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唐朝与吐蕃之交:唐朝文教政策对吐蕃教育产生的影响

唐朝与吐蕃之交:唐朝文教政策对吐蕃教育产生的影响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出自唐·王维的《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的确,唐朝是一个惊艳了无数人的时代,其中《新唐书》写道:

“观夫开元之治也,则横制六合,骏奔百蛮”。

不论是社会、经济上的繁荣,还是文化、思想上的包容,其都让人心生向往,哪怕后来国灭,诗人、文者常常写诗或写文章来赞叹和怀念那时的盛世之景。有诗为证:

“高台造云端,遐瞰周四垠。雄都定鼎地,势据万国尊。”

正是因为如此,唐朝与周边的少数地区的关系比较

亲密、和平交流

,唐朝也愈发的繁荣昌盛,话又说回来,在这样的

宽松、开放

的环境下,唐朝的

文教政策有哪

些发展呢?对周边少数民族国家有什么影响呢?

接下来以

吐蕃

为例,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唐朝的

文教政策

对各国家教育

的影响

一、唐朝包容开放的环境

1、文化上:儒家为主,各家为辅

自从汉武帝实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之后,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历朝历代的

正统思想

。而不同时期,这个思想都会根据统治者的

需求而改变、发展

到了唐朝时期,

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之景,使得

这个时期的社会愈发繁荣、开放、包容,而那时的儒家思想自然也不例外,其大致以

儒、道、佛三家

思想融合、互补、发展,这也导致了唐时期的文教思想博采众长,吸取了各家的优势特点。

彼时,唐朝是一个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民族间矛盾频发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唐朝统治者决定以

儒家思想为主导,扶持道、佛两

家为辅,来维持各民族间的平衡。

唐朝的统治者一般使用儒家的

伦理道德维系社会

,他们不仅推崇“

以文治国”

,还认为

“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推崇

“以孝治国”,

也将儒家的经书,例如《孝经》等书籍作为教化内容,科举选官的依据。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唐太宗被少数民族尊称为

“天可汗”

,和其他的皇帝相比,他真正的做到了平等对待少数民族。据说,唐太宗提到此事时,好不得意的夸赞自己: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后来唐朝的文教政策中也包含其

“推恩示信”

“爱之如一”

的思想。要明白,当时唐朝为各国中心,各国教育都会受到其文教包容思想影响,而吐蕃只是其中一个罢了。

这类政策的实行不仅仅使唐朝得以

休养生息、培养大量人才

,一举

奠定

了贞观之治的盛世景象,也影响了

吐蕃

的发展,社会经济共同壮大起来。

2、制度上:和亲制度,文化传播

事实上,唐初刚刚建立的采用

和亲制度维护政权

,也让吐蕃这个国家

受益良多

《资治通鉴》中记载此事为:

“刘文静劝李渊与突厥相结,资其士马以益兵势。渊从之……如开皇之时。……若但和亲,坐受宝货,亦唯可汗所择”

,可见与唐和亲对其他国家来说

好处颇多

后来唐朝成为

世界经济中心,

甚至许多外国人来唐学习、交流等,唐朝也没有改变这一条政策,仍然

延续着这个制度

,欲通过和亲的方式

将公主远嫁如吐蕃

、突厥、回迄等国家,达到来

巩固统治的目的

有史料提到,

“北狄世为寇乱……朕熟思之,唯有两策:选徒十万,击而虏之……百年无事,此一策也;若遂其来请,结以婚姻,……亦足三十年安静,此亦一策也……”

,当时唐太宗提出了两个

解决

方法,而臣子房玄龄十分赞同的认为

“和亲之策,实天下幸甚”

正是因为如此,后来才有了

吐蕃与唐

的和亲,这个政策让唐和吐蕃形成名义上的

“舅甥和叶社稷如一统,情谊绵长”

的舅甥关系以及

军事同盟

,二者之间的稳定和平关系也让

吐蕃

愈发的

繁荣昌盛

根据唐蕃会盟碑上的文献记载

文成公主和金城

公主先后入藏:

“……和叶社稷如一,于贞观之岁,迎娶文成公主……重协社稷如一,更续姻好。景龙之岁,迎娶金城公主降嫁赞普之衙……舅甥和叶社稷如一统,情谊绵长……”

