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赵匡胤迁都洛阳,群臣反对,悲愤做出一预言,百年后成真

赵匡胤迁都洛阳,群臣反对,悲愤做出一预言,百年后成真

北宋开国之初,就把都城放在了开封了。

有着恢复汉唐疆域雄心的赵匡胤一直想迁都洛阳,却始终被群臣所反对。

面对反对的群臣,悲愤的赵匡胤当着满朝文武说出了一个大胆的预言,结果没想到,在宋朝建国百年之后应验。

那么赵匡胤究竟说了什么预言?

宋朝一直都自认为是汉唐的传承者,是三皇五帝一脉延续下来的正统唯一合法继承者。

在建国之初,赵宋就打算恢复汉唐的疆域,实现国家的大一统。

为此,赵宋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只是把开封当作临时的陪都,等汉中恢复生产,打好基础后,再分两步走。

第一步回迁到洛阳,等到实力完全恢复到盛唐的国力,再实行第二步回迁到长安。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要迁回去,为啥不一开始就迁回,反而先在开封定都,这不是浪费时间和物资嘛?

原因简单,就是开封在当时比洛阳和长安的基础好太多。

自长安和洛阳被黄巢的大军烧毁之后,历经游牧政权的不断迭代,战乱与瘟疫,几乎是每隔几年,长安和洛阳就要被毁坏一次。

不是你烧过来,就是我烧过去,很多基础设施都损坏严重。

混乱的局势,导致长安洛阳这两个城市目标太显眼。

很多军阀都对其垂涎,毕竟在他们的眼里,似乎只要得到了长安洛阳,就是得到了龙兴之地,就继承了汉唐正统。

为了躲避战乱,很多百姓都迁出了这两座城,人口的凋敝,经济的衰落,这两座兴盛了千年的城市彻底的失去了往日的辉煌。

而反观开封,地处中原,历四朝都是都城,经营了几百年,有着配套齐全的生活设施,浓郁的商业氛围(整个城市早就没有了当初像唐朝那样的坊市隔离规划)早就成了当时最为繁华的都市。

在开封城,只要是临街的房屋,基本上都是一楼做生意,二楼住宿,因为取消了宵禁制度,夜市经济异常的繁荣,很多门店晚上凌晨三点关门,到了五点又开了。

当时的开封城,还出现了当时从未有的具有超级防御力的三重城墙和巨大的仓库。

可以说,只要城内的粮草充足,守城士兵不放弃,在冷兵器时代,想要攻入开封简直比登天还难。

然而这些也都只是一些一般优点。

开封能成为北宋的首都最大的优势还在于交通的便利。

北方城市特别像长安和洛阳这样超大规模城市的落寞,最为主要的就是因为战乱,导致人口大量的南迁。

人口就意味着财富,意味着劳动力。

宋朝建立之初,关中地区遭受到严重的破坏,生产力极为低下,已经无法负担起洛阳和长安作为大都市的物资补给。

而自隋唐就开通的大运河中通济渠部分,正好流经开封,就可以将大量的粮食和物资源源不断地运送过来,满足开封每日的物资需求。

可是既然开封这么好,为啥太祖皇帝会一直想着要迁都回洛阳呢?

根据《长篇》记载,宋太祖建国之初就说过一句话:“迁河南末已,久当迁长安”。

为何赵匡胤会说河南末已,久当迁长安?

这里的“末”字究竟指的是什么?

只要稍微了解一点宋朝历史的人都知道一个常识,自宋朝自建国以来,一个问题就一直困扰大宋朝廷——冗兵。

对于这个问题,现在很多史学界的解读为是一项福利政策,就是在灾荒年份,吸收大量的流民入伍防止民变。

但这只是表面的解释,吸收流民入禁军真正的目的是用大量禁军士兵的身体,去阻挡北方强悍游牧民族的骑兵。

开封处于中原之地,四处无险可收,虽然交通是四方八达,但是对于敌人来说也是如此。

更加可怕的是,燕云十六州在契丹人手里,宋朝几乎没有任何屏障来阻挡强大的契丹骑兵冲锋。

因此在作战的时候,往往需要很多的士兵拿着盾牌,组成人盾牌,来阻挡骑兵的冲锋,以防止骑兵将宋军冲垮,造成全军覆没,这也是宋朝比历代王朝更加重视排兵布阵的主要原因。

汉唐会把都城建在长安和洛阳是因为长安和洛阳,都是以山为城墙,以河为护城池,易守难攻。

这也只是赵匡胤对迁都的思虑之一,此外还有一点。

赵匡胤非常清楚,要解决自唐朝以来藩镇割据的问题,就必须要限制武将的权力,并保持中央的实力要远远大于地方。

只有这样才能防止武将因为权力过大或者实力过强威胁到朝廷。

无论是北宋还是南宋,或者是被北方游牧国家打的多么惨不忍睹,更者国家财政负担多么重,都坚持两个政策不动摇。

一个是重文轻武;一个是在京师开封一直要保有大量的兵力。

最关键的问题来了,朝廷中央要保持绝对优势的兵力,那么这个军队的保有量究竟是多少呢?

