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古以来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的印象中女性结婚了就要“出嫁从夫”,即使婚后丈夫亡故,也要“夫死从子”,总之,女性从出嫁到死亡,都得是男性的附庸,也就是所谓的“从一而终”,在婚姻中丝毫没有拒绝的权利。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唐律》里,就开始有了形容夫妻自愿离婚的法律用语,称之为“和离”。并规定,如果夫妻之间因为感情不和谐而离婚,不追究二人责任(若夫妇不相安谐而和离者,不坐)。
在唐代更早以前,就已经有了“离婚”这个名词。书圣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临死前,家人请道士来为他祈祷,道士问他:“你这辈子有什么遗憾?”,王献之回答道:“唯忆与郗家女离婚”,这是“离婚”二字作为一个名词首次出现在历史记载中。西汉时,汉武帝的母亲王娡就是与前夫金王孙离婚后才进宫遇到了汉景帝。
只是到了唐朝以后,儒家经典被曲解,封建礼教像一张大网以纲常节义为名牢牢束缚住了女性,让女性变成了唯夫是从的应声虫,被禁锢了基本的天性。
1900年,敦煌莫高窟被发现,随之出土的不止佛教经典的雕像与壁画,还有一大批珍贵的古代文献。这其中,就包括唐代的“离婚证书”——《放妻书》。向我们展现出了盛唐时期开放昌明的社会风貌,今试举一例。
“某李甲谨立放妻书:盖说夫妇之缘,恩深义重,论谈共被之因,结誓幽远。凡为夫妇之因,前世三年结缘,始配今生夫妇。若结缘不合,比是怨家,故来相对。妻则一言十口,夫则反目生嫌。似猫鼠想憎,如狼羊一处。既以二心不同,难归一意,快会及诸亲,各还本道。愿妻娘子相离之后,重梳婵鬓,美裙峨眉,巧逞窈窕之姿,选娉高官之主,解冤释结,更莫相憎。一别两宽,各生欢喜。于时年月日谨立除书”。
这封《放妻书》的大概意思是:说起夫妻间的缘分,自然是情深义重,私下里谈论能够同床共枕的原因,立下山高海深般的誓言。男女二人能够结为一家,定然是前世有缘,今生来聚。如果姻缘不和,那二人想必前世为冤家,今生来互相恶心对方。于是夫妻二人相看两厌,就像是猫鼠之间互相憎恶,狼羊共处,怒目相向,既然到了这种离心离德,不可调和的地步,不如尽快汇聚亲友,协议离婚。祝愿娘子离婚之后重回少女模样,再嫁个更好的人家。最后的那句一别两宽,各生欢喜,更是说明了二人之间丝毫没有怨怼嫌隙,有的只是美好的祝愿。
通篇没有一丝憎恨与咒怨,有的只是男子汉的豁达与洒脱。“盖说夫妇之缘”,一上来就点明主题,道出这段婚姻已经不可调和,给人一种此情可待成追忆的感觉。
“若结缘不合,比是怨家”,对于感情生变的原因,没有反复纠结对方的缺点,而是胸襟放达,自我开解,既然到了继续在一起对彼此都是折磨的地步,与其纠缠不清,不如以最优雅的姿态放开。
接下来,表达了对妻子未来的美好祝愿,“愿妻娘子相离之后,重梳婵鬓,美裙峨眉,巧逞窈窕之姿,选娉高官之主”,希望咱们离婚之后,你能重回少女模样,变得更加美丽,找个比我更好的人。这份祝福说的情真意切,笑中带泪,让人莞尔之余不禁鼻子发酸。充分表现出了一个大丈夫的潇洒、豁达与担当。而那句“一别两宽,各生欢喜”,作为现代社会少男少女在网络中最流行的分手语,感动了无数痴男怨女。
婚姻是二人之间的承诺与相守,而不是依附与捆绑,当注定无法白头偕老时,与其做阻挠的无用功,不如洒然放手,满怀祝愿,各安天涯。就像歌词里唱的那样,再见,不负遇见。
各位读者君有什么想说的或建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指正^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