤政,励志于在明朝原本的兴盛情况下再上一台阶。
朱允炆即位后在民生经济上有了突破以后,就开始把精力投入到了削藩一事上。朱允炆对那些个在外当藩王的叔叔们还是有所忌惮的,毕竟这些藩王都用自己的兵权,为了自己能稳坐帝位,得大力削藩了。
朱允炆说干就干,先把一些综合能力相对较弱的藩王开始,最后再去攻克实力最强的藩王,比如朱棣。眼见着在朱允炆的大力削藩政策下,藩王们的结局真的是相当惨烈,有被流放的,有被逼着自尽的。
在北平就任藩王的朱棣看着朱允炆这个侄儿对自己的藩王叔叔们如此心狠手黑,直到这样的厄运很快就要降临到自己身上了。为了规避风险,朱棣想了个歪招,装疯卖傻。
朱棣疯了这事很快就在北平城里传开了,朱允炆派去的眼线很快就把此事报告给了朱允炆,朱允炆信以为真,朱棣因此赢得了不少时间。
朱棣在装疯这段时间里,出入北平王府次数最多的人就属姚广孝了,这是朱棣从南京城里带回来的和尚,一个专门学习旁门左道的还不念经的和尚。
姚广孝是个有抱负的和尚,还是一个非常执着的和尚,自打跟随朱棣来到北平以后,他一直专注于一件事,那就是说服和鼓动朱棣造反。
起兵造反一事对于朱棣而已,其实一开始并没有任何念头,毕竟好好当自己的藩王,比起刀风剑雨的日子而已,还是惬意得多。
奈何朱允炆不愿意让朱棣继续过安稳的藩王日子,没有退路可言的朱棣只能兵行险招,起兵造反。当然,这里面姚广孝的功不可没。
从朱棣起兵之际,姚广孝就一直在给他出谋划策,尽心辅佐。朱棣也不负姚广孝对他的认可,靠着谋略,机智以及勇猛善战,他一次又一次把明军给挫败了。
但战场是残酷的,朱棣也吃了不少败仗,比如在攻打济南时,久攻不下,甚是打击军心。这时候,姚广孝就给朱棣出主意:绕过济南,直奔南京。
这是一个让人出乎意料的打发,可却是一个非常正确的战略方案,朱棣率大军直奔南京,很快就把建文帝朱允炆围攻了在皇宫中。
朱允炆也不是个软骨头皇帝,眼见朱棣这个叔叔把自己逼到死路时,他在皇宫里放了一把大火,看着火势越来越旺的宫殿,眼里丝毫没有惧色。
当朱棣来到皇宫时,眼前一片烧成废墟的瓦砾,还有一具烧得面目全非的尸体。朱棣辨认不出这到底是不是朱允炆,他心里有个深深的怀疑,朱允炆其实还活着。
这事就这样悬在朱棣心中,朱棣一直在担忧,他害怕朱允炆要是还活着,出来振臂一呼,集结军队,虎视眈眈地继续和自己抗战,那么自己这个皇位也就坐不安生了。
为了解忧,朱棣暗地安排人员出去探寻朱允炆的下落,还把一个人给关了起来,这个人就是溥洽。溥洽是明朝的名僧,早年间姚广孝当和尚四处游历古刹时,两人结为好友。建文帝朱允炆放火烧了皇宫后,就不见踪影,传闻说溥洽知道他的下落,还收留了朱允炆。
溥洽是否对朱允炆的下落有所隐瞒,我们不得而知,但从他被朱棣关在牢中15年从未吐口一事上,可见一些端倪,可朱棣仍是不死心,一直把他关在牢里。
直到已然八十多岁的姚广孝在病榻上对前来看望他的朱棣提了这么一个要求:希望朱棣放了溥洽。朱棣看着眼前这个昔日作战的同伴,行将就木,垂垂老矣,无奈地点了点头。
朱棣之所以会完成姚广孝的临终遗愿,那是因为姚广孝在他心里的地位太不一样了,这个似僧又不是僧,似道又不像道的姚广孝,始终对他保持忠心,竭尽全力地辅佐他坐上帝位。
可到了他对靖难有功之臣的封赏时,姚广孝又让朱棣对他另眼相看。嘉奖在前,姚广孝丝毫没有心动,他白天穿上官服,上朝为官,回了家后就穿上僧服,清心寡欲。
朱棣曾想赏赐他官邸,美人,姚广孝通通拒绝了。如此特立独行的姚广孝,用他的特别之处在朱棣心里留下了很深的刻印,为此,朱棣才会对他的临终遗愿如此重视,即使自己心里仍旧放不下对朱允炆下落的搜寻,还是如了姚广孝的遗愿,放了溥洽。君君臣臣,朱棣和姚广孝这一对君臣,实乃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