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山河月明》已经演到16集了,才刚刚抛开感情线回到紧张的剧情中,可能是剪辑的关系,节奏有点快,故事有点乱,刘基翘的有点陡。
剧中朱元璋为了掌控朝局,设立锦衣卫,并交给了久经历练的四皇子朱棣辖制,只对皇帝一人负责。可以说,锦衣卫级别不高,地位高;官职不大,权力大。
那么,问题来了。历史上朱棣真的统领过锦衣卫吗?这还要从朱元璋设立锦衣卫说起。锦衣卫有两个前身,都是朱元璋自称吴王时设立的。一个叫“拱卫司”,和现在的仪仗队差不多。主要职责是设置仪仗,安排兵士熟知各种礼仪,配合礼部完成不同要求的仪式,是正七品的待遇。当时的拱卫司由大都督府辖制,大都督是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另一个叫“仪鸾司”,和现在的警卫部门差不多。主要负责侍卫、法驾和制定警卫方案等工作,多是选择武艺超群的武将。
两司在运行过程中,文官职能渐渐被其他衙署所代替,武官的职能就被凸显出来。拱卫司改为都尉司,后又变成了“亲军都尉府”,享受正三品的待遇。后来,仪鸾司也作为一卫并入其中。这时亲军都尉府已经比较庞大了,统辖3万多人,在这其中挑选精兵强将作为核心力量,专门负责贴身护卫朱元璋。
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朱元璋下令裁撤亲军都尉府和仪鸾司,锦衣卫正式宣告诞生。建国初期,明朝还处在草创阶段,一群桀骜不驯的功臣,有势力,有威望,也只有朱元璋有能力驾驭这些人,用俗话讲就是能拿住。
而当时的太子朱标过于仁慈、善良,虽然有帝王的心术,但是没有朱元璋的狠辣手腕,如果将来即位,势必被这些人所左右,权柄下移,就会成为一个傀儡皇帝,这是朱元璋最不想看到的局面。
加之锦衣卫直接归朱元璋节制,属皇帝近臣,就被赋予了更多的职能,更大的权力,成为皇帝的军事机构,负责巡查缉捕、军事侦察、策反敌将等工作。
锦衣卫在实际活动中可谓无孔不入,朱元璋以各种方式和借口向各位权臣的身边派驻了锦衣卫的密探,在这一点上,和雍正朝十三衙门有异曲同工之妙,连大臣的隐私都难逃朱元璋无处不在的眼睛。
有一个故事足以看出锦衣卫的恐怖。一个大臣与家人打麻将,在牌局中途丢了一张牌,只好就此散局。第二天,朱元璋询问此事,大臣如实作答,朱元璋便从袖中拿出了那张遗失的牌,大臣诚惶诚恐,吓得都炸毛了。
还有一次,一个国子监的大臣在家中因为仆人打坏器物,怒斥仆人,锦衣卫便将场景画了下来,报告给朱元璋。第二天朱元璋询问这位大臣时,如临现场一般。长此以往,搞得朝廷中人心惶惶。可见,锦衣卫无论何时何地都能神不知鬼不觉地掌控着一切,也可以说是替皇上掌控着一切。
锦衣卫的特殊性,成了凌驾于国法纲纪之上的强权部门,除皇帝外,任何人都无权管辖。锦衣卫在纠核百官,缉拿犯官的同时,为了向主子邀功请赏,也制造了大量的冤假错案。在锦衣卫建立不久,胡惟庸、蓝玉、郭恒三个大案相继发生,开国功臣大部分被以各种罪名屠戮殆尽,所剩寥寥。
时间一久,朱元璋也意识到了锦衣卫权力太大,已处在失控的边缘,并引起了百官的反感,犯了众怒。于是下令废除了锦衣卫制度和用于刑讯逼供的刑具,将刑事案件的业务交回刑部审理。为了平息锦衣卫带来的风波,朱元璋下令杀了锦衣卫都指挥使毛骧。
公元1399年,燕王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南北战争共打了4年,最终建文帝逃亡不知所终,朱棣成为明朝第三位帝王,史称“永乐大帝”。
朱棣登基后,由于皇位的来路不正,对政权的把控心里没底,急需一股自己信任的力量来帮衬,于是锦衣卫再次登上政治舞台。并增设了北镇抚司,专门负责“诏狱”,锦衣卫权力达到了空前的地步。
公元1421年,朱棣迁都北京,时间一长,便自然而然对锦衣卫产生了不信任感,又创立了一个名为东厂的机构,用于监督和钳制锦衣卫。在日后历任皇帝的统治下,明朝的厂卫制度既互相制约,又互相融合,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成为左右朝局不可小觑的势力。
锦衣卫是明朝权力架构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集中皇权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他们的兴亡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同时也给明朝的政治带来很大的负面的影响,其兴也此,其亡也此。从史书的记载上看,朱棣在未当上皇帝之前,根本没有辖制锦衣卫的职场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