两位公主的入藏为吐蕃带来的

翻天覆地

的变化,特别是当时

唐朝先进的汉文化、文教政策

等深深的影响了吐蕃人

的教育

例如,公主的陪嫁中有

《诗经》、《礼记》、《左传》

等汉文化著作,

医学、天文历法

等书籍,为吐蕃人学习先进的汉文化提供

了一个机会

如果说这些

书籍可以直接

作为吐蕃人学习的知识内容,那么陪嫁的一些能工巧匠,尤其

是精通纸墨

的工匠为吐蕃提供了

学习的工具

,直接推动了吐蕃的教育发展水平。

况且,两位公主均

为佛教徒

,因而都带来来大量的佛教的

经学著作

,使得藏区的佛教兴盛,

打击

影响吐蕃统治者政权

当地苯教,

这让吐蕃的当权者异常的喜爱佛教,故而藏区的寺院林立。

这种行为直接让吐蕃形成了一种特别的教育方式——

寺院教育,也被称为“学在寺院”。

自从西藏的第一座佛教

寺院桑耶寺

的建立,首次剃度出家的“七觉士”出现以后,吐蕃的其他寺院纷纷效仿开展了培养佛教人才的一些活动,至此

吐蕃的寺院教育开始

了。

要知道

“寒门难出贵子”

,古代和现在的教育环境不同,平民百姓是

没有钱财和书籍学习

知识的,如果真的想要学习怎么办,对于

没钱的穷苦百姓来

说就是最好的办法便是出家,寺院里

会教授一些知识

,例如,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早期便是出家人。

当然,如果是一般时间,寺院的知识资源很有限,又有

“教会徒弟,饿死师傅”

的思想,人们在寺院学到的东西有限。

恰巧的是吐蕃这一时期,佛教兴盛,

急需大量

的能够翻译佛教经书的人才,人才紧缺的寺院不仅不会为难求学的人,还会用心教,这变造成了吐蕃“

学在寺院

”的现象出现。

吐蕃的教育也形成了一种特殊教育,即佛家

典籍的教学、翻译

相结合,其中翻译的佛教经典便有两位公主带来的

汉化佛学文化

,这使得佛教文化在吐蕃得以迅速普及同时人们学到更多

汉文化的知识。

二、文教事业的繁荣

1、多样化的教育形式

吐蕃的教育与唐代的

文教事业的繁荣有关,其繁荣的体现

便是

多种多样的教育形式。

唐朝时期,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隋朝开创的科举制度,让教育不但能够直接为统治者们服务,还能选拔满意的人才。有史料证明,

“唐代科举之盛,肇于高宗之时,成于玄宗之代而极于德宗之世。”

除了这种

官方

办理的

国学、太学

等之外,唐朝的

私学之风

盛行。那时唐朝出现

私学和官学共存发展的局面。鉴于这种

宽松学习环境下,才让更多的百姓读书识字,让他们多了一个上升的

机会

、一条平步青云的

此外,唐朝的文教事业包含

了“华夷一家”的

思想,故而那时流行一种

求学制度

,允许少数民族国家的人来唐学习交流,换句话说,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大唐就有了如今的

留学制度。

甚至当时的少数民族人才学成不想回国,还能够参加唐朝的

科举制度

,成为唐时的官员,其社会的开明类似于现代文明社会。

据《通典》记载:

“贞观五年……增筑学舍千二百间。国学、太学、四门亦增生员,其书、算各置博士,凡三千二百六十员……无何,高丽……吐蕃诸国酋长,亦遣子弟请入国学。于是国学之内八千余人”,

可见当时来唐求学的人数众多。

这些求学的人中便有吐蕃人,当时他们

来到唐朝求学

,主要学习了儒家经典和算学、天文历算和医药等方面吐蕃缺少的知识。等到他们回国后不仅将这些知

识传播了下去

,还通过自己所学掌握的儒学知识融入到吐蕃的政治、教育思想当中,担任了

吐蕃的重臣。

再加上吐蕃统治者松赞干布十分的有能力、有眼界,他大胆的

引入外族文化,

例如

汉族文化和印度佛教文化

等用来发展吐蕃,使得吐蕃愈发强盛。

三、结语

总的来说,从吐蕃的教育特点中就能

管中窥豹

,可见唐朝的

文教政策对吐蕃这个国家影响之深远。

其中,影响最大的便是

和亲政策

求学政策

二者通过和亲政策将

两国

关系拉近、

加强了

两个民族

之间的联系,也共同

维护了各自边疆

的安定发展,为两个国家的繁荣提供了一个

和平稳定

的环境,尤其是对后来唐朝

连续的两个盛世的开展,影响颇重

再者便是

求学政策

,这一政策十分体现了唐朝的

包容、平等

思想,其不单单为各国的学子提供了一个学习先进文化的求学机会和平台,还帮助了如

吐蕃类

似的国家培养人才同时

也彰显了大唐风范。

参考文献

《唐朝文教政策对吐蕃教育的影响》

《唐代教育发展特点》

《唐朝与吐蕃关系的特点概括》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社会,国家,民族,教育,唐朝,产生的,吐蕃,思想,政策,文教,观点评论,寺院,佛教,叶社稷,唐朝,文教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社会,国家,民族,教育,唐朝,产生的,吐蕃,思想,政策,文教,观点评论,寺院,佛教,叶社稷,唐朝,文教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社会,国家,民族,教育,唐朝,产生的,吐蕃,思想,政策,文教,观点评论,寺院,佛教,叶社稷,唐朝,文教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