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不哥反抗篡位者忽必烈的失败,从根本上说就是资源匮乏所造成的。但即便是双方的资源对比如此悬殊,阿里不哥集团依然给忽必烈的元朝制造了很长时间的麻烦。
很多人通常认为阿里不哥和忽必烈的矛盾在于是否进行自主的汉化改革。这实际上是对蒙古人政策的误解。因为双方最大的矛盾是帝国大汗位置的继承权,其他的表现都是这种矛盾的附属品。
由于之前的蒙哥汗驾崩时没有指定继承人,所以忽必烈就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进行了大汗位子的抢先注册。这种违反蒙古习惯法的行为,自然遭到了蒙古本土贵族集团的反对。阿里不哥就是他们的代言人。但问题是忽必烈在蒙哥汗时代,已经积累了不少势力,在资源上占据优势。
今天被很多人视为忽必烈主动汉化的事情,其实就是他为了预防本土贵族反攻倒算而进行的战略布局。例如建设了草原边缘毗邻内地的金莲川,并开始以金国中都为基础建造更大规模的大都。这都是为了将自己的基本盘南移。
当然,为了攫取更多资源打仗,除了发动原有的汉军世候力量是不够的。忽必烈任用了不少汉化契丹人和金国的汉人贵族,进行了类似中原式的集权化改革。这样的改革力度放在东亚儒家社会来看,程度是远远不够的。但对于崇尚部落和小团体自治的蒙古人来说,就是非常不能接受的事情。
忽必烈
也是为了对付阿里不哥的势力,忽必烈先是暂停了对南宋的战争,重点北伐。他通过控制的中原地区,拿下了帝国首都和林。但阿里不哥一系的人却继续在原来窝阔台汗国的地域内,坚持抗争。
从外部格局来说,控制中亚主要地方的伊尔汗国与忽必烈一系的关系最好。他们对忽必烈的支持让阿里不哥势力在战略上腹背受敌。至于另一个重要分支金帐汗国,核心区域远在高加索和乌克兰东部平原,难以有足够的力量支持阿里不哥。这就使得阿里不哥等于要以一隅之地,对抗大半个帝国。
但即便是在阿里不哥兵败被俘后,这个集团还是以海都为新核心,又坚持抗争了很久。期间忽必烈为了自己的霸业,用更多资源去进行赏赐和笼络人心,又南下灭掉了南宋。然后蒙元帝国才有精力,全力对付海都一系。
随着海都的失败,阿里不哥集团的全部尝试也宣告破产。忽必烈则开始执行很多人都担忧的蒙古空心化政策,将大量的资源和人口都南移。这个恶果就是蒙古高原在之后的几百年里,都不再能产生出决定性的强权集团了。
粗略总结阿里不哥与忽必烈争汗位失败的原因,主要应该是:
一、自身综合素质上,阿里不哥逊于四哥。阿里不哥政治上略显单纯幼稚,不如忽必烈成熟老道;策略上也不如四哥精深。忽必烈善于笼络人心,争取外势(阿鲁忽);阿里不哥却只知一味向阿鲁忽索取军需,结果化盟友为死敌,致使处境益发艰难。而且军事能力较四哥也大欠火候,故尽管阿里不哥政治上占有优势,但还是败下阵来。
史天泽
二、官员层面的素质上,双方亦存在较大差距。忽必烈争位时羽翼已丰,特别是身边聚集了一批具有丰富统治汉地经验的儒臣,并得到了一部分掌握兵权的以史天泽为代表的汉人世侯的支持,并为这次汗位之争带来了不同于以往的政治色彩。汉臣不但竭诚尽忠,且能力亦强,平定川陕的便是汉将。
反观阿里不哥一方,诸宗王贵族作战能力尚可,然短于谋略,趋于保守,且忠诚度不高。当大汗倒运失势时,大多叛离,加重了阿里不哥的困窘。
三、物资匮乏、供给不济是阿里不哥致败的重要因素。民以食为天,军无粮自溃。忽必烈以汉地充足的财富为坚强后盾,具备雄厚的经济实力。
而抛开其他因素先不说,单就物力方面而言,阿里不哥便远远不是乃兄的对手。和林地处北部苦寒之地的法荒漠,资源不丰,物资紧缺,原本依靠中原输运粮蔬等日用品为主要生活来源。忽必烈断绝内地物资北流,无异于掐住了漠北的咽喉,足可拖死耗死老弟,不战而屈人之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