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明朝第一奇人,想必大多数朋友都会说出王阳明这个名字。作为诸多明粉们的真爱,立德立言立功“三立”的王阳明当之无愧,但在这位偶像的心中也有着他自己的偶像,那就是被他称之为“完人”的王鏊。
王阳明的父亲王华是明宪宗时期的状元,其后官至南京吏部尚书,出身于书香门第、官宦世家,自身又极其聪颖的王阳明眼界可不是一般的高,要让他五体投地,衷心赞叹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那王鏊究竟是何方神圣,且容我慢慢道来!
有一种孩子叫别人家的孩子,王鏊就是那种一生下来就让别人家父母羡慕的孩子。王鏊,江苏苏州人,其父亲曾担任过一任知县,家境殷实,自小便在家里的刻意培养下以科举入仕为目标苦读。
天资聪颖的王鏊在别人家孩子还在学千字文、百家姓时,八岁已然熟读经史,十二岁即能成诗,丝毫不用父母操心。十六岁进入国子监学习,偶作一文,便为师生广为传颂,被称为“天下士”,意思是天底下难得的才德非凡的人物。
读书作文很猛的王鏊考起试来也是一把好手。成化十年(1474年),24岁的王鏊参加乡试,第一名,解元。次年,王鏊参与会试,还是第一名,会元。
就在当大家都以为王鏊会成为三元及第的科举传奇时,意外发生了,“当道者欲摈斥之”,当权的人排斥王鏊,最后只拿了个第三名,探花,并被授予翰林一职。可即使如此,王鏊之名还是传遍天下。
如果只是考试厉害,王阳明先生对王鏊也不至于如此崇敬,王鏊真正的厉害之处是让天下所有读书人都来学习他的文章,“制艺之盛,莫如成、弘,必以王文恪公为称首”,因为王鏊的文章成了科举考试中最受考官欢迎、考生们又最易学习模范的文章。
明朝的科举考试因为有着明确的内容和格式限制,因此被称为八股文。在王鏊之前,“诸朝之文,质木款直、澹泊淳古,不可以文名”,士子们因为考试的缘故重视文章的内涵却忽略了文章本身应带有的文采才气。
而王鏊却能博取欧阳修、韩愈、苏轼等人文章的特色,强调结构完整,多用对偶的方式,形成新潮流,被广大读书人所热捧。如果拿到今天,王鏊文章的热销程度肯定不在《五年高考三年模拟》之下。
王鏊的制艺文之所以广为流传,除了其文章本身易学易模范以外,还有两个原因。
第一,王鏊入仕以后,曾经多次出任主考官,举子们为了揣测主考官的爱好,写出投其所好的文章,必然要多加研读。
第二,王鏊才气过人,又身居高位,在当时可算一代文宗,他曾创立多个读书团体,宣扬自己的理念。在他的一群小迷弟中,最出名的莫过于江南四大才子中的唐寅、文征明、祝枝山三人,尤其以王鏊与唐寅的交情最深,交谊最厚。
王鏊与唐寅可谓是忘年之交,王鏊虽然比唐寅年长二十岁,但两人却如同辈知己般偕游、和诗,亦师亦友。在唐寅心中,王鏊也是无人能逾越的偶像,他曾经写过“海内文章第一,朝中宰相无双”的对联赠送给王鏊,两人这段交谊也被称为历史上的一个佳话。
除了自身的才学以外,王鏊本人的品格也非常值得学习。
明孝宗朱佑樘是明朝的一代英主,但可能是由于忙于政事的缘故,对太子朱厚照的教育不大上心,因此朱厚照登基后成了一个荒唐皇帝,每天只知道玩乐。朱厚照之所以如此荒唐,也和刘瑾、张永、谷大用等八名太监的教唆有关,朝中正直之士对八虎都恨得牙痒痒的,希望能除之而后快。
于是在王鏊和当时吏部尚书韩文的牵头下,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除八虎”行动,然而可惜的是,朱厚照却被刘瑾的眼泪打动,一时心软宽恕了八虎,相反正直的内阁大学士刘健、谢迁被迫离去,韩文也被迫致仕。意外的是王鏊却并未受到惩罚,相反在朝臣的廷推下进了内阁,成为内阁大学士。
可当了内阁大学士的王鏊并没有升官的喜悦,相反他更加愤懑,而且肩上更多了份责任。当时的朝局是刘瑾一家独大,内阁名存实亡,首辅李东阳惧于刘瑾等人的声势不得不虚与委蛇,另一个大学士焦芳则完全是刘瑾的亲信,王鏊也没有办法,他只能尽可能想皇帝进谏,不让刘瑾肆意妄为,同时尽力去保护刘瑾要谋杀的忠义之士。
就这样撑了三年,王鏊终究是撑不下去了,面对日益嚣张的刘瑾等人,他只能向朱厚照上疏请辞,告老还乡。等到刘瑾被诛后,王鏊曾经被朝中大臣多次举荐,朱厚照、嘉靖也曾派人去请他出仕,但他还是拒而不受,在老家过起了潜心学术、讲学育人的清贫生活。因为王鏊居官清廉,全无积蓄,又被人称为“天下穷阁老”。
嘉靖三年,王鏊在家逝世,时年75岁,嘉靖得知后,追赠太师,谥号文恪,并辍朝一日以示哀悼。
世所谓完人,若震泽先生王公者,非邪?内裕伦常,无俯仰之憾;外际明良,极禄位声光之显。自为童子至于耆耋,自庙朝下逮闾巷至于偏隅,或师其文学,或慕其节行,或仰其德业;随所见异其称,莫或有瑕疵之者。
王鏊死后,王阳明为他撰写了《太傅王文恪公传》,并对王鏊高度评价,认为不论是自身的道德才学,还是当官时的功绩品行,都没有任何的亏损之处,不论是孩童还是老人,不论是江湖之远还是庙堂之上,无人不钦佩他的才学品德,大家都称赞他,没有人认为他有瑕疵。在王阳明的心中,王鏊就是完人,一个值得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