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写诗,多次提及一个人,甚至还专门写了一首二十韵的长诗寄给他。
文章一开始就夸他不仅当世武功第一,而且超越古人——“今代麒麟阁,何人第一功?君王自神武,驾驭必英雄。开府当朝杰,论兵迈古风。先锋百胜在,略地两隅空。”(《投赠哥舒开府二十韵》)。
不仅杜甫这么夸他,老杜的朋友们也是如此。比如李白也写了首诗寄给他,虽然没杜甫写得长,写得更有气势——“天为国家孕英才,森森矛戟拥灵台。浩荡深谋喷江海,纵横逸气走风雷。丈夫立身有如此,一呼三军皆披靡。卫青谩作大将军,白起真成一竖子。”(《述德兼陈情上哥舒大夫》)最后一句简直把他比作战神。
他究竟何许人也,值得诗仙诗圣这么捧他?
此人名叫哥舒翰,是位奇人,来自遥远的西突厥哥舒部落,以部落名字为姓氏。他出生在一个军官家庭,自幼生活在安西都护府,过着仗义疏财、狂歌痛饮的游侠生活,以布衣之身客居长安,重然诺,有肝胆。直到四十岁的时候,其父病死,他遵守汉人习惯,守制三年。因被长安县尉轻视侮辱,他受到刺激,远走河西,从军绝域。他辗转投入河西节度使王忠嗣帐下,忠嗣对其非常赏识,命其为衙将。
哥舒翰曾带领一支小部队巡边,正好在苦拔海遭遇入侵的吐蕃大军,众皆失色,他从容布阵应对,并带头冲锋陷阵,手中长枪都打折了,“翰持半段枪迎击,所向辄披靡,名盖军中。”突出重围,一战成名,擢授右武卫将军。《新唐书》还记载了一个镜头:“翰尝逐虏,马惊,陷于河,吐蕃三将欲刺翰,翰大呼,皆拥矛不敢动。”简直像《史记·项羽本纪》的场景:“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他最辉煌的战绩是天宝八年统帅朔方、河东群牧兵十万,收复河西重镇石堡城。此城为吐蕃所占,作为侵扰河西的桥头堡,大唐数十年未能收复,哥舒翰数日即攻破。消息传来,天下轰动。这一年,李白恰在江南,遇到夜里下雪,酒兴大发,诗兴也浓,听到这个消息,写道:“君不能学哥舒横行青海夜带刀,西屠石堡取紫袍。”(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感慨自己不能像哥舒翰一样建功立业。
后来还发生一件事,哥舒翰的伯乐王忠嗣获罪,哥舒翰不远万里前往长安为其据理力争,请求朝廷宽恕王忠嗣。部下劝其多带金银珠宝用来贿赂当道,哥舒翰摇了摇头说,朝廷如果采纳我的意见,自然会听从,如果不想采纳,金银又有何用?玄宗感其所言所行,因此没有杀掉王忠嗣。“朝廷称其义。”哥舒翰平时喜欢模仿古代大将,爱读《左传》《汉书》,一时有儒将之誉。
当是时也,大唐精锐之师都集中在两个人手里,一个是安禄山,另一个就是哥舒翰,前者被封为东平郡王,后者被封为西平郡王。唐人杜佑指出:“哥舒翰统西方二师(河西、陇右),安禄山统东北三师(范阳、平卢、河东),于是骁将锐士,善马精金,空于京师,萃于二统。”(《通典》)
哥舒翰很看不起粗鲁无礼、飞扬跋扈的安禄山,有一次两人在长安宫廷宴会上遇到,安禄山过来套近乎,对哥舒翰说:“我父胡,母突厥;公父突厥,母胡。族类本同,安得不亲爱?”哥舒翰回言讽刺他忘本,俩人差点拔剑相向,幸亏高力士过来斡旋,才没打起来。估计当时玄宗一定在远处微笑着端着酒杯,冷眼看着这一幕。
等到安禄山起兵时,哥舒翰由于长期在大西北酗酒吹风,患了中风,废居长安养病好几年了。叛军兵临潼关,玄宗才着急,急忙派人请哥舒翰出山,率军守卫潼关。哥舒翰当时已经无法行走,请求朝廷派其他人去,使者用担架抬着他到达潼关。他无奈之下,只得应命。哥舒翰分析了形势,向朝廷进言:“禄山虽窃据河朔,不得人心,请持重以敝之,待其离隙,可不血刃而禽。”决心固守潼关,不轻举妄动。而玄宗却听信谗言,怀疑哥舒翰拥兵自重,“使使者趣战,项背相望也。”
哥舒翰终于犯了他人生最大的一个错误,顶不住压力,恸哭出关,出击叛军。结果,他手下都是新组建的乌合之众,不听号令,一遇铁骑,自相践踏,最后全军覆没。后来,老杜路过这片战场,写诗说:“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潼关吏》)
担架上的哥舒翰,再也无法持枪血战,被部下绑去献给了安禄山,后来死在安庆绪的手中,而安禄山也被安庆绪所杀。这一对冤家的归宿,竟然是一样的。很多年之后,唐朝使者出使吐蕃,听到边民唱歌,漫不经心地问歌词是什么意思。翻译倾听了很久,认真告诉他说,这首歌叫《哥舒歌》:“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这样一个战神,最后却成为战争历史教科书反面典型,甚至被一些历史书称为导致唐朝衰落灭亡,真是让人唏嘘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