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资治通鉴》智慧精髓,让李白消失无影,却让杜甫金句出名

《资治通鉴》智慧精髓,让李白消失无影,却让杜甫金句出名

在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文学著作都有时代符号。

谓之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这文学符号的时代标签,寓意着当时文学之风尚,也让时代顶尖大家声名鹊起。

《唐诗三百首》几乎是每个孩子少儿时代的必读书籍。

由此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还有初唐四杰的大名也让人耳熟能详。

仙圣四杰背后,属于唐朝的大时代,就是一出诗人层出不穷,各领风骚数十年的中国诗歌黄金时代。

这黄金时代的影响辐射整个亚洲,让无数沐浴中华文化圈的民族也好国家也罢,说起唐诗就想起盛唐。

(谁没读过唐诗三百首)

各种史书中,也对唐朝诗人记录详尽,从作品到生平无所不包重视非常。

唯一列外就是宋朝大咖司马光巨著《资治通鉴》。书中对唐朝诗人语焉不详,纵观全文近乎绝迹。是司马光对唐朝不感冒,进而不写吗?

按《资治通鉴》篇幅而论,作为最接近唐朝的宋朝,司马光对唐朝可谓非常关照,全篇294卷,唐朝不到300年就占了81卷,比前后汉合计400年的60卷还要多很多。

由此可见,司马光对唐朝算得上特别关注。

唯一问题就是,《资治通鉴》唐朝81卷中,却少有诗人出现,诗仙李白压根没提过,至于杜甫也仅有一句入列。这个问题无疑值得研究,而研究的起点,就从杜甫入列的那句金句入手吧。

(诸葛亮)

《资治通鉴》中引用了一句杜甫诗词“出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

出自杜甫唐诗《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相》

抒发了诗人对于蜀汉丞相诸葛亮的缅怀之情。

在深切讴歌诸葛亮爱国精神同时,也通过描述诸葛亮表现了自己的赤诚之心,和郁郁不得志之意。当时的杜甫,恰好定居于成都草堂附近,离武侯祠不远,想想不得志的仕途,再看看文人榜样的诸葛亮,自怨自艾也就是难免之事!

因此《蜀相》开篇就用一问一答:”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将诗人不疑而问的感叹说出,疑问需要有人回答,不需要回答的疑问,就是疑惑,疑惑才是杜甫希望求教诸葛亮的地方。

随后第二句:”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则通过描述景致,抒发了对于诸葛亮一生功业的追求,最后却在词句落尾用“自春色”、“空好音”表达了真实情感。这真实情感就是,诸葛亮如此天纵之才,却也维护不了家国周全徒留遗憾在人间,自己这点苦楚和诸葛亮比又算的了什么?

(三顾茅庐)

悲切之情古今感同,唯一区别则是自己看的是景而诸葛亮却经历了风华。

风华是个好东西,没有经历过而只能幻想的杜甫,只能将情感寄托在诗句中,于是就有了一下句。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用短短十余个字概括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

没有三顾茅庐,如何有三分天下?

没有三分天下,如何有老臣遗恨?

表意写诸葛亮,其实也是在感伤自己,未遇名主,未有天时,如果名主天时皆有,又如何让诸葛亮独美于前?

最后,杜甫又用一言佳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将诸葛亮的悲情再次放大,将壮志未酬的自己融入到诸葛亮身上,想来写完这句时,杜甫应是泪流满面。

共情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最大本能,当一个人学会为别人的故事而感伤的时候,才算真正懂得了生活的真谛。那时的杜甫,就是一个共情之人,当他用《蜀相》写出心中愤恨不甘还有壮志未酬的叹息时。

(共情是人成熟的标志)

抱憾的是时代欠自己一个名主,时代欠自己一份功业,时代让他失去了自我价值的实现。这是属于政治家的遗憾,也是杜甫不同于李白甚至唐朝无数诗人的格局之别,更是司马光对杜甫高看一眼的根源所在。

当杜甫满怀壮志未酬的雄心说出“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时。他的境界就早已超脱于文人诗人的范畴,进入政治家层面。

