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对弄臣的态度,基本上一句台词就能说清楚:喜欢的时候叫人家小甜甜,不喜欢的时候就要人家的命!王毛仲作为唐玄宗身边的弄臣,就是这种情况。但我们从唐玄宗杀王毛仲一世看,这时候的李三郎的智商还是绝对在线的。
王毛仲是高丽人(当时被称为扶余族),因为他老爸做游击将军的时候犯了事,所以王毛仲也跟着受了牵连,成了一名官奴,被发配到临淄王李隆基的府邸做奴才,但这反而成了王毛仲的机会,他不愧是做奴才的料,聪明机灵又善解人意,很快就成了李隆基最知心的玩伴。
当时的李唐宗室们刚刚摆脱武则天的阴影,却转身又迎来韦皇后的庞大杀机。唐中宗李显是个耙耳朵,对韦皇后言听计从,甚至把朝廷大权都交到了老婆手里,李唐宗室们预感到又一个武则天即将诞生,心中的恐惧到了极点之后,自然就变成了愤怒,于是太平公主和李隆基挑头联合众人,决定清除韦皇后的势力。
李隆基明白“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道理,于是拼命地笼络京城最重要的军事力量:万骑(守卫宫城、卫戍皇家)。王毛仲为人善于察言观色,笼络人的小手段又层出不穷,所以在李隆基的授意之下,很快就和万骑的将领们打得火热,并促使他们效忠于李隆基。
这个时候,韦皇后的野心已经完全暴露,一心想要学习武则天,所以觉得唐中宗李显成为了自己的绊脚石,干脆一包毒药送走了老公,自己临朝称制。但她空有武则天的志向,却没有武则天的手段,毒杀老公这步昏招让她直接暴露在李唐宗室的火力面前,太平公主和李隆基趁势发动政变,一举清除了韦皇后的势力。结果是李旦(李显的弟弟)当了皇帝(唐睿宗),李隆基成了皇太子。
王毛仲作为此次重大事件的参与者,事前十分积极,但到了真正带兵造反的时候,这位老兄却因为害怕掉链子了,他居然在万骑清除韦皇后势力的关键时候,采取了“避之不入……数日而归”的逃避方法,也就是说李隆基这面大局已定,这哥们才现身。也幸亏李隆基对他的确不错,不仅没有就此疏远他,还给了他将军的职位。
或许是经王毛仲知道以前做得不太讲究,所以在这之后痛定思痛,坚决地站在李隆基的身边不离不弃,最后在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对决中,表现的更是比较抢眼,他亲自带着三百多兵马,控制羽林军后大肆搜铺太平公主余党,立下了赫赫功劳。李隆基登基之后,王毛仲也水涨船高,被授予左武卫大将军,进封霍国公。
王毛仲在李隆基心中的分量越来越重,甚至到了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程度,他女儿结婚遍请百官,李隆基问他还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后来还亲自命令正直的宰相宋璟参加,去给王毛仲撑场面。王毛仲的恩宠一时之间达到了人臣的顶峰。
不过这个时候的王毛仲,明显有点飘了,他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和万骑的将领葛福顺结为亲家,牢牢地把皇帝的近卫军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这对于任何帝王来说都是不能容忍的。同时他觉得自己的功劳和地位,完全可以获得兵部尚书这个职务,所以向李隆基伸手要官,李隆基由此对王毛仲的野心有所警惕。
真正让王毛仲丧命的人,还是宦官高力士。这位老兄也是李隆基的心腹近人,自然难免把同样受宠的王毛仲当成对手,两人之间矛盾冲突由来已久。高力士一门心思找机会弄死王毛仲,而王毛仲却偏偏把机会拱手送到了高力士面前。
730年(开元十八年),王毛仲老来得子高兴得不得了,李隆基看在王毛仲以往的功劳份上,给这个还在襁褓中的孩子以五品官,高力士也去王毛仲家祝贺,王毛仲却让人抓住了小辫子。当时王毛仲抱着孩子给高力士看,说道:此儿岂不堪作三品耶?
王毛仲这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嫌李隆基给孩子的品级太低,他心中不满;二是当面羞辱高力士,难道我这个孩子还不如你个太监(高力士就是三品)?高力士当时笑呵呵地离开了,结果回头就向李隆基进行了汇报,在高力士的添油加醋之下,李隆基对王毛仲的不满彻底爆发,直接下令将王毛仲贬官外地,然后又派人追上去将王毛仲杀掉。
王毛仲的败亡跟他新出生的儿子没有一毛钱的关系,主要还是他居功自傲,又意图掌握兵权,对皇帝构成了直接威胁,这样不知进退的货色注定没有好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