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山一战,南宋军惨败,左丞相陆秀夫见事情已经不可为,便先让妻儿跳海,随后抱着年幼的赵昺纵身一跃,宋数百年的国祚就此断绝,这是华夏的历史篇章中最沉重的一页。
首先聚集在崖山的南宋小朝廷,那些战斗的军队,便是对南宋最忠诚的存在了,即使最乐观的人,也不认为南宋可以夺回故土,击败蒙古,很多人在那里是求仁得仁的,另外靖康之变中投降的皇室人员,特别是女眷在北方悲惨的遭遇,也让家眷们大都怀着必死的决心,宋朝文风昌盛,气节的概念还是深入了人心的,种种原因,让这南宋悲剧的最后一幕,充满了感染力。
一.南宋局势其实已经不可为
1.崖山海战前绝望的处境
崖山海战前,忽必烈甚至已经攻占了海南岛,南宋小朝廷其实已经没有立锥之地了,崖山从某种意义上就是绝地,战前张弘范最害怕的不是失败,而是赵昺继续逃跑,也说明了问题的本质。
崖山海战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充满了仪式感,他是宿命的最后一个脚印,对于王朝和民众都是如此,宋朝是开民智的朝代,去了那里打仗,会发生什么,人们早就心中有数了。
2.陆秀夫的感染力
悲剧的最高潮,是具有艺术上的感染力的,汉人王朝第一个真正的被从法统到肉体都灭绝的存在,就在那艘大船上,这是一种真正的悲哀,是具有强大的穿透力的。崖山的人们,都早有死志,他们要是想跑早就跑掉了,在看见陆秀夫抱着赵昺跳海的瞬间,人们也最终迎来了解脱,求仁得仁了。
二.蒙古的暴虐与痛苦的回忆,儒家的不妥协
1.蒙古异民族政权的本质
蒙古对南宋的攻灭,不是唐代隋,不是宋代周,他是异民族的胜利,是另一种文化的胜利,这让失败变得更加的痛苦。蒙古在对北方长期的占领中,在长期南征的军事行动中表现出来的暴虐,没有一点点华夏文化圈王朝更迭的氛围,在宋宽松的政治环境中成长的臣民们,对蒙古的厌恶是全方位的。
对这样的政权妥协,对张弘范这样的叛徒投降,会被所有的人所不齿,人要对他们很久之前就建立的价值观负责,既然皇帝已经跳海,那么臣民必然追随不是理所应当的事情吗?
2.靖康耻中投降之人悲惨的境遇
被金国掳掠走的皇帝的悲哀,特别是金军对皇家女眷的,对富豪家庭女子的侮辱,在中国历史中都是绝无仅有的残暴,这样的事情离现在并不那么遥远。比金国人还要野蛮的蒙古人,高贵的皇族女眷,投降后会发生什么不是一目了然吗?
崖山八百名赵宋宗亲的投海,就是宋皇室对北方政权最大的轻蔑。相信女性的感染力吧,家庭中的母亲抱着子女跳海后,剩下的男人会苟且偷生得很少,何况蒙古人几乎是不留俘虏的,跳海好歹也是一具全尸。
3.宋长期的人文主义教育的反馈
宋朝的文化教育是成功的,大量的书院,让底层人民也有接受儒家思想的机会,程朱理学中对于气节的欣赏,在很多人的心目中都是存在的。宋这个王朝虽然对于武将有些苛刻,但是对于文臣还是包容的,他的发达的商业让社会充满了活力。
总之,这是一个百姓稍微活的能滋润一点的古代王朝。他是被赤裸裸的军事力量推翻的,在政治上和文化上,蒙元几乎没有任何让人称道的地方,这点不但读书人看在眼里,就是粗通文墨的士兵也是心中雪亮,死就死了,历来只有怕死的皇帝和百官,士兵和百姓家眷,是不惜死的。
三.可能被艺术化的描写
1.崖山海战的记载
七日,浮尸出于海十余万人,是史料中十万人的记载,请注意,浮尸是包括战死的士兵,撤退的时候战船倾覆的军民甚至包括张弘范的部队尸体的,在一场混乱的,自然力量也参与的战斗中,说十万浮尸都是南宋殉节的居民,是过于罗曼蒂克的想法了。
乱军中笔者估计一半人都是落海而不是跳海身亡的,宋也确实是气数已尽了,一阵突如其来的狂风暴雨,吹回和打翻了很多已经有成功撤离迹象的战船,否则虽然华夏几乎已经无立锥之地,但是东南亚甚至澳大利亚,还是存在着安身立命的场所的。
2.万人投海的另一解释
关于宋末万人跳海。除了崖山战场投海外,还有福建浙江等各地书生投海共有十万人的说法,甚至说朝鲜日本也有为宋室殉节者,对此笔者是存疑的,这很可能是书生的自夸之词。真正存在死志的,在崖山已经求仁得仁了。
但是这种说法背后,却是古代华夏文人浓浓的不甘,蒙元被称为中国正统朝代甚至都受到了质疑,这个大搞屠杀的政权,在中国负有千万甚至上亿人的血债,元朝甚至清朝的文人,由于政治高压不敢批评时政,很可能将感情都借崖山海战宣泄了出来。
这些汉军,这些灭亡了宋朝的汉军,倒是很快又迎来了另一个十万人,蒙古攻倭国不克,神风来袭,战船崩裂,海上浮尸遍野,恐不下十万人。最后还是日本人或者是海神间接帮宋稍雪前耻,这真是让国人五味杂陈的历史事件。
3.崖山后无中国的哀思
崖山过后无中国,也是日本学者的观点,考虑到明末的抵抗情况,好像确实有骨气的人在宋末死了很多。
从元开始,读书人确实和前代不同了,一根重要的根骨,仿佛在崖山已经被抽取了一般。中国的士大夫文化,璀璨的商业文化,完全不见了踪影,就连纯正的得国甚正的明朝,处处标榜正统,仿佛也缺少了什么。笔者想,这一切最终还是要在崖山的海战战场去寻找的。
一些最勇敢和高贵的血脉,是不是会随着寄主肉体的消亡而消失呢,每一个中国人,有机会都应该去崖山看看那看似平静的海面的,七百多年前,有个宰相抱着幼年皇帝义无反顾的跃入大海,几天后,这里的海面上飘满了忠勇者的尸体。那些在临安就投降的苟且的百官,在后半生的梦境中,一定是会经常感受到无言的惊恐和愧疚的。
结语:
崖山海战,华夏文化传承毁灭的休止符,十万人跳海给皇帝殉葬的说法,背后包含着文人深切的悲哀,这是一种情绪,十万人的说法是一种宣泄,他背后是对自身文明的自豪感和被折辱后的愤怒。如果将其当成事实看待的话,那么大量殉节跳海的军民,赴死的决心可能早就已经下定了,崖山本来就是死志明确的南宋君臣选定的升天之地。
蒙古的残暴,靖康之耻中宋朝投降宗室的悲惨,宋朝的程朱理学对读书人的要求都是崖山大量军民殉节的原因,其实我们不用纠结十万具尸体到底是跳海而死还是战死,甚至不用纠结十万尸体中有多少蒙军的存在,我们只要感受那种屈辱的情绪,牢记国家灭亡带来的悲痛,才不枉先人用生命给我们上的血淋淋的一课。
参考资料:
《宋史》
《元史》
《上下五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