在太祖时期的禁军人数一直保持在二十万左右,这个人数在当时已经是相当可怕了。

也即是说,这二十万基本上都是靠着国家吃饭的职业军人。

赵匡胤自己就是军人出身,懂得一只优秀的军队在质不在量,这样的认识在同南唐的战斗中,就已经被证实了。

因此维持一只二十万人,且训练有素的禁军,的确有实力单挑任何一只地方军事力量,甚至包括北方的契丹。

但就是这样,太祖还是觉得二十多万的禁军太多,占有国家很大的财力支出。

于是就想着迁到洛阳和长安,朝廷凭借着地势之险,就不需要那么多禁军。

稍微训练十万左右的精锐禁军,就完全可以控制全国。

太祖曰:“去其冗弱,又亲校其击刺骑射之艺,今悉为精锐”

迁都既然可以省去大量的财力来维持巨大的禁军开销,又可以免去地势上防御的缺陷,利国又利民,为何会遭到大部分臣子的反对呢?

关于太祖提出迁都的计划,在《长篇》中有详细的记载,我在这里只摘取最为重要的一段。

上曰:吾将西迁者无它,欲将山河之胜而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

王又言:”在德不在险“

上不答。

王出,上顾左右曰:”晋王之言固善,今姑从之,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

在这段史料中,晋王就是大名鼎鼎历史谜案“烛影斧身”的主角,北宋第二个皇帝赵匡义。

从这段史料中,太祖非常明确的指出西迁的目的,但是晋王却说出“安天下在德不在险”这样打脸的话,难道他不知道这宋氏天下就是从后周孤儿寡母手里抢来的吗?

宋朝是通过兵变获得的天下,政权交替没有流血。

这里少不了后周大部分官员和世家大族的支持。

为了能稳定的统治,赵匡胤下旨优待后周的王室,后周的王公贵族,世家大族的待遇和特权不变。

这次后周的世家大族,在汴梁都是经营了几代甚至几十代,关系错综复杂,树大根深。

如果依照太祖的想法迁都洛阳,这些世家豪族就要离开故土,拖家带口的来到人生都不熟的洛阳,一切都要从头再来。

晋王看到群臣们的需求,就当仁不让的成为了他们的代言人,在朝堂上公然的和太祖抬杠。

而太祖听到晋王说出“安天下在德不在险”就明白了晋王的意图,因此也就不在废话。

因为他很清楚,和这些抱有私心的人说道理,无非就是浪费时间。

毕竟,太祖知道只要他手里有军权,最后还是由他说的算,毕竟在豪门世族也怕菜刀

但是,在议论这件事情的几个月后,就发生了历史有名的“烛影斧身”事件,赵匡胤忽然去世,由晋王赵匡义即位。

在历史档案中,至今都没有找到正式的关于赵匡义的即位诏书。

更加奇怪,随后赵匡义即位,也没有朝中大臣反对,这对于热衷于讲究礼法的宋朝士大夫截然不同啊。

由此可见,赵匡胤的死,绝对和迁都有关。

太祖对不迁都的后果,早就说过一句“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的判断。

这句话中,这个“殚”字的意思既是“枯竭”。

作为君王,说出民力枯竭的话,也即是暗示了国家将要败亡之征兆。

果然,到了徽宗时期,一个住在汴梁的普通人家一天所需要的生活费就高达恐怖的100文,且汴梁的禁军人数到达了惊人的100万。

可以说,在徽宗时期宋朝的经济已经接近崩溃,人民的负担也是巨大,方腊的暴动就是最好的证明。

靖康元年,金军攻破汴梁,几百万禁军不战自溃,宋朝就成了自秦汉以来,第一个被外族所灭的中原王朝。

赵匡胤出生于乱世,他自己也曾经多次和契丹骑兵作战,深知如果在汴梁建都,会有怎样的危险,因此对迁都之事非常重视。

然而,宋朝的群臣为了自己的利益,全然不顾国家民族的危险,贪恋繁华温柔乡。

百年之后的靖康之难,这些当初反对南迁的豪门世家之后,以及晋王之后的宋徽宗,被金人像赶牲口一般的赶到北方苦寒之地,试想太祖皇帝如果地下有知,恐怕也只能一声长叹吧。

《宋史》

《长编》

《资治通鉴》

《旧五代时》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群臣,洛阳,赵匡胤,长安,问题,宋朝,开封,迁都,城市,预言,故事传记,洛阳,赵匡胤,长安,开封,晋王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群臣,洛阳,赵匡胤,长安,问题,宋朝,开封,迁都,城市,预言,故事传记,洛阳,赵匡胤,长安,开封,晋王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群臣,洛阳,赵匡胤,长安,问题,宋朝,开封,迁都,城市,预言,故事传记,洛阳,赵匡胤,长安,开封,晋王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