最后这句话,也成了后世无数政治家心心念的千古佳句。

不得志时,念念“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也成后世文人政客习惯。

其中就有《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本尊。

司马光一生看上去光彩无双,少年聪慧因司马光砸缸闻名天下,青年科举顺利,后续仕途也算坦途,可却依然有很多遗憾。

这遗憾根源,就是自认学识无双,却无用武之地。

公允的说司马光为何修书,就是因仕途遇到瓶颈。当时已贵为龙图阁大学士,言官之首的司马光,最想做的并不是言官,而是希望用自己影响力,影响变法大政方针。

(司马光的志向)

那时的宋王朝,建国近百年已然一身毛病。

三冗危机严重,冗兵、冗官、冗费,一个一个犹如催命符。

外患虽不大,可地利不在也让宋朝不得不维持大量禁军守护中央,冗兵不可避免。

内忧虽不大,但科举官僚需要晋升之路,维持国家稳定,文官臃肿渐渐尾大不掉,进而行政效率底下。

最后一个内忧外患皆不大的王朝,却在时代惯性下,不得不保持庞大军力,保持臃肿的官僚机构,最后引发了严重的财政危机。

一个看上去民殷国富的朝代,却深陷危机不可自拔。

如此境况,不变如何存续?

但是基于变革的理解,还有变法的心思,却在政治斗争中在变法革新的主张中屡屡受挫,最后主导变法的成了王安石,一个曾经的朋友今日的政治对手。

(北宋)

一方锐意改革,一方徐徐图之。

年轻的宋神宗拍板启用王安石,也让司马光深受打击,进而陷入了对于人生目标的深深思索中。思索后,饱含家国情怀却又壮志难酬的司马光,决定改变人生轨迹,将所有精力从政治斗争,转向著书立说。

誓言要给后世留下一部旷古烁今的巨著。

这应是著述《资治通鉴》时司马光的心路历程,看上去是不是和杜甫有相似之处。

基于这样的初心,才有了《资治通鉴》的初心。

在司马光《进资治通鉴表》中就有对此初心的论述。

每患迁、固以来文字繁多,自布衣之士读之不遍,况于人主,日有万机,何暇周览。臣常不自揆,欲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关国家兴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使先后有伦,精粗不杂。

(资治通鉴)

这段话翻译之后,其实包含了两层意思。

第一:中国古人确实重视历史,有史鉴之说,但是历史书也因为重视,太过浩大纷繁,就连闲散的布衣之士,都无暇全部阅览,更何况日理万机的帝王,因此我这本《资治通鉴》篇幅一定要简短精炼,延续时间线同时,最重要的是能让帝王有时间看完并多次阅读。

第二:这本书的目的,不是记录历史,而是将历史中的经验教训汇总,最后形成一部政治百科全书,让翻阅的政治家也好,帝王也罢都能在其中获取经验,获得思考。

由这两个动机可知,司马光这本《资治通鉴》重点是”通“和”鉴“。

”通“者全也,”鉴“者省也,看的目的是通晓和鉴别醒悟,进而指导政治生活。

那么这样一本致力于史鉴的书籍,最关注的当然是政治家和具有深刻历史教训的政治事件,在这样的文字中,又如何会有诗人存在的土壤?

最后,无数我们耳熟能详的名人才子名篇,就此在《资治通鉴》中消无声息。

汉赋之首司马相如名篇《子虚赋》、《上林赋》这是歌功颂德的,辞藻华丽却和治国无关,不要。

楚辞之首屈原名篇《离骚》、《九歌》、《天问》,文采无双却和治国无关,不要。

如此逻辑类推,在看李白诗句,即便大气磅礴也难登《资治通鉴》之堂就不奇怪了。

由此,才有了一本专注于政治的书籍《资治通鉴》的纯粹和精炼。

也有了杜甫名句在资治通鉴中的闪光。

更有了司马光思想的绵延千古。

参考书籍:

《宋史》

《机智勇敢:司马光》

《资治通鉴》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杜甫金,时代,智慧,李白,英雄,诸葛亮,唐朝,精髓,司马光,无影,消息资讯,资治通鉴,杜甫,诸葛亮,捷身,司马光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杜甫金,时代,智慧,李白,英雄,诸葛亮,唐朝,精髓,司马光,无影,消息资讯,资治通鉴,杜甫,诸葛亮,捷身,司马光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杜甫金,时代,智慧,李白,英雄,诸葛亮,唐朝,精髓,司马光,无影,消息资讯,资治通鉴,杜甫,诸葛亮,捷身,司马光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