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这样一位“战神”,一生败绩不断,甚至都没有打过一场胜仗,在战争中还惨遭被俘,即便如此,唐朝君王也十分看重此人,不仅给予了厚望,还赏赐了高官俸禄,让其一生能够纵享荣华富贵。
这样的另类“战神”不仅在唐朝少有,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都是稀缺的存在,此人就是唐朝宗室名将,唐高祖李渊的堂弟李神通。
但他也并不是一无是处,作为皇室至亲,他不仅积极响应了李渊的起义,还让其能够顺利拿下大片疆土,成为唐朝的开国皇帝,同样,他也凭借一己之力帮助了李世民的统治,让他能够在朝堂上下站稳脚跟,有自己的势力。
明晰形势,清醒站队
大业十三年,隋末爆发了农民起义,国内一片混乱,李渊便在太原举起了义旗,以此来推翻隋王朝的统治,李神通得知自己的堂兄要在太原起兵,于是给予了大力支持,举兵响应李渊的起兵行为。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李氏宗亲并没有太多人看好李渊,李神通自然而然也就成为了唯一一个在外地响应的宗亲,得到支持的李渊十分感激他的此番行为,顿时士气大增。
随后,他便在关中扎根,自称为关中道行军总管,并且任命身边的人高位官职,这也为李渊打天下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李渊在度过黄河后便成功与他顺利会师,至此,也就不费吹灰之力拿下了关中这一块根据地。
念在李神通的功劳上,特意嘉奖,封其为光禄大夫、郑国公。在之后的时间里,李渊势如破竹,很快便掌握了大权,在公元前618年,登上了皇位,重重地嘉赏了昔日并肩作战的各位战友,其中就包括李神通,他也一举成为了淮安王。
屡战屡败,成为另类战神
在李渊登上皇位之后,随即任命李神通为右翊卫大将军,之后又让他担任山东道安抚大使一职,可以说当时山东一带的各路兵马都受他节制,有较大的权力。
在武德二年,李神通与宇文化及在魏县展开交战,双方僵持不下,最终在李神通实力性地压到下,宇文化及终于抵抗不住,开始撤退,逃往聊城。
他们的观点不同之处在于,李神通认为此时大军长期暴露在外,应当全力攻下聊城,夺取财物,以此来奖励士兵。
但崔干认为,如今局势不能够再拖下去,马上就会将自身兵力陷入内外受敌的境地,应当接受他的投降,从一定程度上保持我方兵力,在之后也能够全心投入战争中。
但是,此时宇文化及的弟弟得知这一消息后,立马运粮赶来接济,随着粮食问题被解决,城中的兵力也逐渐恢复,战斗力直线上升。
李神通却在此时准备攻城,在即将攻下城的时候,贝州刺史赵君德率先抢占先机,心生嫉妒,于是采取了收兵不战的措施,此后窦建德的军队前来攻取聊城,一路披荆斩棘,来势不可阻挡,将李神通、同安公主等人俘虏,此次征战也以失败告终。
尽管是一位“常败将军”,但是却因为自身与帝王的关系以及一片忠心也赢得了皇帝的肯定。在作为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遭受围堵时,他积极带兵响应,以此来保护李渊周全,在李渊渡过黄河之后,顺利将关中这块土地献给他。
从此,他也成为了李渊的左膀右臂,也深受皇帝的肯定,作为一起打天下的老臣,尽管是屡战屡败,也不影响他今后仕途的发展。他不仅与唐高祖李渊有着较深的交情,与李世民也十分交好,这也注定他今后也即将有着升官的机遇。
在登上皇位之后,李世民与群臣商议有关开国元勋的爵位食邑,命人在宫殿下唱名公布,并且和群臣说:“如今,已经将各位的功劳赏赐全部一并公布,有任何异议,都可以申明。”
面对着这份名单,群臣议论纷纷,还有些将领争先恐后地要夺取功劳,此时李神通也一样,于是他向皇帝进言认为自己的功劳应该大于房玄龄等人,因为他是响应义旗第一人。
纵观李神通的一生,可以说是军事上的“庸才”,在面对敌方投降时,想的不是天下战局与今后战况,却是只图眼前利益,为夺取财物来嘉赏士兵,种种举动都为之后战局的转变奠定了基础。
作为皇室至亲,他与李世民的关系也十分交好,在朝堂上尽管是直言不讳,李世民也只是训斥几句,没有任何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