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初年,文坛随着天下局势的稳定而日渐恢复繁盛,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无疑就是被合称为“初唐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了。尽管在不同人看来,这四人的排列顺序各有不同,但他们的才华都可谓得到了人们广泛的认可,其中尤其以创作《滕王阁序》的王勃和相传七岁就作《咏鹅》一诗的骆宾王最为今人所熟知。然而,虽然个个都堪称才华横溢,但初唐四杰也都拥有相当坎坷曲折的命运——他们当中两个溺水而亡,一个被杀,竟然只有一人得到了善终。
唐高宗上元二年(675),洪州都督阎伯玙为庆贺滕王阁重修完成而大宴宾客,席间正巧途经南昌,便应邀参会的王勃一气呵成写就了传世名篇《滕王阁序》,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句至今为人津津乐道。实际上,王勃过人的天赋早在其幼年时期就已经展露无遗,他九岁时就曾为著名学者颜师古所作的《汉书注》指摘错漏之处,写成十卷《指瑕》。
十六岁时,王勃幽素科试及第,被封为朝散郎,后前往沛王府担任修撰,深受沛王李贤的喜爱。一次沛王与英王斗鸡时,王勃戏作了一篇《檄英王鸡文》助兴,唐高宗得知后却认为他既没有尽到督促沛王的责任,还有挑拨兄弟之间关系之嫌,于是下诏将其逐出了长安。离开长安后的王勃在虢州当上了参军,但因为私自杀害官奴而被判死罪,所幸遇到大赦才免于一死。
相比于自己受罚,更让王勃难受的是他的父亲受到其牵连而被贬到了偏远的交趾,也就是今天的越南河内西北部一带担任县令。正是为了探望父亲,他才会一路南下并途经南昌。上元三年(676),王勃在从交趾返程的途中不慎落水,最终惊悸而死。
与王勃同为溺亡的还有卢照邻,他生于隋唐时期豪门范阳卢氏,十岁时就前往江南跟随名师学习。学成之后,他前往长安求仕,并得到了朝中重臣来济的赏识。后来,他被唐高宗的叔叔邓王李元裕奉为宾客,甚至被其称赞道:“此吾之相如。”
追随邓王长达十年后,卢照邻被任命为益州新都尉,他在蜀地一待就是五年,随后前往了洛阳。在洛阳,卢照邻因为作品中有一句“梁家画阁中天起,汉帝金茎云外直”遭到了权臣武三思的厌恶,甚至因此被关进了大牢。被友人救出后,卢照邻染上了风疾,因为重病缠身,他甚至提前为自己造好了坟墓,每晚睡在其中。最终,因为不堪病痛折磨,卢照邻投颍水自尽。
骆宾王因一首《咏鹅》成为了无数人对古诗词的启蒙,他本是青州博昌县令之子,在父亲死后生活一度十分拮据。永徽年间,他被道王李元庆征辟,但他因为耻于自我夸耀而没有应命。在短暂出任奉礼郎、东台详正学士等官职后,他因事被贬往边关,后来又前往蜀地成为了姚州道大总管李义的幕僚。
光宅元年(684),唐朝开国功臣李勣的孙子李敬业为推翻临朝称制的武则天而在扬州起兵,骆宾王参与其中,并为其撰写了《讨武曌檄》。后来徐敬业兵败身死,骆宾王则下落不明。《资治通鉴》认为骆宾王也死在了乱军之中,而《朝野佥载》则说他是投江而死,也有说法认为他从此隐姓埋名,甚至出家当了和尚。
唯一得到善终的就是杨炯了,他生于华州华阴县,也就是今天的陕西省华阴市一带。自幼便被誉为神童的杨炯年仅十一岁就在弘文馆待制,但直到十六年后才递补为了秘书省校书郎。永隆二年(681),杨炯在中书侍郎薛元超的推荐下升任崇文馆学士,次年又被提拔为太子詹事司直,总算从之前的九品官升到了七品。
然而,还没高兴多久,杨炯便受到跟随徐敬业起兵的伯父的影响而被贬到了梓州担任司法参军。如意元年(692),杨炯被调往盈川担任县令,次年他便卒于任上。按照《旧唐书》的说法,杨炯在任期间手段十分严厉,经常责罚下属,但时至今日盈川仍有纪念杨炯的祠堂,这或许说明了当地百姓对他还是十分爱戴的。
综上所述,“初唐四杰”中的王勃和卢照邻都是溺水而死,只不过一个是不慎落水一个是主动投水。甚至,如果按照《朝野佥载》的说法,那骆宾王就也是投水自尽的。四人当中,唯一算是善终的杨炯也曾遭遇待制十六年不被任用、受牵连被贬官等重大挫折,最终尽管才华绝世,但却只能在小小的县令岗位上去世,着实令人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