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皇帝中,有一个皇帝最善于用人。此人就是汉昭烈帝刘备。之所以这么说,有两个根据:一是因为刘备具有慧眼识人的眼力,他挑中的部下,无论是文臣诸葛亮、庞统、法正,还是武将关羽、张飞、赵云、黄忠,都是当时的上乘之选。二是因为刘备能够做到与部下善始善终,终生到死没有杀过一个功臣。在用人方面排行第二的,就轮到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识别人才的眼光,并不次于刘备。但他在处理君臣关系方面,则要逊色一筹,没能做到与所有功臣善始善终,同享富贵。在他当皇帝之后不久,就有了屠戮功臣的行为。最有代表性的事件,就是唐朝开国第一功臣被杀事件。
贞观元年十二月,一起震动朝野的大案发生。右武卫将军刘德裕,串通统军元弘善、监门将军长孙安业、利州都督李孝常等人,“谋以宿卫兵作乱”,在禁卫军中串联勾结,企图发动兵变,“谋以入直之夜,勒兵以起大事”,推翻李世民取而代之。结果事情泄露,几个主谋刘德裕、元弘善、李孝常都被诛杀。
其中的李孝常,正是唐朝开国第一功臣。提起李孝常这个名字,很多人会觉得很陌生,有些闻所未闻的感觉,唐朝开国功臣中,文有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武有李靖、李勣、秦叔宝、尉迟恭,怎么轮得到他来当唐朝第一功臣?原来,说李孝常是第一功臣还真不是信口开河,他曾为唐朝立下一件开天辟地之功。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李孝常也就不会有日后的唐朝。
隋朝大业十三年,李渊和李世民在山西太原起兵。起兵之后李唐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寻找一个根据地。山西一带地瘠民贫,难以募兵养兵,且邻近中原四面受敌,难以立足。因此他们把目光盯住了陕西关中。关中内有沃野千里,外有潼关、黄河天险,襟带山河,历来是帝王基业,因此李渊和李世民决定,立即向关中进兵。
但是,一个难以克服的困难马上摆在了眼前。隋朝末年连年灾荒,饥民遍地,兵连祸结,粮食短缺成为普遍现象,山西如此,关中也是如此。李唐的几万大军,行军途中需要军粮,征战关中需要军粮,在关中长久驻扎更需要军粮。如果贸然进兵,很可能面临无粮可用的窘境,去了也难以立足,到时候进退失据,形势大大不妙。
结果因为缺粮问题的羁绊,李渊和李世民自大业十三年五月开始准备,到十月仍然是纸上谈兵,难以成行。缺粮问题一天不解决,唐军一天难以出动。而此时陇西军阀薛举、李轨等人,都已经盯上了关中这块宝地,试试探探准备下手,李渊和李世民父子二人心急如焚却无计可施,如果错失良机,被他人捷足先登,李唐再想夺过来,势必要付出十倍百倍的代价,还未必能成功。
关键时刻,喜讯传来,隋朝华阴守将李孝常,主动派人前来接洽投降。李孝常的投降,对于李渊李世民父子来说,简直是喜从天降。因为华阴虽不是什么战略要地,但华阴有一座永丰仓。永丰仓,是隋朝在西北设立的最大粮仓,设立初衷就是为了“藏关东以及汾晋之粟,以给京师”,为了保证隋朝都城长安和关中的粮食供应,存储粮食将近六百万石。
李孝常把华阴永丰仓拱手相送,恰好比一场及时雨,让李渊心花怒放,立即“从龙门直渡,据永丰仓,足食足兵,传檄远近”,迅速进兵抢占了关中,唐朝万世基业由此奠定,从这一点而言,李孝常的功劳无人可比,没有他,李唐在创业阶段就会胎死腹中,他给了李渊父子一个唐朝。
从李孝常受到的待遇而言,也可看出他的功劳之大。李渊十分慷慨地打破常规,封他为义安王。在封建时代,封王必须是皇帝直系亲属、兄弟子侄才能享有的特权。李孝常虽然姓李,但和李渊一家没有任何亲属关系,八竿子打不着,却也被封王。李唐重臣长孙无忌、房玄龄、尉迟恭、李靖等人,包括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在内,为唐朝拼杀一生,也无一人得到封王的待遇。
然而功劳盖世的义安王李孝常,在李世民登基之后,却受到了不公平待遇,被以谋逆之罪名处死。但无论从新旧《唐书》和《资治通鉴》、《册府元龟》等相关史料记载中,都看不出任何谋反实际行动,自始至终只是“有谋无迹”,最大的“证据”就是一句诗“天道自有常”。作者是前朝高僧卫元嵩,此人精研术数,是闻名于世的易经高手。李孝常等人在私下聚会时谈论这句诗,因为他的名字中有个“常”字,认为这句诗是暗示上天眷顾李孝常为帝的“谶语”。李世民知道后勃然大怒,李唐开国第一功臣就这样在李世民登基第一年被杀。
参考资料:《资治通鉴》《新唐书》《旧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