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襄则无淮,无淮则江南唾手可下也”。这是古人对襄樊重要地理位置的肯定。不过用近代的战略眼光看来,当对方的军队兵临襄樊城下时,半个南中国根本无法再作有效的战略纵深防御。距蒙古军队踏进襄樊起至一九四八年底,时间过去了676年,白崇禧焦虑的向南京提出“守江必守淮”,要求把华中“剿总”指挥部设在安徽蚌埠,而不是长江边上的武汉,充分说明白崇禧还是有战略眼光的。古人犯了相同的错误,居然让蒙古军队直逼长江的重要支流汉水重镇一一襄樊。如果一旦破城,江南门户洞开,无数条水路、陆路直达南宋都城一一杭州。
蒙古磨刀霍霍临安杨柳依依
蒙古自大漠崛起,挥舞圆月弯刀不断对外扩张,先后灭掉十个国家,最后的目光还是聚焦偏安江南一隅的南宋王朝。
南宋在位时间最长的是宋理宗赵昀,长达40年之久,蒙古军队最大的对手也是宋理宗。蒙古军队与南宋军队的无数次较量中得出结论:南宋的陆军不足为惧,关键问题是北方军队不习水战,这些蒙古军队自幼生长在大草原上,即使有河流,也是静静淌流的温柔之水,更谈不上从事水上作业;即使远征欧亚,也没有遇上河流的阻碍。
一声胡哨,啸聚而至,快马一鞭,长驱直入。在征服世界的过程中,蒙古人没有使用战舰的机会,一直到今天为止,他们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海军。但是,一条长江成为南宋的天然屏障,绕道长江攻进巴蜀,却是“折了蒙哥又陪兵”,三十年侵宋历史的经验告诉忽必烈,只有把“军队撤回蒙古,夺得大汗地位,韬光养晦,偃兵息民,以全吾力,而图后举。”(《元史.郝经传》)
郝经就是清初贰臣范文程、洪承畴式的人物,这厮“以退为进”的战略思维,狠毒!忽必烈夺得大汗地位后,推行“汉法”,也就是仿效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经验,国力有所增强后,发动了宋度宗咸淳三年(1267)长达六年之久的襄樊战役。
而此时南宋都城临安,皇帝贪图享乐,沉湎于酒色,只知及时行乐,任由权臣贾似道专权,欺上瞒下,当忽必烈又要攻打临安的消息传出后,朝野一片惊慌失措。
保卫襄阳樊城一一这是最后的斗争
襄阳樊城处于南阳盆地南端,居汉水上游,三面环水,一面傍山,西望关陕,东达江淮,跨连荆豫,扼南北之要隘。
南宋朝廷视为国之根本,存亡之关键。也筑城屯粮,多年以后,这里也称得上城高池深,兵精粮足的军事重镇。
南宋手中的王牌就是一道长江,只有用水战,用水师的优势与蒙古军队缠斗!即使你蒙古军队占领了云南,却是立足末稳,对杭州鞭长莫及,不足为患。
“当务之急是加强水师和舰船的增加,”右丞相文天祥上书称。朝廷准奏,立即加强水军势力。
忽必烈已经是一个很汉化了的统帅,相当熟悉“汉时明月”典故,晓得关羽“水淹七军”的作战案例,尤其是投降了的原南宋降将汉军都元帅刘整的献言献策,在围攻襄樊三年(1270)不果后,刘整的建议得到蒙古都元帅阿术的赞同,忽必烈把造船扩大水军的任务交给二人,不久造了战船五千艘,训练强劲水军七万人。
蒙古大将阿术一马当先,率先带领一支精锐部队进攻襄阳外围前沿阵地安阳滩,并在这里埋伏部队,三声炮响后,蒙古军队蜂拥而至,瞬间消失了宋军万余人。
宋军襄樊统帅吕文煥不甘示弱,率军反攻,虽然损失惨重,最终还是在这个地方击败了蒙军统帅阿术。
阿术吸取教训改弦更辙,转而积极训练水军,加快舰船制造进度,并在襄阳外围修筑鹿门、白河口城堡,阻断宋军的水上联系,企图封锁、困死宋军。
襄阳陷入重围,城内一片惨景,甚至发生食人事情。1272年11月,为打破蒙军的包围,吕文焕命令襄阳守军倾尽全力反击,但是被强悍的蒙军打败,宋军伤亡惨重,反包围战失败了。
襄阳孤城无援,守军翘首期盼,南宋朝廷严命宋将张贵、张顺等不止一次率大军去增援襄樊,忽必烈久经战阵,围点打援的战术也是懂得起的,所以援军一次次被打败,守军也一次次反包围,希望与援军内外夾击,但是,一次次的失败了!有一个重要原因,部队官兵已经吃不饱饭了,兵器损失消耗巨大,士气低落。
阿术又通过虎尾洲之战、湍滩之战、拒门关之战等一係列战斗重创宋军,襄樊周边的州郡全部落入蒙军之手,襄樊陷入彻底的孤立中。
蒙古弯刀砍断浮桥襄樊两城陷落
五年了,襄樊守军面南期盼王师,却一次次的失望!南宋此时的度宗皇帝,比起先帝理宗差得太远,而且智力低下,享乐至上,国破家亡的惨剧即将发生,却依然吟唱“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实际掌权的贾似道,也是一个贪生怕死之徒,根本没有下定决心去救援。
外援断绝,两城夹江对望,只有一条浮桥互相关注,互相支援。他们也许还有一线希望:“屠龙刀何时才能现身?”……
结束语
至元九年(1273)十二月,樊城陷落,浮桥被蒙古军队破坏,襄阳唇亡齿寒,吕文煥在蒙古巨大的抛石大砲打击下,再也支撑不住了,无奈之下只能举城降元,襄阳的城市巷战也渐渐消停、最后陷落。历时六年的襄樊之战以宋朝惨败而结束。襄樊二城的陷落,犹如大坝溃堤,元军席捲南方,临安失守,南宋消失,同时花残月殒的还有倚天剑和屠龙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